图文 || 阿黛小姐 内向者是一个被忽视和被误解的群体。尤其在重视社交的时代,内向者无疑被打上了“缺陷”的标签。 在家庭里,父母会说:我的孩子哪都不错,就是太内向,性格不好; 在爱情里,伴侣会说:你就是个闷葫芦,太无趣了,我喜欢外向的人; 在职场里,老板会说:不好意思,我们觉得你的性格不太合适这份工作; 于是,在内心里,内向者会问自己:我是不是真的有病? 内向是一个中性词,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人的性格和特质。但随着社会对外向者特质的崇拜,内向逐渐被病态化,甚至成为自卑、害羞、社恐、难相处、孤僻、异类的代名词。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荒诞的现状:社会对内向者出现排斥,而内向者自身也对自己出现排斥,追求外向,走出内向,伪装外向,成为趋势。 日本的心理咨询师神农祐树在《内向优势:性格内向者的潜在竞争力》里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相比于走出内向,我们更应该承认内向,因为内向不是一种缺陷,而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能力。只要我们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内向型性格就不再是你的短板,而会成为你独具的魅力和优势。 在这本书中,作者根据内向者的特征和优势,为内向者提供了18个社交小方法,让内向者打造自己的社交圈。 作为一个内向者,根据书中提供的方法,再结合我的社交日常,我觉得内向者想要打造自己的社交圈,可以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内向的人想要在社交中获得舒适感,首先要做的就是放弃社交偏见和无效社交。 受到外界评论的影响,内向者也常常会有社交偏见,比如:
这种社交偏见,很容易让内向者不得不强迫自己去社交,去和刚认识的人、不熟悉的人,甚至不喜欢的人交朋友,但又因为违背自己的个性而变得畏手畏脚、笨嘴笨舌、不知所措,从而更加讨厌自己。 人与人的沟通,是一种刺激,对于易受刺激的内向者来说,沟通则意味着精力消耗,更容易感到疲惫和心累。所以,内向者在选择自己的社交方法时,一定要权衡这种社交带给我们的是利还是弊。如果我们在社交中投入的脑力和体力,远远大于社交带给我们的收益,那么,我们可以选择及时止损。 千万不要去为了做“社交达人”,而勉强自己参加无效社交。 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一般有两种方式:加入新的圈子或团体;认识新朋友,建立一对一的人际关系。 人们常常认为内向者不喜欢社交或者恐惧社交,更多的是体现在内向者无法适应人多的环境,在过分喧嚣的圈子里,他们会觉得被过度干扰,而显得举足无措。但这并不代表内向者没有社交需求,他们更适合建立一对一的人际关系,和一个人进行深聊。 所以,如果想要建立人际关系,我们不妨从一个人入手,重视社交的深度而不是广度。即便是参加新的圈子或者大型聚会,内向者也可以建立一对一的人际关系。当外向者在觥筹交错中游刃有余时,内向者往往陷入煎熬当中。这时候,内向者不要试图加入进去,不妨让自己“静”下来,你会发现总会遇到跟你一样的内向者,这时候一个微笑,一个招呼,都容易让你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提到社交,人们往往更重视说话的技巧,而忽视了倾听的重要性。社交沟通的意义在于分享和交流信息,如果只有说话,而没有倾听,那么沟通则会一个人的即兴演讲。这时候,就显示出了倾听的重要性。 对于内向者来说,他们往往不擅长交谈和表达,但很擅长倾听。因此在社交过程中,内向者不妨把倾听当作自己社交的武器。 内向者的脑回路较长,擅长深思熟虑和倾听,在社交中容易听出更多的信息,多角度、更深入地解读对方的话。这样更容易让说话者觉得你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从而加深情感。 除此之外,内向者虽然不善言辞,但沟通中除了需要言语表达之外,还可以通过肢体、表情等来传递信息。所以对于内向者来说,如果不善于说出口,那就试着让自己的面部表情、语气、身体姿势、眼神等来替自己表达。 内向者肯定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明明很想开口,很想打破沉默,很想打开话匣子,但却发现无法将话题聊下去,从而成为话题终结者。这时候,我们不妨找对方的共同点,比如共同的朋友、共同的爱好等。 当然,找出共同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我们实在找不到共同点,为了避免尴尬,我们可以试着从某个道具入手,比如包包、帽子、杯具,或者宠物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紧张和尴尬,从而开展一场自然的对话。 在社交中,内向者一定要注意:不要套用社交辞令。 社交辞令这种无关痛痒的场面话,更适合外向者。对于内向者来说,这种无聊的场面话,会打击他们聊天的积极性。 比如,见面时别人不痛不痒地问你一句:最近过得挺好吧。 内向者可能会说:哈哈,还好吧。聊天结束,场面简直不要太尴尬。 所以,对于内向者来说,少说社交辞令。如果不会说场面话,就不如直奔主题。 在神农祐树的《内向优势》中,这一观点让我觉得非常实用。 作为内向者,如果想要让聊天更持久和深入,那么我们就要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 比如,如果我们问对方:你最喜欢看的电影是什么?结果可能就只是一个电影名字而已。但如果我们问:你为什么喜欢看这部电影?对方则可能会跟我们探讨电影的剧情、主题,从而引发新的话题,或者倾听对方内心的声音。 对于内向者来说,我们不必追求社交的总量,甚至要压缩交流的总量,但只要我们开始交谈,我们就要进行真实而深入的交谈,这才是高质量社交。 相比于走出内向,我更赞同这本书的作者神农祐树在书中提到的观点:承认自己是一个内向者,然后找到自己的内向优势,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社交中,内向者都可以将这些优势变成自己的竞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