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做事拖拉,别再催了,学会这3招让你轻松搞定

 山外云ysuzuqth 2020-10-01

前两天,同事李姐跟我吐苦水,说她最近几天,每天早上都要经历一场“亲子大战”。原因是她的女儿做事老是拖拖拉拉,弄得她很烦恼。

李姐跟我说,每次她起床叫女儿穿衣服,女儿不但赖床不起,还要在床上唱歌,李姐想节约时间去帮女儿穿衣服,女儿却发脾气。好不容易穿好了衣服,女儿又不肯去刷牙洗脸,反而跑去玩积木……

每次李姐看到女儿一副慢悠悠的样子,几乎都要抓狂了,催了好几遍,女儿都像是没听见一样,回回都要把女儿打一顿,女儿才肯老老实实地听她的话。

李姐说,她不知道自己的女儿是怎么了,为什么她的话女儿都不听呢?幸好现在女儿还只是在上幼儿园,如果上学了岂不是要天天迟到吗?

说到孩子拖拉这个问题,很多家长是饱受其害,面对孩子的磨蹭,不是一个劲儿地催促,就是用责备、打骂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可家长们这样做常常会把事情越弄越糟,使孩子逐渐变得胆小、退缩、依赖性强。只有了解原因后,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才是克服拖拉最有效的办法。

01孩子不是拖拉,

是生理节奏本来就和大人不一样

在《不可思议的妈妈》里,有一个片段,小亮仔不知道做了什么事情,把房间弄得很乱,还浪费了很多的卡纸。

妈妈叶一茜看见了非常生气,坐在沙发上,不分缘由地对小亮仔一顿数落:“为什么搞得这么乱?为什么这么浪费?为什么不收拾好?快点收拾!这儿!这儿!还有!还有!”

叶一茜要求小亮仔把房间恢复成刚来时的样子,小亮仔却很忐忑地说:“我不知道要怎么弄。”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发现,叶一茜对小亮仔的催促虽然是无意识地情绪宣泄,但她一次性给的指令太多,不是很具体,使得孩子难以消化和理解,所以才会导致“被迫”磨蹭。

其实,判定孩子是否磨蹭,不应该以家长的节奏为标准,真正的评判标准是同龄孩子的速度。

发展心理学认为:0-6岁的孩子,正处在各种敏感期,6岁之前的孩子,是没有能力掌控“快慢”节奏的,我们眼里所谓的“拖延”,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种正常表现。

孩子的节奏本就和大人不同,面对孩子的拖拉问题,父母的心态要有所改变,不要一味地按照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更不要去苛责孩子,要求他们的节奏必须和我们一样。

我们可以尝试着一次只让孩子完成一件事情,并且下达的指令具体详细,简单明了。

只有允许孩子比你慢一些,尝试着去尊重他们的节奏,多给孩子一些鼓励,才能使孩子在自信和快乐中成长。

之前,浙江大学学霸胡一捷的作息时间表震惊了所有人。

在这张密密麻麻的作息表上,详细地记录了胡一捷从每天早上6点开始,一直到晚上12点半的全部规划。一周的每个时段的学习内容都精确到了几点几分,可以说是争分夺秒。

而在基础课程之外,胡一捷还给自己安排了背诵、自习、托福等学习任务,可以说是安排的满满当当。

据了解,像网上热传的作息时间表,胡一捷居然有40多张,正是凭借着这样自律的作息,他从进校的132名,一路追到年级19名,最终成功考入了浙大竺可桢学院。

由此可见,无论是一个工作有效率的人,还是一个事业成功者,或者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都会有事先计划的良好习惯。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儿童时间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效率。孩子90%的潜力,大概都会在拖拉磨蹭中消磨殆尽。

懂得时间管理的孩子总能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都安排好,自愿主动地把事情做完,学习效率和做事的效率也很高;反观不会时间管理的孩子,不仅做事慢,浪费时间,而且自制力很差,容易情绪低落,受挫。

让孩子从小养成做事有条理,有规划的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律能力,还能够给父母减轻负担,在将来也能够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

03想打败孩子的“拖延症”,

家长要学会正确地引导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需要做好时间规划的事情越来越多,拖拉这个问题虽是一个小毛病,却在方方面面中影响着孩子。

要想改变孩子的这个毛病,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 把抽象时间具体化

有研究发现:2.5岁的孩子,时间观念才开始发展。6岁时,大部分孩子仍然不会认表,对于具体时间没有概念。直到上小学后,孩子才有一点时间概念,知道要按时上学,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

可见在2岁半以前,孩子只活在当下,没有“过去”和“未来”的概念。所以即使家长对孩子说说N遍“快点”,孩子的内心也不会产生任何的紧迫感。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使用计时器、闹钟、沙漏、手机等时间工具,将抽象时间具体化,让孩子真真切切地知道时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比如,当孩子在吃饭的时候,此时的时间是“六点半”,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当“长针指到12,短针指到7”的时候,我们要求孩子把饭吃完。

只有将时间具体化,让孩子真实地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才能提高孩子对时间的认知和管理能力,孩子才会逐渐有规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2) 让孩子尝到拖延的后果

孩子拖拉的毛病,在很多时候都是大人造成的。有时家长因为赶时间,觉得孩子自己穿衣洗漱的动作太慢,便自己上手帮忙;担心饭菜凉了,嫌孩子自己吃饭慢,二话不说,直接上手喂。

久而久之,这种过多的包办,就会使孩子对家长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从而养成了做事拖拉磨蹭的习惯。

如果家长少伸手,让孩子自己来承担拖延的后果,这样就会使孩子因为失去了家长的帮助逐渐变得主动起来。

例如:早上不及时起床,就会错过早餐和上学的时间;和孩子约定吃完饭的时间一到,就果断把饭菜端走,孩子就会因为没有吃饱饭而饿肚子。

只有让孩子亲身尝到了拖延的后果,他们才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紧迫感,做起事来也会更加主动。

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的生活自理的能力,也能从中让孩子得到锻炼,使孩子能够享受到自己做事带来的的成就感和自信感。

3) 解决孩子的拖延症,家长要以身作则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之所以拖拉,很多时候是父母给孩子做了一个坏榜样。

有时父母叫孩子起床,自己却磨磨蹭蹭不愿起来,所以孩子也学着父母的,也趴在床上不起来;吃饭的时候,父母只顾叫孩子吃饭,自己却坐在沙发上玩手机,等其他人吃完了才去吃饭。

因此要想改掉孩子拖拉的习惯,父母必须以身作则,约定好几点出门,或者什么时候吃完饭,家长自己要先做到,说话算话,这样在孩子面前说话才会更有分量,孩子做事才会更加积极不拖拉。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蜕变,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味地用催促、责骂等方式来打压孩子,只会让孩子因倍感压力而失去自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