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会动态】地学旅游分会副会长杨振之教授应邀出席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社区发展研讨会

 贵理工涛声涛影 2020-10-01

地学旅游分会CGA 

编者按:9月26日,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副会长杨振之教授应邀出席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社区发展暨熊猫生态小镇建设研讨会,并发表主题演讲《国际生态旅游发展概要与大熊猫生态小镇规划建议》。

9月26日,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社区发展暨熊猫生态小镇建设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本次研讨会以“共建熊猫国家公园 探索社区协调发展”为主题,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深度探讨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四川大学教授、来也股份创始人杨振之应邀出席研讨会,并发表主题演讲《国际生态旅游发展概要与大熊猫生态小镇规划建议》。研讨会由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主办,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四川大熊猫数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承办。

杨振之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 生态旅游是综合效益最高的旅游产业门类,生态旅游目的地最需贯彻全域旅游。

  • 特色小镇是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增长极和大本营。特色小镇为生态旅游目的地统筹要素和支撑发展,是最具效率和效益的产业集聚。

  • 度假特色小镇各要素的组合是为构建一种慢节奏、体验性、可持续、人地和谐的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历史的对话。

  • 以生态为核心,以小镇为抓手,构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可持续产业生态圈。


一、生态旅游是国际旅游产业高端

生态旅游是综合效益最高的旅游产业门类。生态旅游(ecotourism)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次提出。目前最为流行的“生态旅游”定义由国际生态旅游学会(TIES)提出:到保护自然环境和保持本地居民幸福感的原生态地区开展的富有责任感的旅行/旅游方式。公认的生态旅游三大目标:自然资源保护、公共教育意义、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

生态旅游其实“有门槛”:不是所有自然都具生态品质;不是所有地形都宜康养活动;不是所有气候都能四季经营;不是所有镇村都有服务能力;不是所有区位都有市场支撑。


杨振之教授指出:度假才是生态旅游的正确打开方式。丰富内容需要深度体验,旨在身心康养与提升,融入而非窥探原生态,舒适是吸引高端的前提。无需冒险的感受,无损原真的舒适,生态度假才是游客诉求。

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多层级保护与开发体系,构建地方产业生态圈,特色小镇是典型集聚,社区参与是手段和目的。

二、系统化构建生态旅游目的地


生态旅游目的地最需贯彻全域旅游。全域旅游实为“全领域”,即政府统筹下的全维度、全要素投入。生态旅游以国土空间保护、社区参与、公众科普等综合效益为宗旨,利益相关方众多,格外需要“全域旅游”。因地制宜、系统谋划、分级分类、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应成为构建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原则。

三、特色小镇是生态旅游目的地的

增长极和大本营

无论单中心、大本营、带状还是点轴,度假目的地的发展都以特色小镇为极核。特色小镇为生态旅游目的地统筹要素和支撑发展,是最具效率和效益的产业集聚:集约化配置建设用地;公共/商业服务集聚;疏解保护地接待压力;支撑廊道/域面发展。
(一)度假特色小镇的基本要素

1. 产业要素

度假特色小镇以现代旅游度假服务产业为主导,并引领城镇农业、物流、商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形成旅游业引导下的工农相融绿色产业体系。

2. 功能要素

小镇产业决定了其主导功能及配套功能;旅游度假是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城镇的主要功能为生活服务功能,产业发展以旅游度假为核心,并为度假生活所服务。

度假特色小镇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规划目标、发展理念、产业构建、空间布局、文化发展、交通组织等方面都显著不同于城镇和其他小城镇。

因此,度假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必须由专业团队按照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与游客体验行为规律,结合小镇的资源特色与区位环境等要素进行组织编制,而不能一味的照搬城市规划的套路与方法。

3. 土地利用

城镇的土地利用因产业及功能需求而定。度假特色小镇要求更多的公共空间、文化服务设施、更多绿地及开敞空间,以及充足的交通用地等,城镇用地结构显著有别于其他城镇。

4. 无缝对接旅游交通要素

便捷的快速交通;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多样化慢行特色旅游交通;无缝对接的旅游交通换乘枢纽;全域无障碍旅游交通。

5. 自然与生态

度假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需充分尊重自然,因应自然。采用中国传统园林造景的手法,充分利用对景、借景、隔景等组合,将原有的地形地貌融入城市景观建设中,凸显小镇的自然空间特色。打造立体绿色空间,实行生态低碳建筑和建筑的垂直绿化。

6. 历史文化特色

保护并利用小镇原有的历史文化遗迹及主题文化内涵;从标志物、边界、节点、区域、道路等方面进行城镇设计,提高度假特色小镇的“可读性”与可识别性。

总之,度假特色小镇各要素的组合是为构建一种慢节奏、体验性、可持续、人地和谐的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历史的对话。

(二)度假特色小镇的建设导则与建设途径

度假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导则

1. 完善城镇旅游功能

公共绿地及休闲用地的规模与比例扩大。城镇公共性开敞空间比例的提升,兼顾城镇的公共性需求发展与灾害区的避难场所的需求。城镇节点空间与边界空间的审美提升,形成多元化的城镇观赏点。城镇的公共设施包括城镇博物馆、图书馆、活动中心、体育活动中心等的美学价值提升。

2. 城镇旅游业用地比例的提升

城镇旅游商业用地比例的提升。城镇旅游公共服务系统,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城镇的标识指示系统、公共厕所、公共汽车站以及公共停留空间等的用地比例提高。城镇观赏系统的用地比例提升。

3. 城镇特色的保留与建设

城镇建设应充分尊重自然地貌特征,不轻易改变城镇地貌。城镇不同时期的建筑信息得以保留,并形成历史街区与现代城镇的过渡区。建筑风貌的多元化,并有依据地创新。尽量采用当地传统建筑的风格,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鼓励地标建筑的设计与建设。城镇出入口的地方特色与美学价值塑造。

4. 城镇基础设施

旅游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高于一般城镇,充分考虑到外来规模化旅游者的需求。旅游城镇的环保标准、防灾标准高于一般城镇。

5. 城镇交通

城镇交通除了通行的功能外,也是城镇景观的构成部分以及城镇景观塑造的关键。城镇街道建设随形就势,应避免建设标准方格状的笔直街道网络。道路竖向规划充分利用地势起伏,依势造景。城镇交通标识系统与指示系统的完善。城镇内的道路体系与过境公路的差异性。城镇道路景观的设计与规划。城镇道路的色彩与质料的美学价值提升。

度假特色小镇规划建设途径

  • 小镇本底资源的挖掘。
  • 主题体验度假生活方式的构建。
  • 小镇主题空间、设施、建筑、景观的规划设计。
  • 小镇业态、场景、氛围的营造与管理。
  • 与周边旅游休闲、度假空间及其他小镇的融合与联动。

四、对大熊猫国家公园构建以特色小镇为核心的目的地体系的几点建议

首先,开展实验区生态旅游资源调查。实验区是国家公园能够在一定限制条件下开展旅游活动的空间范围。生态旅游需要全新资源观,更加广泛深入且更可持续的资源观。特别是实验区内部和外围的镇村聚居点周边的生态旅游适用资源。强调资源的易于转化、便于组合和可持续性。

其次,对备选镇区进行综合承载力评估。特色小镇必须能够承载游客和居民的综合使用需求。承载力评估涉及生态、文化、公用设施、服务业态等多元方面。基于评估结果,确认游客容量,确保不因过度建设和接待而破坏生态。资源调查、承载力评估和特色小镇规划应委托专业机构统筹完成。

再次,灵活探索土地政策和用地方式。镇区国有建设用地和周边农村集体土地合理结合使用。在合法合规前提下试行点状用地,并灵活引导生态型可移动装配式建筑。对镇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进行“主客共享”导向设计、建设和运营。对镇区周边非基本农田和未用地进行生态景观和活动导向的统筹利用。

最后,以土地配置引导度假业态集聚。将国有和集体建设用地针对性配置到经济绩效高、带动作用强、未来前景好的生态旅游主导业态和创新业态。这些业态包括康养、研学、科考/科探、非遗体验等。以策划和控规为抓手落实土地配置。由此,形成定制化生态旅游度假小镇业态体系。

以生态为核心,以小镇为抓手,构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可持续产业生态圈。

本文来源:来也股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