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教为什么重视中秋

 武汉九歌 2020-10-01
佛教为什么重视中秋

著名的唐代诗人皮日休曾于中秋之夜游览杭州灵隐天竺一带山水,并留有名篇《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皮日休这首诗描述了寺院赏月品桂的场景:零落的桂花花瓣,带着星星点点的露珠,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边散落了下来,仿佛是嫦娥撒下来施予众人的礼物——多么美好的一幅“夜赏月桂图”啊!此诗并不如其它描写中秋诗作一般凄凉,凋零,或是惆怅、哀绵。联系诗作背景,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此时正在东游,意气风发,毫无忧愁。诗中的一大部分是诗人的联想,并不现实,却也不会让人感到空虚。巧妙的联想反而为寂静的诗作平添了几分俏皮,也可谓是恰到好处。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华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这一天,家人团聚一处,看月、赏桂、吃月饼,这都是世所共知的。但你知道佛教为何也如此重视中秋吗?

佛教为什么重视中秋

中秋节由上古的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就有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是指祭拜月亮,说明在春秋时代,古人就已经开始祭月拜月。

汉代,已经有过“中秋节”习俗。不过汉代的“中秋节”不是八月十五,而是在立秋之日。后来那些达官贵族和文人雅士也仿效古礼,在中秋之日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月亮,观赏祭拜,吟诗作赋,寄托情怀,这种习俗慢慢传到民间,逐渐形成一种传统活动。

到了唐代,祭月的风俗活动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中秋节因此变成了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字样。“中秋节”盛于宋朝,到了明清时期已经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有很多别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为什么会叫“中秋节”呢?因为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正好在秋季的中间,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八月之中,所以称为“中秋”。

佛教为什么重视中秋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已经两千多年。当年佛陀在讲经说法时,常常会用天地万物来作比喻,其中最有意思的是拿月亮来比人生。在黑暗中,能够给予各种烦恼、痛苦的百态人生以最圆满光明的,这就是十五的月亮。烦恼渐断,智慧渐增,自知自觉逐步提高到最圆满的境界,这一过程就好像是从初一到十五逐渐圆满的月亮。

在一年四季当中,八月十五和二月十五这两个月圆之夜都是非常重要的日子:二月十五是春天中间的一个十五,称中春;八月十五是秋天中间的一个十五,称中秋。二月十五中春之日,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涅槃的日子;而八月十五则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一天,预示着无论佛陀化身住世与否,佛陀无边的智慧都是那么清净,那么清凉,普照着一切众生。

佛教经典中有很多以满月喻圆满清净之妙语:例如“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行步如鹅王,面如净满月”(《杂阿含经》卷二十三),又如“譬如明月净分光明,色泽日夜增明,乃至月满,一切圆净”(《杂阿含经》卷四)。

同时,在佛教修法中,亦多有和满月有关的修法,如佛经中言:“诸有星宿之光,月光最为第一”(《增一阿含经》卷十八)、“行者观住彼,极圆净月轮”(《正法念处经》卷六),以及非常著名的月光三昧

佛教为什么重视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巧也是月光菩萨圣诞日。月光菩萨,又称月光遍照菩萨、月净菩萨。月光菩萨是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之右胁侍,与左胁侍日光菩萨并为药师如来的两大辅佐。《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曰:“于其国中有二菩萨摩诃萨:一名曰日光遍照,二名曰月光遍照,是彼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菩萨号为“月光遍照”,月光在佛法上表静定,映现清澈明亮;遍照则能摄纳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使之免受贪、嗔、痴三毒烦恼。

因此,在中秋这一天,寺院道场一般会举行拜月等法事活动以纪念月光菩萨圣诞。不仅如此,中秋还是四众佛子团圆的盛会,很多寺院也会举办品禅茶、听古琴、赏桂花等活动,师父们和居士们共度中秋。

可见,无论是闻思和实修,八月十五月圆之夜与佛教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建议佛弟子们在和家人团圆之时,勿忘中秋佛法要义,善用如此良辰,令自己和家人共同趋向圆满解脱道,以更加精进的修行以感恩佛陀,利益众生。

佛教为什么重视中秋

图文 | 杭州灵隐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