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革轶事续篇二——好吃狗谈吃

 僰俗 2020-10-02

作者:三分明月             

我是个好吃狗,嘴巴馋,喜吃不爱穿,尤其喜欢品尝各地的名小吃,在文革中也没改掉这毛病。

文革初期串联到北京,记得有一天,我们三位同学走到前门大街,忽然一股烤鸭子的香味从一家店铺飘出很是诱人。

抬头一看,店铺门楣上方一块“全聚德烤鸭店”的招牌骇然入目。

那时虽年龄不大,但“全聚德烤鸭”的名声早有耳闻,并知道其价格不菲,当然也明白此处不是我等穷学生光顾的地方。

时近中午,腹中已感饥饿,加上烤鸭的香味确实馋人,馋得我们直吞口水,但也只有悻悻离去。

记得离这里不远,好象有一家回民馄饨馆,六分钱一碗的馄饨,价廉物美,很适合我等的消费。头两天我们还去吃过,凭记忆找到了这家馄饨馆。

不大的门面,掀开棉门帘,一人要了一碗。

皮薄面软,羊肉馅,汤内几粒虾米,汤面飘着几颗葱花。在这隆冬时节,热热乎乎的下肚很感舒服。

肚子舒服了,但烤鸭的香味却留在了心中。

谁也没想到,几十年后居然有幸品尝到这道北京名菜。

去年女儿花了两三百元从北京带回一只抽了真空的正宗“全聚德烤鸭”孝敬我们。

由于稀罕,把她两位姨妈全家也请来品尝,结果令人非常失望,还不及荣昌卤白鹅有味。

文革时期在成都,尽管囊中羞涩,也常常挪出几个零花钱去盐市口吃一碗赖汤圆,或吃一碗钟水饺,或吃一碗谭豆花这些成都名小吃。

当时这几种名小吃都集中在盐市口,离我们躲避武斗的住所不远,步行十多分钟就可以抵达。

这几种名小吃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谭豆花。

谭豆花,实际上是一位谭姓老板开的面条店,又叫豆花面。

他的绝妙之处就是将豆花舀在面条上,浇上红油辣子,再撒上几颗油炸花生米以及花椒面和葱花。

这浓浓的麻辣味吃得食客个个满头大汗,嘘嘘连声。

听说是面条,一些北方人也慕名前来品尝。有兴而来,结果是败兴不已。

他们的口腔哪里能够承受这麻辣味的刺激,于是向店家讨一碗白开水,将麻辣味清洗干净再吃。

疏不知这样一折腾,哪里还有豆花面的风味?

在成都,有时也到提督街品尝夫妻肺片。

夫妻肺片据说起源于清朝末年,由一对郭姓夫妻创制而成,因此夫妻肺片由此得名。

虽名为肺片,却是将牛的头皮和心、肝、肚等内脏卤熟切片。

装盘后浇上红油辣子,撒上花椒面,再添上几叶香菜就可以了。

这夫妻肺片就不是几角钱能吃到的东西,当时是卖一元一盘还是一元五一盘?已经不记得了。

肺片吃完后,有经验的食客往往再花一角钱买一个锅盔,沾着剩下的红油残汤吃,麻麻辣辣的很是入味。

几年前,我在成都到处寻找那家提督街上靠文化宫的夫妻肺片老店,由于城市改扩建,连当地人都不晓得搬到什么地方去了。

最后在春熙路口寻到一家小餐馆,在菜牌上发现有此菜品,于是要了一盘,一入口就感觉已没有了当初的风味。

我第一次听说天津狗不理包子,是文革中在从北京到广州的火车上。

一位天津乘客耐不住长途乘车的寂寞,天南地北地摆起了龙门阵。

天津客说话很幽默,他说这包子为什么叫“狗不理”?因为这包子就跟长沙臭豆腐一样,闻起臭吃起香。

臭到什么程度?将包子扔给狗吃,连狗都不理,所以就取了个不雅的名字叫“狗不理”。

他接着介绍,这狗不理包子最大的特点是皮薄馅多,从包子皮就能看到里面的肉馅。

他的话似乎有些夸张?我有些怀疑。

但我没有去过天津,当然也没有品尝过这狗不理包子究竟是啥味道,但心中却一直惦记着这狗不理包子。

无独有偶。前几年,我居住的荣昌东邦广场举办了一场大型食品展销会,云集了全国各地的一部分名小吃,其中就有“天津狗不理包子”。

我慕名买了两个,迫不及待地一口咬去,却没有发现肉馅。

文革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当年的半大孩子如今已两鬓斑斑。

但好吃狗的臭毛病仍痴心不改。不但毛病未改,还在吃当中有了新的感悟。

那就是不管怎样吃,却再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作者简介杨克纯,退休教师。教了一辈子书却没有什么建树,显得十分平庸。

平时喜欢喝点小酒,打打小牌,看看闲书。偶尔也玩玩文字游戏以打发空闲时光。

身上也有一些臭文人的臭毛病,别人觉得有些高冷,其实是无能。








僰俗》征稿启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