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才华横溢,加真性情,这样的女子你喜欢吗?聊聊女道士李冶的悲剧

 写乎 2020-10-02

作者:陈二虎

一、此女聪黠非常

风景秀美的浙江吴兴,那灵性的山山水水,留下一个女诗人的芳踪,也给吴兴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李季兰,可以说是唐代女诗人中的翘楚。清人将李季兰与另一唐代女诗人薛涛的诗合编整理成《薛涛李冶诗集》,每人一卷。并且后人认为“唐女子工诗者多,然无出李冶之上者;薛涛诗虽不及冶,亦可接武,以二人合集,亦颇具鉴裁矣。”

李季兰,名冶,是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幼时家境富裕,据说茶圣陆羽曾经短暂在李家生活。

李季兰自少年起“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才子,颇夸纤丽,殊少荒艳之态。始年六岁时,作《蔷薇诗》云:经年不架却,心绪乱纵横。其父见曰:此女聪黠非常,恐为失行妇人。”看来其父知其女,后来这李季兰确有点“失行”呀!

由之,李季兰十一岁时就被父亲送到剡中玉真观中出家,成了女道姑,因天赋使然,从豆寇年华渐入妙龄,让她广交文友。那些文人雅士、隐者僧侣都因为她气质兰蕙又风流秀美,举止洒脱又诗书满腹,性格率真爽朗又诗风随性,妙趣天成而不拘小节,由之,都愿意同她交往唱合。

李季兰随他们往来于剡县(今浙江嵊县)山水之间,把洒问泉,赋句高歌,与隐士(茶圣)陆羽、朱放,僧人皎然关系最密切,意气相投,可谓情同手足(人们一直认为李季兰与陆羽是真心相恋的情人)。

二、女儿心事何人知

让李季兰情窦初开的人或许是隐居在玉真观附近的名士朱放,二人一见如故,整日抚琴品茗,游山玩水,两心共振,惬意而陶然,很可惜,这种快乐是短暂的,很快朱放放弃了隐居,出仕为官了。

李季兰写诗表达思念:

望水试登山,山高湖又阔。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郁郁山木荣,绵绵野花发。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

或许与朱放的初恋,让李季兰尝到爱的甘甜,开始追求爱的伴侣。

皎然和尚满腹经纶,潇洒俊美,李季兰一见,春心浮动,害起相思,写诗表达心愿: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皎然六根比较清净,婉转回诗拒绝: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意不起,还捧旧花归。

李季兰与陆羽的关系很微妙,情义非浅,当她生病,陆羽知道后来看她,两人四目相望,心有千千结,李季兰赋诗道:“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完全一副小鸟依人之神态,令人怜来令人爱,那“欲语”是牵挂,是相思,才让“泪先垂”。

李季兰的诗,意境优美,风光旖旎,洒脱自然,情真意切,不仅有女性的细腻与妩媚,更体现了非一般女子所能感悟到的人生价值与敏悟。刘长卿说她“女中诗豪”,高仲武赞曰:“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照已下,罕有其伦。”她的“八至”诗,道尽夫妻之情: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这“八至”阐明夫妻的情感关系,富有辨证法,富有哲思。

三、才华横溢真性情

李季兰靠自己的才华与魅力,也让男人们体会到人间自有真情在,以及那份知心的快乐。

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余。不知芸阁吏,寂寞意何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因过大雷岸,莫忘几行书。

这是李季兰寄给一位她称之为“七兄”的校书郎,字里行间关怀备至,情深意长。

李季兰不是那种表面“淑女”,背后肮脏的人,有时快人快语,开些玩笑,更显示出彼此坦荡的胸怀。

据说有一次乌程开元寺与众诗友聚会,诗人刘长卿患有疝气。李季兰就有意打趣说:“山气日夕佳”,分明是调侃刘长卿,很风趣又顽皮。

刘长卿不紧不慢回了一句:“众鸟欣有托。”

在座的人不由地都笑了。由此可见李季兰与异性诗友是“莫逆”关系,并且李季兰任诞放旷,恃才傲物,举止随性,也让后人觉得轻浮。元人辛文房写《唐才子传》时感慨地说: “李季兰、鱼玄机,皆跃出方外。修清净之教。陶写幽怀。留连光景。逍遥闲睱无功。无非云水之念。与名儒比隆。珠往琼复。然浮艳委托之心。终不能尽。白璧微瑕。惟在此耳!”

辛文房是说李季兰与鱼玄机轻浮放纵,缺少大家闺秀的素养,有才华但“白璧微瑕”。然而,辛文房这话有点偏颇,他脱离了大唐王朝以人为本,人性解放,鼓励女权的时代背景,以宋元理学家的眼光来审视唐代女诗人的风貌,有点南辕北辙,难中肯綮了。

四、是天妒红颜吗?

唐代政清人和享太平,宽松又开放,世风涣然一新,对于长期处于正统儒学的“天理人伦”、“三纲五常”风教漫淫下的礼俗造成摧枯拉朽般的冲击,作为思想先驱的士人(包括诗人)群体更是高扬人性自觉,人格独立的旗帜,在大唐包容的天空下,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女诗人们也不会如班婕妤、曹大家、蔡文姬那样为了节操与妇道,闺房中“散情文墨”,而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走出闺房与道观,走向社会与自然,倡导女权主义,女子参政结社,习诗论文;男女间自由婚配,贞节观念淡薄,李季兰在聚会上与刘长卿互相调侃、打情骂俏也就不为人怪,与男诗友的浓浓情义也很正常。

唐代,在情爱问题上,两性看法上,是最开放、最热烈、最自由也最大胆的时代,李季兰弃俗入道,无非是想在道教的天地里找到更加自己而广阔的生存空间,来摆脱世俗名教的纠缠与禁锢,让精神更开放,让举止更洒脱。

李季兰自由自在的思想,无羁无绊的个性,任率天真的气息,热烈奔放的风情,浪漫着心心相印,灵犀相通,也成了男性心目中的女神。

天宝年间,唐玄宗闻李季兰诗名,把她召入宫中住了一个多月,礼待赏赐甚厚,从此李季兰就生活在京城长安。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叛将朱泚发动了泾阳军变,占据了长安,改国号秦,当了皇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泾师之变”。朱泚为了宣传自己的功绩,广召名士,为自己造势,当时李季兰的名声正噪,被朱泚邀请写了几首颂诗。

时间不长,朱泚就被收拾了,李季兰因此下狱,唐德宗以诗联叛将朱泚,命人乱棒打死,可以说死的很凄惨,或许是“天妒红颜”吧,抑或是她的性格所致。

惋惜她的美丽,感叹她的率真,鞭笞她的放浪,似乎都有点多余,唯有活出真实的自我,才是一种健全的人生。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