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颈胃综合征妙法良方

 循天园 2020-10-02

颈胃综合征是一组以长期难愈的上腹部胀满隐痛、不思饮食、恶心嗳气为主的胃肠道疾病,同时又存在颈项僵硬不适、出现肩臂麻木现象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随着颈椎增生症的低龄化和颈肌劳损患者的不断增加,该病发生率明显提高。结合临床表现,常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范畴。

【病因病理】

在颈椎附近分布着大量的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纤维分布于脊神经节的神经细胞周围,并且与这些神经细胞相互作用。由于颈椎骨质增生、颈肌劳损、颈椎损伤等原因导致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椎间孔发生变化,对颈部交感神经产生强烈刺激,刺激信号通过颅内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网络,传入下丘脑自主神经中枢,产生优势灶。该优势灶的兴奋再沿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下传到胃及十二指肠,促使胃及十二指肠功能或器质发生变化。当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时,会抑制胃的蠕动和胃液的分泌,出现口干、上腹胀痛、食欲减退等一系列症状。而当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时,胃蠕动加快,胃液分泌增多,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出现烧心感、泛酸、嗳气、上腹部饥饿性疼痛进食后缓解等溃疡症状。颈交感神经长期受刺激,会反复地引起胃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使幽门括约肌过度紧张,久之幽门括约肌舒缩无力,肌源性扩张,促使胆汁反流,损害胃黏膜屏障而引起炎症、腺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进而发展为萎缩性胃炎。

颈胸椎退变过程中的炎症浸润刺激颈交感神经和脊神经分支,也会对胃肠道产生反射性影响。其中,胸椎退变浸润刺激对胃肠道的影响更大。临床上,颈椎病往往和胸椎疾病同时发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①椎间盘的退变,对于整个脊柱的所有椎间盘来说,应该是相继发生。②颈胸椎距离较近,有肌肉、韧带和其他软组织相连。当这些肌肉、软组织出现紧张、劳损、炎症时,会共同对颈胸椎造成影响。③作为一个整体,脊柱处于受力平衡状态。当颈椎曲度和椎间关系发生改变时,胸椎、腰椎都会相应调整、变化,以保持脊柱整体的力学平衡,因此,颈椎病会引起胸椎病变。而胃和十二指肠受胸五至胸八交感神经节支配,胸椎错位可损害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一系列胃肠道症状。

【诊断要点】

1.症状

颈项强直疼痛,易疲劳,肩臂部酸麻冷痛等不适,上肢麻木、酸胀。胃脘部初起可出现间歇性胀闷不适,钝痛或绞痛,疼痛范围较大,可沿肋间神经行走方向逆向出现,伴胸背酸累沉重不适,食欲不振或见恶心呕吐。日久可渐出现胃脘部有饥饿样痛或灼痛感,持续时间延长,并呈现与进食有关的节律性,伴反酸嗳气等。

2.体征

颈部活动度受限,有压痛,以下段颈椎棘突或棘突旁为甚,颈肌紧张,颈椎中下段可有侧弯或后凸,关节突关节处压痛时可反射性地引起胃脘部不适或舒适感。胃脘部压痛,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存在。

3.辅助检查

X线检查可见颈椎病表现,颈曲消失或后凸反张,关节增生以中下段颈椎为甚,有时可出现韧带钙化;CT和MRI检查可进一步了解颈部情况。脑血流图检查常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纤维内窥镜检查,病程短者无特殊发现,病程久者可见炎性或溃疡样改变。

4.鉴别

注意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相鉴别。

【妙法良方】

(一)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

(1)主症 多有颈部外伤史或劳损史,以气血瘀滞、胃络阻滞为主。证见颈肩背疼痛或肿胀,胃脘胀满疼痛,不思饮食。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2)处方 葛根、鸡血藤、丹参各30g,蒲黄、五灵脂、橘红各15g,厚朴、枳壳、檀香、砂仁、甘草各10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肝气犯胃

(1)主症 以肝郁气逆,横逆乘脾犯胃为主。证见颈背酸胀痛,胃脘胀满疼痛,痛连两胁,胸闷嗳气,善太息。苔多薄白,脉弦。

(2)处方 葛根、白芍、鸡血藤各30g,柴胡、法半夏、郁金各15g,香附、川芎、龙胆草、广木香各10g,炙甘草8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脾胃阴虚

(1)主症 以胃液不足、郁火内盛为主。证见胃脘隐隐灼痛,口燥咽干,食少,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

(2)处方 葛根、生石膏(包煎)、益母草各30g,生地黄、沙参、麦冬、玉竹各15g,党参、白术、炙甘草各10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脾胃虚寒

(1)主症 以脾胃阳虚、纳运不健为主。证见胃脘部隐隐作痛,绵绵不断,得食则减,乏力神疲,手足欠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细弱。

(2)处方 葛根、白芍、益母草各30g,桂枝、黄芪各15g,法半夏、香附、吴茱萸、陈皮、干姜各10g,饴糖20g,大枣5枚。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内服良方

1.颈胃汤

(1)处方 葛根、蒲公英各15g,木瓜、丹参各12g,羌活、白芷、法半夏、茯苓各10g。咽喉异物感者,加郁金、合欢皮;胃脘胀满者,加枳壳、厚朴;灼热泛酸者,加黄连、吴茱萸;恶心欲呕者,加紫苏、苦竹茹;嗳气频作者,加旋覆花、代赭石;骨质增生者,加鸡血藤、鹿衔草。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0剂为1个疗程。

2.葛根泻心汤

(1)处方 葛根、茯苓各15~30g,黄连、干姜、甘草各6g,党参9~30g,苍术、厚朴各12~15g,半夏、陈皮、白芍、桂枝各12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根据临床兼证不同随症加减,半月为1个疗程。

3.养肝舒筋汤

(1)处方 党参、黄芪、羌活、葛根、茯苓各15g,焦白术、广陈皮、木瓜、桂枝、酸枣仁、炒白芍各10g,六神曲6g,川芎、防风各5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白芍葛根汤

(1)处方 白芍15g,葛根20g,川桂枝9g,羌活、独活各12g,宣木瓜、威灵仙、当归、赤芍、天麻、制半夏、绿萼梅各10g,全蝎、蜈蚣各3g,生甘草、陈皮各6g。伴有眼球胀痛,视物模糊者,加石决明、枸杞子、龙眼肉、决明子等;伴有心悸、血压异常者,加瓜蒌、薤白、丹参、玄参等;伴腹泻或便秘者,加淮山药、苍术、白术、米仁等,或者加厚朴、火麻仁、郁李仁等。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舒筋益胃汤

(1)处方 党参20g,白术、茯苓、木瓜各15g,鸡内金、木香各10g,葛根、威灵仙各30g,甘草6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6.葛根黄连汤

(1)处方 葛根、白芍、鸡血藤各30g,黄连、黄芩、郁金、枳实各10g,蒲公英、鱼腥草、地龙各15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7.葛根芍药汤

(1)处方 葛根、白芍、益母草各30g,沙参、麦冬、枸杞子、生地黄各15g,佛手、炙甘草、当归各10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8.通经治胃汤

(1)处方 葛根、鸡血藤、党参各20g,地龙、羌活、川芎、白术、木香、瓦楞子、厚朴各10g,黄连、吴茱萸、炙甘草各6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9.和胃解肌汤

(1)处方 葛根15g,羌活、白芷、白术、茯苓、法半夏、陈皮、鸡血藤各10g,丹参12g。兼有恶心、呕吐者,加竹茹6g,生姜10g;胃脘胀满者,加木香、厚朴各10g;灼热泛酸者,加黄连6g,吴茱萸10g;嗳气频作者,加旋覆花10g,代赭石30g;手臂麻木者,加桂枝10g;咽喉异物感者,加苏梗、合欢皮各10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15剂为1个疗程。

(三)针灸妙法

1.穴位埋线法

(1)取穴 颈穴1和颈穴2(均为经验穴,分别位于颈五和颈七棘突旁开1.5寸处)、脾俞透胃俞,均为双侧。

(2)操作 先令患者取俯伏坐位,标定颈穴1,常规消毒后,戴上消毒手套,用2%利多卡因做穴位局部浸润麻醉。剪取0~1号铬制羊肠线3cm,用小镊子将其穿入制作好的9号腰椎穿刺针管中。垂直快速进针,当针尖达皮下组织及斜方肌之间时,迅速调整针尖方向,以15°角向枕部透刺,出现强烈针感向头部或肩胛背部放射后,缓慢退针,边退边推针芯,回至皮下后拔针,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再用创可贴固定。颈穴2及对侧两穴埋线,操作同上。完后颈椎局部行理筋手法及旋转复位法。再令患者取俯卧位,行脾俞透胃俞埋线,操作时寻找强烈针感向胃脘部或季胁部放射,线长2~4cm。埋线1次为1个疗程,一般15天左右行下一疗程。

2.毫针治疗法

(1)取穴 选取颈夹脊穴、风池、后溪、公孙、足三里、中脘、内关为主穴。伴有眼球胀痛,视物模糊者,加百会、四白、太阳;伴有心悸或血压异常者,加神门、阴郄等穴位;伴腹泻或便秘者,加下巨虚、阴陵泉或曲池、迎香等穴位。

(2)操作 先取俯伏坐位,针刺颈夹脊位、风池、后溪,并以G6805电针仪刺激约15分钟。然后取仰卧位,针刺公孙、足三里、中脘、内关,留针约15分钟,留针期间间歇行针。随症配穴以刺而不留针,手法因症而施。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

3.电脊针疗法

(1)取穴 颈部阿是穴、脊中线阿是穴、夹脊区阿是穴及脾俞、胃俞、肝俞。上肢症状甚者,可选加颈臂(锁骨内1/3与外2/3交界处直上1寸)、曲池、外关、合谷;胃部症状显著者,可加刺足三里。

(2)操作 患者取俯卧位,胸部垫以薄枕,头颈中直,两臂自然弯曲,放于头侧,额部着床,头自然下垂,以保证颈部的舒适和背部的松弛。两侧颈肌按之有结节点或条索状物、酸痛感,即为颈部阿是穴;脊中线或夹脊区按之疼痛点或条索状物即为脊中线或夹脊区阿是穴,多在颈四、颈五或胸十至胸十二棘突附近,均直刺1~1.5寸。脾俞、胃俞、肝俞应与皮肤成15°~30°角斜刺1.5寸。用G6805治疗仪分别连接颈部阿是穴和胃俞,连续波刺激半小时,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3)注意 ①本法取穴原则是在督脉经穴线上寻找反应点,可根据以下现象探寻: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形态结构改变,如皮下结节、条索状组织、囊性物、凹陷、皮疹、浅表血管改变;色泽改变,如皮肤苍白、潮红、紫癜、色素沉着;感觉改变,如痛阈降低(压痛)、皮温下降或上升、触感异常(软弱、松弛、紧张)等。②治疗时颈部的舒适和背部的松弛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此治疗姿势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胸部必须垫起,以使头部能够自然地垂下,保持颈椎的舒适平直,同时也使背部松弛,胸椎棘间隙略微增宽,以利于脊中线阿是穴的探寻和针刺。③颈部阿是穴,尤其是天柱附近,针刺时要轻浅,不宜深重,一般以1寸为宜,最多可刺至1.5寸。

4.三步针罐法

(1)取穴 整脊穴、中平、后溪、颈夹脊、阿是穴。肝气犯胃型配足三里、太冲;脾胃虚弱型配脾俞、中脘;痰湿阻滞型配水分、阴陵泉。

(2)操作 ①先用30号2.0寸毫针直刺双侧中平(位于外踝最高点与外膝眼连线的中点)1.5~1.8寸,双侧后溪0.3~0.5寸,向鼻根方向斜刺整脊(前正中线,印堂上1.0寸处)1.0~1.5寸,以得气为度,不留针,嘱患者深呼吸,并做对抗性颈部活动2分钟。②根据患者的证型,用30号1.5寸毫针针刺各配穴,采用平补平泻针法,以得气为度,然后针刺双侧颈夹脊穴,入针0.8~1.2寸,以得气并向肩部传导为度,再用KEDⅡ808型电针仪,行双侧对称性疏密波脉冲刺激20分钟。③取针后,在阿是穴(项背部压痛点、颈项条索状硬节处)行刺络拔罐,令出血3~5mL。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5.针刺走罐法

(1)取穴 颈四至颈六夹脊穴、阿是穴、风池、天柱、大椎、脾俞、胃俞。

(2)操作 取30号40~60mm毫针,穴位常规消毒。颈夹脊穴:与皮肤成75°进针0.8~1寸;阿是穴:直刺0.5~1寸;风池:针尖向鼻尖斜刺0.8~1.2寸;天柱:针尖向椎间孔方向斜刺0.5~0.8寸;大椎:直刺0.5~0.8寸;脾俞、胃俞:与皮肤成15°~30°斜刺1.5寸。用G6805电针仪分别连接颈夹脊穴、风池、天柱、胃俞,连续波刺激30分钟,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其他穴位留针30分钟。出针后,将背部穴位上至大杼下至大肠俞的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选中号玻璃火罐吸附于大杼,沿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往返推动,从大杼至大肠俞,以每秒2~3cm速度走罐,往复3次,将火罐停留于一侧胃俞穴位上。然后将后发际至大椎的颈部涂一层凡士林,选小罐吸附在大椎穴位上,向后发际方向以每秒2~3cm速度移动,往复3次后,将罐吸附于大椎穴位上。留罐15分钟。两罐同时取下。针刺和走罐治疗同时进行,隔日1次,9次为1个疗程。

6.小针刀疗法

(1)取穴 颈灵(在后正中线上,颈四棘突下)、颈胃(在后正中线上,胸八棘突下)、双侧足三里。

(2)操作 按小针刀常规手法施术,颈灵直刺0.5~1.0寸,颈胃直刺0.3~0.5寸,双侧足三里直刺1.0~1.5寸。起针刀后加拔火罐,起罐后用无菌胶布贴住针孔,24小时后揭去。每7日治疗1次,连续3次为1个疗程,不愈者,间隔20日后再行下一疗程。

7.穴位注射法

(1)取穴 风池、颈夹脊。

(2)药物 1%川芎注射液。

(3)操作 先在颈椎局部寻找压痛点或病变颈椎,常规穴位消毒,用5mL注射器吸取药液,快速刺入穴内,得气后每个穴位注入药液1mL。每日1次,6日为1个疗程。治疗时可根据患者病情配合推拿、牵引及艾灸、TDP灯照射等综合治疗方法。避免颈部过劳和受寒,注意枕头要高低合适,不要长时间伏案工作,平时加强颈部活动和锻炼。

(四)推拿妙法

1.复位理筋法

患者坐在四方椅上,头稍向前俯,使颈部充分显露,医者站在患者背后,采用冯天友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将偏位的棘突拨正或错位的小关节复位。然后从患者双侧的风池开始,沿颈项的棘肌、头夹肌、肩胛提肌进行分经、理经,或行颈项背部软组织松解术。最后用双拇指螺纹面在颈二节段旁揉按,从正中线沿枕骨下缘向两侧冈上肌和肩井区域以及足太阳膀胱经夹脊平推至腰骶部。每日治疗1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间隔4日后再继续进行下一疗程的治疗。手法治疗期间停止服用药物和其他治疗,以观察疗效的可靠性。手法以补为主,兼用泻法。强度视患者自觉症状和耐受性而定,适度以患者不疼痛、不疲劳为原则。

2.舒筋整复法

患者取坐位,头稍向前倾,使颈部充分显露。医者从患者双侧风池开始,沿头夹肌、竖脊肌、肩胛提肌行分筋理筋手法,松解颈项背部软组织,并于痛点做重点弹拨3~5次;然后于局部施揉法、法,使肌肉充分放松,再施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将偏位的棘突拨正或错位的小关节复位;其后用双手拇指点揉双侧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各2分钟,并行捏脊术5~7遍,每遍捏至上述背俞穴处重提2次;最后患者取仰卧位,医者行颈椎常规手法牵引1~2分钟结束治疗。以上治疗每日1次,颈椎旋转复位法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手法强度视患者体质、病情及耐受力而定。

3.理筋牵旋法

①松解颈部软组织:在压痛点处施用点按法、弹拨法、捏拿法、掌按法、捋顺法等。②牵引侧旋法:患者坐于矮凳上,医者站于患者背后,一手拇指按于病损椎旁,另一肘部夹住患者下颌,手放于头侧部,上提牵引颈椎片刻,然后在两手的合力下用力旋转,听到响声时,手法完毕。

4.俯卧冲压法

俯卧冲压法适用于颈胸界区(颈六至胸三)的关节错位。以颈七棘突左偏、胸一棘突右偏伴压痛为例。患者俯卧于软枕上,头向床边悬空,面向左颈部放松,医者立于床头,右手掌根按于颈七棘突左侧,力点落在椎板(棘突根)部,左手掌根部按于胸一至胸三棘突右旁作为定点。令患者深呼吸,当其呼气时,医者双手用有限度的冲压力下按,右手“动点力”稍加大,可重复2~3次。由于医者双手作用力方向不同,对旋转式错位较易复正,对滑脱式错位,可改为双拇指同按于后突的椎旁两侧,以双掌牵拉头颈时双拇指加按压力,以达到牵引推正的目的。

5.仰卧垫压推肘式复位法

仰卧垫压推肘式复位法适用于颈七至胸五的单椎后凸滑脱式错位和侧弯侧摆式错位。患者先背向医者左侧卧,医者立于其后,摸准患椎棘突,以靠近患者头部一侧的手作为垫托之手,伸直拇指、屈曲其余四指呈握拳状,使大鱼际肌鼓起,以此大鱼际肌贴于患椎棘突上,嘱患者转为仰卧,医者此手被压于患者上背之下,大鱼际垫于患椎棘突之下。嘱患者屈肘,掌背靠于颈部两侧,双肘向中间相互靠拢。医者用另一手及胸部将患者双肘抱压于前,嘱患者深呼气,在呼气末迅速作向下冲压,可闻“咯”的响声。当棘突偏歪时,患者仰卧时身体稍侧向偏歪侧,冲压时方向也稍向偏歪侧。对于体格健壮患者,医者单凭一只手的冲压力可能难以奏复位之效,可进行改进,即由两人共同来完成。助手将手置于患椎棘突下(助手立于医者对侧),而医者可用双手分别推患者两肘,稍作闪动力冲压便可奏效。此法优点在于冲压后没有俯卧冲压时偶然带来之胸闷感。

6.立位垫压推肘式复位法

立位垫压推肘式复位法适用于颈七至胸五的单椎后凸滑脱式错位和侧弯侧摆式错位。复位方法由仰卧垫压复位改为靠墙站立位。患者双肘姿势同上,医者双手摆放位置也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医者作垫托的手背上加一叠毛巾,以免手背受伤。此方法可以省去患者脱鞋上床再摆体位的时间。(徐三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