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冲冠一怒为红颜,南诏王攻杀大唐边吏真是因为王妃的桃色风波吗?

 青史如烟 2020-10-02

大唐天宝九年,长安城内,杨贵妃和李隆基这两口子正在怄气。

被皇帝一纸诏书遣送回杨府的杨贵妃,剪断了一缕青丝,表示自此与君绝矣,而收到断发的李隆基,直接心态崩了,开始寻思着,怎么做才能让美人赶紧回心转意。

与长安城内的风花雪月相比,此时,距离长安千里之遥的大唐西南边陲——姚州城内,云南太守张虔陀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局面。

南诏军队刚刚已经攻破了姚州城城防,此时正向着太守府的方向杀来,而自己手下的那些护卫军卒们,早已死伤殆尽。

死亡,看来是在所难免的了。

听着喊杀声越来越近,张虔陀理了理官服,向着长安方向拜了拜,神色肃然。

为国赴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觉得无怨无悔,然而张虔陀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身后的名声竟然会狼藉成那样。

旧事:南诏尝与其妻子谒见都督虔陀,皆私之,又有所徵求,閤罗凤多不应。虔陁遣人骂辱之,仍密奏其罪恶,閤罗凤忿怨,因发兵反,围虔陁,杀之。

按照《旧唐书》、《新唐书》等史书记载,南诏这次之所以发兵攻唐,是因为一场桃色风波,张虔陀这个好色之徒,仗着手中的权力,与南诏王妃有私,强行在南诏王的帽子上染色,最终激怒南诏王,对方才冲冠一怒为红颜,发兵攻唐。

按照这个说法来看,张虔陀这个家伙,确实不是个东西,欺负人家王妃被南诏王剁了,该!

然而,这真就是历史的真相吗?当年南诏杀了张虔陀之后,大唐迅速发兵攻击南诏,在数次击退唐朝军队之后,唐军方面损失惨重。

为此,南诏王还立了一块石碑,石碑上面历数了自己之所以被逼背叛唐朝大哥的苦衷,从这里面,我们或许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当年这起桃色风波背后隐藏的那段历史真相。

南诏和大唐

南诏为啥要和大唐交恶,起因还得从另外一方势力说起。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在青藏高原谜一般崛起,实力的膨胀使得吐蕃赞普的野心也随之扩张,青藏高原虽好,风景迷人,但世界这么大,他想去看看。

当高原骑兵拎着刀闯入安西都护府时,他们遇到了大唐军队,当年的大唐虽然虐突厥、灭高丽,但遇到吐蕃军队,却打得很不顺手,几番较量下来,各有胜负,谁也没能压倒谁。

吐蕃进攻唐朝的方向主要分为西面安西都护府和南面剑南道,而这两个地方对于大唐来讲,都不好防守,对方倾国来攻,自己在那里的兵力不足,抵挡不了;

而且一旦布防重兵,人家又机动转移去打吐谷浑之类的外围去了,大漠、山川的阻隔,更使得唐朝后勤很难供应,自然也不好在当地驻防大军。

因此,面对精力旺盛的吐蕃,怎么才能让其心存顾忌,不敢全力来犯,成为了大唐的一个难题。而此刻,在洱海旁边吃瓜看热闹的几个蛮娃子,进入了朝廷的视线当中。

看啥呢,来帮哥一把,就这样,六诏中愿意上战车的蒙舍诏(也就是后来的南诏),成为了大唐在云南的代言人。

既然听大哥的话,那么大哥自然要捧红他,唐朝为了培养南诏,花钱花力气帮其统一了六诏,也最终将之养成了西南小霸王。

然而,面对日渐强大的南诏,大唐对这个小弟的态度也开始变了,从昔日热情的老大哥,变成了处处提防的小心眼。

对于这种变化,南诏方面表示,很难接受,最终提防演变成了摩擦、战争,十数万唐军深入蛮荒,最终折戟沉沙,天宝年间的征南诏,成为了大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大唐对南诏的防范

当年南诏王暴揍了唐朝军队之后,大唐十几万将士全军覆没、埋骨云南,这么惨烈的战况,连南诏王都觉得,很难接受。

大哥,我只是跟你闹情绪,真没想到事情会发展成这样子。

为此,战后,南诏王在太和城内立了一块儿碑,详细解释了自己为啥要跟大哥闹别扭、迫不得已翻脸,总之就是一个意思:大哥先对不起我的。

而在碑文之中,南诏方面列举了种种原因,从这里面反而更加真实地让人看到了,当年为啥张虔陀会被攻杀,张虔陀的死跟南诏王妃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当时大唐和南诏其实已经剑拔弩张,开战已是一个难以避免的事情。

德化碑文,揭开了那段不为人知的隐秘

在《南诏德化碑》里,有着这么几条:

第二条 “诚节,王之庶弟,以其不忠不孝,贬在长沙,而彼奏归,拟令间我”;

南诏王的庶弟,在南诏跟王兄关系不好,被南诏方面排挤,被流放到了大唐这边,等于是流亡在外的反政府人士,结果大唐倒好,扶植这位王弟,张虔陀还表奏朝廷,让其回归南诏,这是想干嘛?不就是想故意搞乱我这里吗?

大哥不厚道。

第三条“(爨)崇道蔑盟构逆,罪合诛夷,而彼收录与宿,欲令仇我”;

南诏统一洱海之后,趁着西爨白蛮内乱,又发动了从滇西到滇东的统一战,对于洱海六诏统一,大唐那是倾力支持,但对于南诏对周边的蚕食和吞并,大唐王朝明显感到了,这个小弟有些控制不住了。

因此,对于一些与南诏战败后的诸爨,大唐方面采取的措施是收容和照顾,不想让南诏赶尽杀绝,但这对于南诏来讲,不可接受。

大哥,我才是你的小弟,小弟的敌人你收留着,是不是想留着以后捅我呀?南诏对此充满忌惮和不满。

第五条“筑城收质,缮甲练兵,密欲袭我”。

对于南诏日渐强盛的不争事实,唐朝为了防止云南割据,不得不采取军事防范措施,在险要之地筑城立寨,以备不测,但在南诏家门口驻防,这可就等于是架把刀在南诏脖子上了。

大哥,你是真想杀我呀!

在死亡面前,谁都不可能束手就擒,不愿坐以待毙的南诏最终爆发,而爆发点就是这个好色的张虔陀。

张虔陀,背锅侠

从后面唐朝的快速反应来看,其实大唐这边,对南诏的战事应该一直在准备着,或者从扶持南诏王庶弟开始,就设置了一条红线,就专等着南诏踏上那条红线,然后趁机征服南诏。

与其有个反目的小弟,还不如彻底解决掉这个隐患,天宝年间的大唐,拳打四面,确实也有这个信心和实力。

  而云南太守张虔陀,恐怕就是那条红线的编织者,不管南诏王怎么告状,唐朝方面都没有处置张虔陀,那是因为,张虔陀背后,就是朝廷。

他一直忠心耿耿地奉命打压着南诏,逼南诏走向极端。而憋屈的南诏,此时面临着两个选择。

  要么立即退缩回去,把先前吃下不该吃的吐出来,继续老老实实当小弟;要么干把大的,杀掉张虔陀,跟大哥掰腕子,说不定还有条活路。

  南诏这一脚最终还是踹出去了,他本以为自己这次很大可能没个好,然而,谁都没有想到,就这一脚,竟然踹倒了整个盛唐。

天宝年间征伐南诏使得大唐立即虚弱起来,而随后的安史之乱,彻底让大唐再也管不了西南这个小弟了,在南诏放飞自我的同时,大唐的荣光,最终暗淡下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