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涯共此时:百年老明信片里的中秋节

 智能人做超人 2020-10-03
 《月色下的中国帆船》(1930年代发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

丹桂飘香之际,特选取自藏部分清末民初的图画明信片,与您一同领略百年前月圆之夜的独特风情。

中秋之源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初,盛行于宋朝,到明清时期,已成为和春节同等重要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还有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1920年代发行)
 “嫦娥奔月”是中秋的神话起源。
一轮圆月,天上人间 ......
传说嫦娥是后羿之妻,后羿射下9个太阳后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交嫦娥保管。后羿门徒蓬蒙觊觎仙药,嫦娥情急之下吞下仙药,在八月十五日飞天成仙。后羿思念善良的妻子,于是每年八月十五在月下摆宴与嫦娥团聚。
月宫仙子嫦娥身边有只可爱的玉兔,浑身洁白如玉,称作'玉兔'。它拿着玉杵,跪地捣药,制成蛤蟆丸,服用此药丸可以成仙。

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了月亮的代名词。

《月兔》(1910年代发行)

按照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团圆,是寄托思念故乡、亲人之情,祈盼丰收、美满幸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遗产,自古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观潮、饮桂花酒等民俗。

祭   月

中秋节,人们会祈求月神降福人间。

祭月,历史久远,《礼记》中记载的“秋暮夕月”,是我国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也是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

《祭礼》照片版明信片(1900年代发行)


赏   月

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节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是赏月的最佳时令,中国人团圆赏月的习俗源远流长。

中秋之夜,皎洁的月光像美丽的银纱洒向大地,在月光的映衬下,西子湖畔朦胧幽静,更加迷人,是绝佳的赏月之地。

这枚民国时期的《杭州西湖——平湖秋月》明信片再现了月圆之下的杭州西湖美景。

《杭州西湖——平湖秋月》(1920年代发行)

西湖秋夜,公认为良辰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皓月当空,高阁凌波,绮窗俯水,湖天一碧,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

《杭州西湖——平湖秋月》明信片由《益世报》发行。

《平湖秋月》明信片格式面
《益世报》是罗马天主教教会在中国出版的中文日报,1915年创刊于天津,地位仅次于《大公报》。1916 年,《益世报》在北京创办分社,后两报各自经营,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停刊。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绵延六朝古都南京的十里秦淮河,是中秋赏月的又一胜地。

月圆之夜,泛舟秦淮,月朗风清,桨声灯影,物我两忘,令人陶醉。

《月圆秦淮》(1930年代发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渐成轻松的欢娱。

《月下艺人》(1930年代发行)

秋高气爽,樽前月下,人们欢聚一堂,吹拉弹唱,开怀畅饮,共度佳节。

《聚会》(1900年代发行)

吃月饼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被宋代诗人苏东坡赞誉为“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月饼是古代中秋拜祭月神的供品。

中秋佳节,月饼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人们相互馈赠月饼,表达祈盼丰收、美满幸福的良好祝愿。合家分吃月饼,象征着团圆、美满、幸福。

清末民初发行的图画明信片中,以中秋月饼为主图的尚未见到,制卖月饼店铺的明信片也是凤毛麟角。

以下三枚明信片,是中国南北月饼铺的真实写照。

这是清末北京合芳楼明信片,翻毛月饼是合芳楼的招牌之一。

《北京合芳楼》(1900年代发行)

合芳楼位于北京东四南大街,是一家久负盛名的点心铺。京式月饼中最佳者,应属合芳楼的“翻毛月饼”。

“翻毛月饼”的前世是苏式酥皮月饼,外形光如满月,洁似白玉。

据传,有一回慈禧太后牙口不适,御膳房的师傅做了一盘月饼端上桌。老佛爷一瞧,立刻变了脸,“这么硬的点心,谁能咬得动?”说罢用手一拍桌子,吓得太监们个个魂飞胆破,以为大劫难逃了。再看桌上那盘月饼,酥皮飞起如雪白的鹅毛。老佛爷拿起一块尝了一口,不黏不硬,鲜香松软,入口即化,唇齿留香,回味悠长,老佛爷转怒为喜,当下便赐名为“翻毛月饼”。从此,翻毛月饼在京城红极一时,成了京城月饼的代表。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此店始于道光中,至光绪庚子后歇业,全部工人及货色,移于东四北瑞芳斋,东城惟此独胜。”

由此可见,这枚老明信片上的合芳楼,应该是关张前最后的影像了。

值得一提的是,合芳楼丹楹碧牖,彩绘涂金,闪烁夺目,建筑设计淡丽高古,极具特色。清末民初,到北京的外国人都喜欢在这里拍照,是当时北京的“网红打卡地”之一。

走出京城,我们去找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的月饼铺:

这是民国年间日本在华机构发行的《傅家甸街景》图画明信片:画面的主图是车水马龙、摩肩接踵、商肆林立、繁华热闹的哈尔滨傅家甸街景。

《傅家甸街景》(1930年代发行)
明信片右下角一处不显眼的位置有“中秋月饼”的广告牌,遗憾的是,月饼铺在画面的右下角,店铺未在画面中,究竟是哪家月饼铺,遍查未知,有待进一步考证。

明信片局部截图

1911年,浙江绍兴人王阿大、许欣庭共同出资,在傅家甸正阳大街上办起了前店后厂的哈尔滨老鼎丰南味货栈,所制月饼款式种类繁多。时至今日,老鼎丰生产的月饼仍然是哈尔滨人中秋佳节的最爱。

最后,我们再走进香港的月饼铺,共览百年前香江的中秋倩影:

这是一枚难得一见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香港饼食店的照片版明信片。

这家饼食店门楣上方的精美匾额写着:巧元维新饼食,下方鲜花围绕着“中秋月饼”四个字颇为引人注目。

大门前,一位衣着华丽的贵妇满面春风、笑靥如花地坐在人力车上,不知是否专程来此选购中秋月饼。

《巧元维新饼食》照片版明信片(1920年代发行)
中秋节来临,中秋月饼是这家店铺的主打。“中秋月饼”的宣传广告被放置到最显眼处。

明信片局部截图
金色八月,硕果盈枝 。

中秋是瓜果成熟的季节,除了月饼,苹果等时令水果也是中秋月夜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

看,这枚《熊岳城的苹果》明信片上,苹果挂满枝头,一派喜人景象......

《熊岳城的苹果》(1930年代发行)

熊岳位于辽东半岛中部,营口市南端,这里黑土肥沃,雨水均匀,苹果种植历史悠久,有国光、富士、元帅、金冠、红星、红玉等上百个品种。

 
走  月

供过月、用完餐,人们邀朋唤友,扶老携幼,走出家门,漫步月下,其乐融融。

这,就是中秋节的另一个习俗——“走月”。

近水楼台先得月......

皓月当空,伫立河边,远帆近影,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河边的月光》(1930年代发行)


玩花灯

在中国古代,灯笼的主要作用是照明。

中秋节,也是团圆节,衍生出许多游戏活动,玩花灯是其中之一。

作为我国三大灯节之一,中秋节没有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玩花灯的妇人和孩童》(1910年代发行)

在广东,中秋临近时,小孩们会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上街游玩。

《玩花灯的孩童》(1930年代发行)

饮桂花酒

八月桂花香飘万里。

桂花自古以来就是富贵吉祥、子孙昌盛的象征。中秋前后是桂花盛开的时节,其产量与质量都很高,中秋节饮桂花酒顺应节气、恰逢其时。

清代,中秋节饮桂花酒变成既定习俗。据《帝京岁时记胜》记载,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东酒”。

《饮酒划拳的人们》(1900年代发行)
划拳起源于汉代,是中国民间的酒令。饮酒时,两人同时伸出手指并各说一个数, 谁说的数目跟双方所伸手指的总数相符,谁就算赢,输的人喝酒,极富竞争性和娱乐性,是酒宴助兴、增添气氛的游戏。


拜祖先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国部分地区,祭祖是中秋节重要的风俗。

中秋节当日,广东潮汕地区各家就摆台设祭,置祖先牌位,献上各色供品。

《祭拜祖先》(1900年代发行)

祭毕,把祭品逐样烹调,合家团圆,共进晚餐。

《聚餐的人们》(1900年代发行)


观  潮

中秋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

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海宁观潮》(1920年代发行)

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