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氏三兄弟的三种人生:一位成副国级干部,一位结局实在让人可惜

 快乐QB 2020-10-03

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意思是即使是同胞兄弟,品质、爱好也会各不相同,特别是等到离开彼此,进入不同环境后,这种差异就会愈发明显。

今天故事里的主人公,便是大名鼎鼎的“周氏三兄弟”:大哥周树人、二哥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其中大哥最出名,也是大家最熟悉的鲁迅;二哥周作人其实文采也相当不错,文学成就方面不比大哥弱多少;而三弟周建人,酷爱理科,几十年潜心研究生物学。那么三兄弟又活出了怎样的人生呢?结局又如何?

【一样的启蒙教育】

不得不说,周氏三兄弟有一位好母亲,鲁瑞,她虽然没有正式上过学,但她自幼便有强烈的学习精神,小时候塾师给她的兄弟上课,鲁瑞就站在门口偷听,后来又自己找书看,自学成才,就连鲁迅都经常感慨,母亲极爱看书,他得不断为她搜集小说看。

同时鲁瑞是个很坚强的女性,当年中年丧夫,她一人扛起家中重担,但即使生活再贫困,鲁瑞也从未放弃让3个儿子上学,当年为了让儿子们读书,鲁瑞甚至卖掉了自己的嫁妆、首饰。在如此坚韧的母亲的培育下,幼年时期的三兄弟,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且拥有同样坚韧的性格。

【出国留学成为人生分水岭】

三兄弟的改变,发生在留学期间。最先去留学的,是大哥和二哥,其中大哥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学习,认识了影响他人生的藤野严九郎老师,此时的鲁迅,怀揣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希望通过学医来拯救中国人民。

但很可惜,在观看了日俄战争教育片,以及平时生活里受到的歧视、质疑,让鲁迅深深认识到,学医根本不能拯救当时的中国,于是弃医从文,走上了文学这条路。

而二哥周作人,原本英文基础就好,于是来到日本后,选择攻读外国语,不但学好了日语,还学习了希腊文、梵文和俄文,毫不夸张地说,周作人是一位语言天才,同时为了熟练使用这些语言,周作人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比起大哥的忧国忧民,周作人的心态倒是颇为平稳,他甚至一边学习,一边谈起了恋爱,并且对象还是一位日本姑娘,两人于1909年结了婚,但此时的周作人不知道,这位日本妻子,会成为自己和兄弟们反目成仇的祸根,不过此乃后话。

大哥、二哥纷纷前往日本留学,性格内向、稳重的三弟周建人则选择留在国内,其实他也很想去留学,但看到母亲一人孤苦在家,他实在不忍心,便留在家里,没去求学,日后全靠自学成才。所幸,周建人也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基因,非常聪慧,1905年还凭借着过人的能力,当上了绍兴僧立小学教师、校长。

【学成归来后的三兄弟】

几年之后,大哥、二哥学成归来,一个化身为鲁迅,开始在文坛上大展拳脚;一个化身为教授,在北大教书,并且创办了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出任首任系主任。而弟弟则依旧伴于母亲身侧,并且爱上了生物学,接着在《东方杂志》、《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普及科学知识。可以说周氏三兄弟,皆成为令人敬佩的存在,

【三兄弟的决裂】

随着三兄弟名气的渐长,他们都过上了不错的生活,1921年,全家人都搬到了北平(今北京),大哥鲁迅出钱,买了一个大房子,足够全家人一起生活,其乐融融,一时之间传为佳话。

然好景不长,二哥周作人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成为兄弟之间矛盾的起源,原来这位日本女子极好享受,铺张浪费,出门都要坐汽车,三天两头逛街买东西,并且每个月都要给娘家寄钱。其实当年丈夫周作人的收入,已经算非常高的了,却经常负担不起妻子的开销,故而鲁迅和周建人,都会帮着点。

可羽太信子不但生活过分奢侈,还特别爱嚼舌根、惹是非,弄得家里乌烟瘴气,鲁迅实在受不了,便说了羽太信子,兄弟俩的感情也在一次次争吵、误会中消磨,最后甚至决裂了。弟弟周建人见证了这一切,他知道孰对孰错,于是选择站在鲁迅这边。

【鲁迅去世,两个弟弟做出不同选择】

1936年10月,鲁迅去世,引起了全国人们的悲恸之情。不久之后,抗战全面爆发,无数百姓陷入水生火热中,在北大担任教授的周作人被日本人抓住,在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下,周作人竟然答应和日本人合作,并在汪伪政权担任要职。一夜之间,周作人的名声便败了。

而弟弟周建人,则一直坚决抗日,并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中,等到抗战胜利,他便加入了我党,新中国成立后,表现突出的他更是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浙江省省长等职,成为令人尊敬的存在。

再看哥哥周作人,选错了路的他,在抗战胜利后,过着极其清贫的生活,靠稿费维持生计,并在后来遭遇了很多难以描述的事情,最后在下地解手的时候突然发病去世,享年82岁,着实令人感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