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李佃贵:顽固性痤疮不好治,你试过祛浊毒吗?

 阿根212 2020-10-03

华医世界

图*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

顽固性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好发于面部、上胸和背部等处,属中医“痤”、“疮疖”、“面疱”等范畴。

临床表现主要为:局部皮肤红肿、有脓头、炎性丘疹及大小不等的硬结状或囊肿样皮损,多个皮肤毛囊可同时受累,硬结囊肿多呈暗红色或紫红色,病情缓解时其囊肿变小而不消失,病变在原位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此病多首发于青春期,约有80%青少年会出现痤疮。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新发或者继发顽固性痤疮的人数逐年增多。

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行医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首创浊毒理论。李教授认为,顽固性痤疮患者多处于一种“浊毒化”状态,常运用化浊解毒法治疗顽固性痤疮,临床疗效显著。

今天小师妹将李教授的独特理论及相关医案介绍如下,供各位优秀临床中医师学习。

从浊毒认识顽固性痤疮

痤疮之病古既有之——

“汗出见湿,乃生痤……劳汗当风,寒薄为皲,郁乃痤。”

——《素问·生气通天论》

历代医家多认为,痤疮的病因病机是:素体阳盛或阴虚,加之外邪侵袭或者过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肺胃热积,循经上炎,壅于胸面。

李教授则认为顽固性痤疮的病邪更加深入,其主要致病因素当为浊毒。

浊毒理论为李佃贵教授首创,他认为浊毒既是致病因素,也是病理产物。

作为致病因素的浊毒,能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均能造成严重损害;

作为病理产物的浊毒,是由多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

浊毒之邪蕴生于脏腑,有实而无形,以气血为载体,随气之升降可流于经络皮肤。

“凡疮疡,皆由于五脏不和,六腑壅滞,则令经脉不通而生焉。”

——《外科启玄》

李教授认为,本病虽病变部位在皮肤,但发病与多脏腑密切相关,病位主要在肺、脾、肝三脏,与肾、胃、大肠密切相关。

顽固性痤疮毒之形成,为火热之极,风热之邪袭肺,或因嗜食辛辣,胃肠积热,导致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成毒,郁积皮肤而痈肿。

“浊主湿热、有痰。”

“痰加瘀血,遂成窠囊。”

——《丹溪心法》

顽固性痤疮浊之形成,为湿热、痰瘀之邪日久所化生。

偏食肥甘厚腻之品或因情志不畅导致中焦气机阻滞,脾失运化,水液内停则易生痰化湿,湿久蕴热,湿热化浊;

若肝失疏泄,则痰邪阻络,败入血分而夹瘀,故痰瘀互结成浊,发为顽固性痤疮。

因此,肺脾肝三脏功能失调,导致血热内盛、气机阻滞,产生湿热、痰瘀等病理产物,积滞日久而为浊毒,浊毒作为新的致病因素,阻滞经络气血运行,郁蒸肌肤而见脓肿、囊肿、结节,形成顽固性痤疮。

浊毒致病有病程漫长,疾病缠绵反复的特点,故可见顽固性痤疮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辨证论治,善用药对

化浊的基础在于行气,气行则浊邪自除;解毒的基础在于除热,热散则毒邪自清。故李教授自拟化浊解毒基本方,方用陈皮、枳实、柴胡、黄芩、黄连、清半夏、竹茹化浊解毒。

其中陈皮性温归脾经,使脾气升浮,枳实性寒归胃经,使胃气沉降,柴胡归肝经,使肝气条达,三药同用行气泄浊,使脾升、胃降、肝气条达,浊邪易于宣散消解。其中黄芩、黄连、清半夏、竹茹皆入肺胃经,四药同用清热解毒,使肺胃之毒易于凉解消散,清半夏与竹茹同用亦可化痰降逆泄浊。

在此方的基础上再根据顽固性痤疮的特点、部位、舌象、脉象来辨病性、病位归经和具体分型来加减用药。

医者用药,如将之用兵,李教授在临床用药中讲究配伍,辨证论治,善用对药,疗效显著。


肺经风热,血毒热盛证

肺主宣发,在体合皮,风热袭肺,肺气不得宣发,腠理气机被郁而发为皮丘疹,日久热入营血分而成毒。

症多见:皮丘疹、脓肿鲜红热痛,皮损部位以鼻周、背部多见,可见脓疮,伴口干咽燥,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

下列两组药对一组长于祛风透表泄浊,一组长于清热凉血解毒,分别善于治疗面部和背部痤疮,但症重时常一起使用。

防风

味辛,性微温,归肺、脾经,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之效。《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邪。”

苦参

味苦,性寒,善清热祛风止痒杀虫。

防风主透表泻浊,能使郁滞在皮肤深处的毒邪散发出来;苦参主凉解火毒,两药同用又能祛风卫表,保护皮肤,尤善于治疗上焦面部痤疮。

常用剂量为防风9g,苦参9g。

金银花

味甘、性寒,归肺、胃经,主要功能为疏散风热,解毒凉血。《景岳全书》:“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诸毒,诚为要药。”

紫花地丁

味苦、辛,性寒,《本草纲目》:“主一切痛疽发背,疗疮,瘰疬,无名肿毒,恶疮。”

两药合用清热凉血解毒、消肿散结,既能外清卫分风热之邪,又能内散血分火热之毒。两药均有皮肤抗菌消炎的作用,尤善于治疗背发痤疮。

常用剂量为金银花15~30g,紫花地丁30g。


湿热中阻,浊毒内蕴证

过食油腻或辛辣之品,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日久蕴生湿热,湿之甚化浊,热之甚则成毒,浊毒胶着,头面身体皆可生疮。

症多见:皮丘疹、囊肿色红,皮损部以额部、口周为多,皮脂分泌较多,伴见脓疮。同时可见口苦口干,纳呆腹胀,小便溲赤或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腻,脉象滑数。

下列两组药对均可利湿泄浊解毒,但一组偏于治疗湿重者,一组偏于治疗热重者。

茵陈

味苦、性寒,入脾、胃、肝、胆经,主要功能为清热利湿,退黄疸。《圣济总录》载其可治风瘙瘾疹,皮肤肿痒。

厚朴

味苦、辛,性温,入脾、胃、大肠经,能燥湿,又下气除胀满。在此去性存用,去其温性,取其燥湿行气泄浊之功。

茵陈与厚朴伍用,既能散无形湿满,又能去有形实满。二者配伍,共奏利湿泄浊解毒之功,尤适宜顽固性痤疮兼有脘腹胀满,舌苔黄腻的病人。

常用剂量为茵陈15~30g,厚朴10g。

石膏

味辛、甘,性大寒,归肺、胃经。善清气分实热、肺胃实火而除烦渴。

薏苡仁

味甘、性微寒,入脾、胃、肺经,主要功能为健脾利湿,清热排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分解酵素,能使皮肤角质软化,祛除痘印,皮肤光滑。

石膏性大寒清中焦热毒,薏苡仁清热利湿泄浊又能健运脾气,脾气健运则湿不内生,热不得聚,浊毒自消,同时还可防止石膏太过寒凉伤脾胃之本。

两药相伍,尤适宜顽固性痤疮兼有口干口苦,小便溲赤或大便秘结,舌质红的病人。

常用剂量为石膏15~30g,薏苡仁30g。


痰瘀互结,浊毒阻络证

痤疮经久不愈,脾失运化,凝聚为痰,肝失疏泄,阻滞气血,痰瘀互结,酿生浊毒。

症多见:皮疹色红或紫红,皮损部位多见于两颊及下颌部,伴有囊肿、结节、疤痕等不同程度的皮肤损害,搔痒和疼痛交替出现,严重者呈橘皮脸。舌质暗红或边有瘀点,苔薄白或黄,脉细涩。

治疗既要化痰涤浊又须宣瘀祛浊,下列两组药对虽各有侧重,但常一起使用,随症轻重加减用量。

海藻

味咸,性寒,入肝、胃、肾经。《药性论》:“利水道,去面肿,去恶疮鼠瘘。”

昆布

味咸,性寒,入肝、胃、肾经。能攻破积聚。有抗菌抗炎作用,从而抑制痤疮中皮脂腺囊肿的继发感染。

两药均能化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此二药同用散结解毒,可使顽固性痤疮变软易消。古代医家还常将两药捣碎敷在皮肤上治疗痤疮瘰疬。

常用剂量为海藻12~15g,昆布12~15g。

赤芍

味辛、苦,性微寒,归肝经,有活血散瘀,凉血消痈之效,《滇南本草》载其“行血,破瘀,散血块,止腹痛,退血热,攻痈疮,治疥癞。”

青黛

味咸,性寒,归肝经,主要功效为凉血消斑,清热解毒。

青黛和赤芍均属肝经,性皆寒,青黛善于凉血,赤芍长于活血,两药同用可泻肝经之火,行血中瘀滞而活血解毒,尤适用于由于长期情志不畅引起的顽固性痤疮。

常用剂量为青黛6~9g,赤芍15~30g。

巧用皮类药,以皮治皮

取类比象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一部分,指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相类比,而得出不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

“以皮治皮”理论是取类比象思维应用于临床的典型体现。

“如五气分走五脏,五味逆治五行,皮以治皮,节以治骨,核以治丸……各从其类也。”

——《侣仙堂类辨》

李教授常用皮类药为: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白鲜皮。

桑白皮

味甘、辛,性寒,长于入肺经气分,泻肺中实火,兼能利水消肿。

地骨皮

性味甘、微苦,性寒,长于入肺经血分,降肺中伏火,兼能益肾除虚热。

桑白皮和地骨皮合用,虚实两清,气血两清,既无苦燥伤阴,又无甘润滋腻之弊。

牡丹皮

味辛苦,性寒,能活血散瘀消痈,凉血止血除蒸,长于泻血中伏火,入阴分而清虚热。凉血不留淤,活血不妄行,清中有透。

白鲜皮

味苦、性寒,能祛湿,利关节,治湿热郁滞所致痤疮有奇效,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多种皮肤真菌。

以上各药均有止痒作用,能减轻患者痛痒感,减少抓挠而减轻皮损的再次损害。

诸药合用,以皮达皮,共凑清热凉血,解毒止痒之效。

常用剂量为桑白皮15g,地骨皮15g,牡丹皮15g,白鲜皮15g。

调治并举,不可偏乎

本病的发生与饮食、情志、生活起居等因素密切相关。

李教授在运用药物治疗的同时,亦向患者仔细交待饮食、情志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常嘱患者少食或禁食辛辣油腻食品,多食蔬菜及水果,保持心情愉悦,保证充足睡眠,对所出皮疹忌挤捏,以免造成继发感染脓肿,必要时需找专科医生处理。

验案举隅

患者:某女,35岁,河北省石家庄人

初诊:2016-09-05

主诉:患者反复左颊部及下颌痤疮囊肿20年。

刻下症:左颊部及下颌有数个硬结状囊肿,色暗红,咳嗽咳痰,痰粘不易咳出,经期不规律,有血块,纳可,寐一般,二便可,舌质紫暗,苔黄腻,脉弦滑涩。

西医诊断:顽固性痤疮

中医诊断:痤疮

辨证:痰瘀互结,浊毒阻络

治法:化浊解毒,祛痰活血

方药:

黄连12g  黄芩12g  清半夏15g

竹茹15g  柴胡15g  金银花15g

枳实15g  陈皮10g  冬凌草15g

海藻15g  昆布15g  地骨皮15g

青黛6g  赤芍15g  桑白皮15g

百部15g  射干15g  桔梗15g

日1剂,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温服。

嘱该患者饮食清淡,作息规律,保持心情舒畅。

二诊(2016-09-19):左颊部及下颌囊肿颜色稍有变浅,无新发痤疮,无咳嗽咳痰,经期推迟,纳可,寐可,大便日1次,质偏干,舌质紫暗,苔薄黄腻,脉弦细涩。

原方基础上加川芎9g,牡丹皮12g,桃仁9g,焦槟榔15g;去冬凌草、射干、百部、桔梗。

三诊(2016-10-03):,患者左颊部及下颌囊肿颜色变浅变小,数量变少,无新发痤疮,月经量可,血块变少,纳可,寐可,二便可,舌暗红,有瘀斑,苔薄黄,脉弦细涩。

上方基础上加生地黄15g,去掉川芎、桃仁。

此后,用此法加减用药治疗3月余,面部硬结状囊肿基本消失,随访一年其病情未复发。

按语

患者素体阳热偏盛,少年时生机旺盛,营血偏盛,血热外壅于肌肤而发皮丘疹,后因未及时调治,加之平时工作生活压力大,经常进食辛辣油腻之品,气机阻滞,脾失运化,肝失疏泄,化痰生瘀,痰瘀互结郁久化生浊毒,致使皮丘疹日渐扩大,出现囊肿结节,迁延难愈。

患者初诊时因外感风热,外邪入里,加重体内浊毒,肺气不降则上逆发为咳嗽;痰瘀浊毒阻滞经络故见月经血块。

初诊方中用黄连、黄芩、清半夏、竹茹、陈皮、柴胡、枳实为基础方化浊解毒,海藻、昆布涤痰泄浊,赤芍、青黛宣瘀泄浊,地骨皮、桑白皮以皮治皮气血两清,百部、桔梗、金银花清肺止咳,冬凌草、射干利咽化痰。

二诊时,患者已无明显外感症状,但月经推迟,囊肿减轻不够明显,故去掉冬凌草、射干、百部、桔梗,增加川芎、牡丹皮、桃仁凉血化瘀解毒,又因大便偏干,加焦槟榔下气通便。

三诊时患者痤疮囊肿明显减轻,瘀血好转,去掉单纯活血的川芎、桃仁,少佐生地黄防止祛邪太过而伤阴。

总 结

李佃贵教授治疗顽固性痤疮患者甚多且疗效显著,以化浊解毒为基本治疗原则,辨证施治用药,再分别佐以凉血、清热、祛湿、化痰、祛瘀之品,擅用对药,巧用皮类药以皮治皮,力求药简功专。同时叮嘱患者注意调饮食、畅情志、足睡眠等。

读完这篇李佃贵教授对于痤疮的讲解,你是否颇有些收获,意犹未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