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四大漆器此为首,鄱阳丁先辉,复兴饶州脱胎漆器,与福州争辉

 崇文尚旅 2020-10-03

12月15日至16日,首届中国赣菜美食节暨第二届饶帮菜美食文化节在上饶举办。这不仅是一场味觉的盛宴,也是一场“美食+美器”的综合展示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鄱阳脱胎漆器制作技艺在美食节现场进行精品展示与技艺演示,引起了与会领导的密切关注,也引起了一部分懂得漆艺价值的市民的浓厚兴趣与热情购买。其中的演示人,是省级非遗传承人丁先辉。

领导关注鄱阳脱胎漆器

丁先辉先生出生于1969年10月,是土生土长的鄱阳人。他17岁高中毕业后进入鄱阳县脱胎漆器厂跟随父亲学习漆艺,到1989年三年学成时,已成为厂里的技艺新秀。然而,正当他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漆器厂因一场大火倒闭了,他不得不以漆家具来谋生。

丁先辉向市民讲解鄱阳漆器

人才因才名而不会被埋没。1991年,他的才华被江西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看中,他应邀到省工艺所协助工作并研习漆画,一干就是四五年时间。期间,丁先辉的技艺水平有了长足提升,业内人士开玩笑地对他说,他在南昌算是“研究生毕业”。事实上,他当时在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每月的工资有300元,而一般的师傅月薪只有100多元。从他的待遇上看,也算是够上专家级别了。

丁先辉创作的脱胎漆茶具

谈到鄱阳脱胎漆器,丁先辉如数家珍。他说,鄱阳县建县于秦始皇二十六年,是江西省历史上最早设置的2个县之一,至今已有近2240年历史。隋初设为饶州,直到清末一直为饶州驻地,因此,饶州是鄱阳的古称、代名词。古代鄱阳,历为鱼米之乡,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是江西经济文化的高地。近代以来,由于交通与经济格局的变迁,鄱阳衰弱了,但他相信,古城鄱阳一定会再度复兴。

政府工艺美术杜鹃奖获奖证书

他说,漆器在中国源远流长,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历史上形成了四大漆器,其中首推福州脱胎漆器。鄱阳脱胎漆器与福州脱胎漆器出现时间相仿,工艺大致相同,但福建漆器的最大特点是“轻”,而鄱阳脱胎漆器的最大亮点是“巧”,其造型独特、做工细腻、外形若骨,刻绘精细,手法自然,巧夺天工。福州脱胎漆器已形成规模生产,具有很强的品牌效应,而鄱阳脱胎漆器目前只有三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业者少,作为江西漆器名片任务艰巨。

首届中国赣菜美食节上展示的鄱阳丁氏脱胎漆器

丁先辉表示,鄱阳脱胎漆器作为一门纯手工民间技艺,始于汉代,兴于南宋,盛于明清,享誉江南,其与福州脱胎漆器一道,与景德镇陶瓷、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中华三宝”之一。他说,宋代鄱阳籍著名词人姜夔曾用过一个漆器笔筒,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这是南宋漆器的实物,证明南宋时期鄱阳就有了漆器生产。前些时候,因南昌高铁东站施工出土的汉代漆器中,有带有“番”字样的精美漆器,鄱阳县在秦代称作“番阳县”,可见鄱阳人制作漆器历史之悠久。

丁先辉作品

讲到家传漆艺,丁先辉表示,他的太公(父亲的爷爷)13岁时,从南昌县幽兰镇到鄱阳县本家丁广源处学习漆艺,后定这一族定居鄱阳,传承至今。丁先生说,这些年他也培养过七八个漆器人才,主要是2006年在九江市武宁艺术学院带出来的学生。当时一个雕塑班学生有30多人,他教了三年,学成漆艺只有七八人,他们分布在北京、上海、景德镇等城市,现在与丁先生还有往来。

漆瓶后的宣传画人物是丁先辉

由于汉代以后发明了瓷器,漆器的影响力从汉代巅峰一路下行,到如今许多人对漆器已经很陌生了。其实传统漆器采用天然大漆(即生漆)作原料,其成品不仅具有轻便、结实、养生之功用,而且艺术上具有含蓄、华丽、永久等风采,对于居家日用与文化生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价值。

脱胎漆茶杯

丁先辉先生平时很忙,只要在家,他每天都要坚持工作10小时,而且经常应邀外出活动。上个月(11月),他就刚刚参加了在福建南平市举办的第十五届闽浙赣皖四省四市民间艺术节。他有一双儿女,儿子今年26岁,在深圳工作,他想让儿子回来继承他的衣钵:“搞漆器又脏又苦又累,现在的年轻人没人愿意学,但作为非遗项目,必须得传承下去。”

鄱阳丁氏漆器作品

丁先生的父亲是赫赫有名的鄱阳脱胎漆器国家级传承人丁国坤,目前鄱阳县只有2位国家级传承人。他现与父兄一起在县城运营“丁广昌漆号”。丁先生说,这个商号其实也是百年老字号,但还没来得及认证,他的心愿就是希望鄱阳脱胎漆器后继有人。

鄱阳县丁广昌漆号作品展示

2016年,丁先辉顺利入选省级非遗传承人。说起来,他的作品不仅崭获过江西工艺美术“百花奖”,而且他的作品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了三件,中国工艺美术馆、江西工艺美术馆也各收藏了一件。福州脱胎漆器始于南宋,历史上曾与鄱阳脱胎漆器并驾齐驱。如今,福州漆器位列中国四大漆器之首,而鄱阳漆器仍处于文化复兴、产业爬坡阶段,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鄱阳漆器文化产业振兴中来,共同擦亮这一江西文化的国家级名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