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光山、商城余氏源流

 温馨qoussqwnl3 2020-10-03

河南商城余集余氏宗祠“荟萃堂”

编注:本文作者余长城,男,1972年生于河南省新县,现居信阳。诗歌归来者,河南省作协会员,曾获第十九、第二十届柔刚诗歌奖提名。诗歌散见于各种诗歌年选、年鉴,曾出版个人诗集《语言的逻辑和行为的暗示》《烟花的结果和舍利的前身》。

通联地址:河南省信阳市茗阳路贤山天下城9号楼2单元502室 邮箱:1064072844@qq.com,电话1519XXXXXX1856XXXXXXX

新县、光山、商城余氏源流

文/余长城

历史自明朝清晰起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有地方志的记载。自宋朝开始修州县志,但宋元时期方志多有迭失,明清方志或有留存。旧方志重人物记载,现今流传古之名人轶事,多来源于方志,其次源出宗谱。

宗谱记一宗之名人,但因宗谱保存于民间,比方志更容易迭失。今存二十世纪之前余氏宗谱110部中,明朝宗谱仅余1部,清朝宗谱27部,民国宗谱33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宗谱49部。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余氏宗谱中,大陆仅9部,最早于1981年开始修谱,另有香港宗谱1部和台湾宗谱39部。为什么台湾人这么重视修宗谱,这是因为移民到台湾的大陆人,时刻不敢忘记历史,不敢忘记家族,不敢忘本忘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提倡打破传统、破旧立新,改革开放前没有人敢修宗谱。

01

民间口述历史,代代相传,最不能忘记的是祖宗。小时候常听父亲讲,我这一支余姓来自江西,祖上有位名人是金刚台“余少保”。长大后才明白,“少保”是官名(虚职),为从一品,余少保名余思铭,少保一职为死后皇帝加封,因其生前为从三品,不可能直接加封到从一品。或说余少保乃余思铭之父余普清者,认为“因其子有功加封少保”。--这种说法不可信,因为以余思铭从三品之职而加封其父从一品,说不过去,况且“无功不受禄”,后来跟朱元璋打天下的是余思铭而不是余普清。而且余普清死后只追赠正三品虚职。

金刚台在商城县,为光州重镇、大别名山。宋嘉熙元年(1237)因兵乱,光州治所曾移徙金刚台。元朝在金刚台设达鲁花赤,驻兵数百。

2017年清明节前夕,4月3日,商城县余集镇余氏宗祠长茅余氏“荟萃堂”举行隆重开祠庆典及颁谱仪式,来自全国各地的余氏宗亲共5000余人参加庆典。“荟萃堂”三字为余秋雨手书,并送“弘扬祖德 敦亲睦族”书法作品一幅以示祝贺。余集镇余氏宗祠分前殿、中殿和后殿三进,后殿内有一联:“普清祖迁大别山大鹏展翅辅明主威镇四海 思铭公守金刚台金戈飞骑佐元璋定鼎九州”。

据明嘉靖《商城县志》、清嘉庆《商城县城》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商城县地名志》载:余普清祖籍江西饶州府瓦屑坝,元朝至正五年(1345)四十六岁中进士,授平章。时见国政不纲,辞官归隐。率族人迁湖北省,后再迁商城县金刚台西北孤山北麓山谷中的清龙寺安营扎寨。随从余氏迁来的还有外姓杨、黄、张、李等。元末1351年爆发白莲教、红巾军起义。余普清及其长子余思铭组织义军积极响应,攻占金刚台,赶走达鲁花赤,一时从者万人。元朝多次派军队围剿,最多一次派兵数万,山寨被攻破,后又被余思铭率义军夺回。1358年余思铭率队归附安丰(今安徽寿县)徐寿辉部,1364年归附朱元璋,奉令赴汴京从胡大海。洪武十一年(1378)诏征西蕃,病卒于途,封葬于商城县隆门里(后改名余家集,今余集镇),长子余亨袭其官任宁夏指挥使佥事。妻胡氏生七子,亨、庆、端、高、瑞、元、贞。此兄弟七人后裔,分别迁徙鄂、豫、皖三省十一县市。故余普清、余思铭为鄂豫皖大别山区余姓之祖宗.,源出长茅余氏。

02

元末战乱导致人口大量减少。从1351年爆发农民起义到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战争已经打了十八年,但并未平息,朱元璋建国后仍南征北战,又经过十多年才统一全国,前后战乱时间达三十多年。

洪武年间发生两次大的人口迁徙,一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二是“江西填湖广”。伴随这些官方强制移民的,是余思铭的几个儿子也分别向河南、湖北和安徽移民。离商城县最近的光山县余姓自然多是余思铭的后裔。少年时我曾见过一次宗谱,记不得祖上是余思铭七子中的哪一位了。

据《中华余氏总谱》记载,在宋代,余良植(字才卿)、余彦功(字成初)、余彦广(字国才)三人曾先后出任光山县知县。但这三人在光山县留下后裔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古人都是归老或归葬故里,很少在为官之乡定居并留下后裔。另据福建揭阳县余氏宗谱记载,有一支余氏从福建迁移到光山城关居住,并留下后裔,不详。

新县尚未成立时,1929年至1930年间统计,光山县共有余姓五支派系,分别居于浒湾(今属新县)、千斤余店(今属新县)、余家新祠(麻栗树坡余家响塘)、五岳、寨河余畈。当时五支派曾进行过一次合谱,但只有三支参加签字,分别是余家新祠、五岳、余店。1995年新、光两县余氏再次合谱成功,所有支系并为一派,签字的各支包括:光山余家新祠、光山五岳、新县千斤余店、新县浒湾、光山寨河余畈、新县泗店余畈余河、光山泼河余庙、光山泼河何尔冲。我父系这一支原属新县浒湾支系。

1995年新光两县新修宗谱谱首,保留了原谱的《余氏宗谱创修总序》《余氏宗谱序》《例言》《家训》《家规》《谱派序》《祠堂冬至祭文》《祠堂序》《墓图序》等文章,一些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有的未收入,有的作了修改后收入新谱。虽然如此,但后世仍可窥视原家谱的全貌。新续谱的主要内容有:《续修余氏宗谱序一、序二》《原谱简介》《例言》《家训》《新修谱派字样》《谱派演变小引》《余氏源流探考》《人物录》《载二公支下田定密言世系》《载二公后裔迁徙地名表》《编后记》。我并未得见宗谱,但据此可知,新光二县余姓源自余思铭七子中的两个儿子。

余普清、余思铭系江西武陵(宁)长茅良公的后裔,元末因兵乱(原谱称元初有讹)由武宁迁至商城县。后裔又继迁光山县(1933年析出新县)各地,六百多年中已椒衍二十多代子孙。民国二十九年光山县余姓人数已达三万余人。余姓为新县排名第九大姓氏。

河南商城余集余氏宗祠

03

明朝末年,余姓约5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58%,百家姓排名第三十五位。其中,江西为余姓第一大省,余姓占全省总人口的6.9%;湖北余姓占总人口6%,四川余姓占总人口5.7%,江苏余姓占总人口1.2%;这四省共占余姓总人口的21%。

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余姓人口约640余万(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另2016年公安部统计数据约有近700万),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41%,当年排名第41位,人口分布主要以四川、广东、安徽、湖北、福建、浙江、江西等南方省份居多。清初“湖广填四川”。现如今四川为余姓第一大省,占全省总人口的7%。据考证四川余姓有一部分为元末明初铁木氏改姓而成。

台湾余氏多由福建迁入。

04

据新县《余氏族谱》(网上看到的资料)记载:“我祖……江右(即江西。古人称东为左、西为右)饶州鄱阳县长矛予也,历任齐安训道(即黄冈。宋代为齐安郡)。元末,我始祖英甫公因元朝兵变与德甫、义甫三人迁居齐安……”

我不确定英甫是否余普清的字。如果是,其还有两兄弟定居在黄冈并在湖北留下后裔。余普清有几子不清楚,但长子余思铭有四个侄子见于县志。其四个侄子余端、余高、余瑞、余庆亦分别被朝庭赏为镇抚、指挥同知等。所以鄂豫皖三省亦有其侄之后裔。

据明嘉靖《商城县志》人物记载:“诰文:诰封明威将军(正四品)指挥佥事余法。制曰:人臣为国家之用,能以功名自奋,皆其先人积德所致,考诸常典,追赠为宜。怀远将军(从三品)同知华山卫指挥使司事余思铭故父余法,善积于身,庆延于后,乃生嗣男,展其材力,服我官政,是用原其所自,颁以命辞,尚灵爽之有知,其钦承于永久,可赠明威将军佥指挥使司事,宜令准此。”“制曰:人臣有禄位者,皆由其家庭之积善。故于封典,亦必推其本原以及之也。怀远将军同知华山卫指挥使司事余思铭生母郑氏,余庆所钟,是生嗣男,展其材力,为国任用。是宜推其所自,颁以命封,尚服诰词,永贲幽壤,可追封德人。宜令准此。洪武七年(1374)正月十五日。”

可见,余思铭其父余普清名余法,因子之功被封三品官(虚职),其母被追封诰命夫人。余普清(余法)生于1300年,洪武七年时已卒(极有可能卒于前一年,享年74岁),故曰“故父”“追赠”。余思铭生母郑氏应早于其父先卒,故曰“永贲幽壤”。

05

存疑:如果“普清”是余法的字的话,那么新县《余氏族谱》中的“英甫”就不是“普清”。那么迁居新县的余氏有一支就是从黄冈迁来,而非商城县余集。古时新县与黄冈交通便利,“光(州)黄(州)古驿道”有两条,皆过境新县。

在明朝洪武年间大规模人口迁徙中,特别是清朝初期的大规模人口迁徙中,有特别多的从江西迁到光州的,当时的光州包括如今信阳市的七个县:新县、光山、商城、固始、淮滨、潢川、息县。因为李自成、张献忠“九屠光州”,至明末光州在册户丁不足两千人。那么,在明初、清初两次大迁徙中,仍会有余姓自江西、湖北迁入。

民间流传清朝光州人来自江西“瓦西坝”和筷子巷。瓦西坝实为“瓦屑坝”之讹音,更有讹传为“瓦壶把(子)”的。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河南省信阳市,下辖浉河区、平桥区、潢川县、淮滨县、息县、新县、商城县、罗山县、固始县、光山县。 另有羊山新区、上天梯非金属矿管理区、南湾湖风景区、鸡公山管理区、潢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信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名信阳工业城)、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七个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市级委托和县级管理职能。

一,余学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