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看着很唬人的黑科技 10来万就有 但都是忽悠?

 玩车教授 2020-10-03

当科技风入侵汽车领域,并由此掀起一场关于车辆使用属性的革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没有任何一家车企能够“独善其身”。可以看到,无论是热衷于突破常规的新造车势力,或者是秉持“老式”造车规矩的传统车企都在往科技圈靠拢,区别只是在于车辆蕴含的科技属性多与少。

而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相比核心的“三大件”,黑科技带来的感官刺激和使用体验要更为真实且震撼。举个例子,一个能与乘员进行无障碍交流的车机系统就要比换挡逻辑合理,动力输出平顺的动力总成更能讨消费者欢心。

只是并不是所有的东西存在都是合理,的确诸如自适应巡航、盲区监测、主动刹车、语音交互等黑科技能够提升我们的用车品质,但也有部分因为理念过于超前,在现有技术下无法将其优势全部呈现甚至是最终落实到实际使用层面,形远大于实的“鸡肋”黑科技。

所谓的A柱盲区就是指行驶过程中A柱的视野盲区。每当汽车在转弯或者进入弯道前驾驶者的视野都会被A柱部分遮挡,造成一个视野上的盲区。这也让A柱的截面积大小存在两难的选择,因为截面积减少,虽然视野会变得更广阔,但是也会导致A柱的强度减弱。

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师选择在A柱后方加装三角窗,但这个办法只是“治标不治本”,而在2001年,敢为天下先的沃尔沃创新性地推出了“镂空A柱”,相当于在一侧A柱凿开了6个三角窗,6个三角窗全开,视觉盲区的确能够大幅减少,但沃尔沃却没将此设计应用到量产车型身上,或许还是那个问题——A柱强度不足!

而在2014年,路虎推出了真正意义上的透明A柱,其原理为A柱内部为显示屏,而外部则安放了摄像头,通过将摄像头画面传输到A柱内部,最终实现了A柱部分的透明化。但此项技术依旧没有得到量产的机会,这一次可能是因为技术不够成熟或者是成本太高了!

一直到哪吒U的出现,透明A柱无法实现量产的遗憾才得到圆满。搭载可视化A柱也就是透明A柱的哪吒U可以说是全球首款量产该项技术的车型,它基于哪吒汽车AR-View系统,通过将OLED柔性屏安装在A柱内侧实现A柱透明可视化。

此外,基于“眉心追踪算法”还能通过摄像头跟踪驾驶员双眼位置,对A柱显示屏的显示透视角度进行实时调整,从而解决A柱盲区难题。而且可视化A柱并非是真正的透明,而是利用车身两侧的摄像头将拍摄到的车周边情况实时画面通过正常的镜像切割和缩放显示在汽车两侧A柱上,从而实现透明A柱的效果。



但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据用户透露,透明A柱的画面会有拖影、延迟和刷新频率不足等问题,而且屏幕在阳光的照射下也有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光现象,当驾驶员望向反光的A柱时很容易就会分神。无法做到及时、精准反馈A柱盲区外的实时路况信息,还可能影响驾驶安全,这不就和当初透明A柱的研发初衷背道而驰了吗?


黑科技不仅体现在车内,更延伸至车外,就连简单一个开车门的方式都是广大车企展现自己科技实力的平台。从传统物理钥匙进化到无钥匙进入系统,直接伸手就能开启车门,但这距离黑科技背后的另一层含义——炫酷,还是差点意思。而身为新造车势力一员的零跑汽车又在开车门方式上玩出了新花样——静脉解锁。
 
老板,你要的 零跑S01 资料 点击查看
已经订车了,其他4S店告知优惠更大,咋办?
首创的“Leap In智能生物钥匙”彻底摆脱传统物理钥匙的束缚,真正做到“去钥匙化”,而应用该技术的零跑S01也被称为“世界首台真正不需要钥匙的车”。
 

具体来看,“Leap In智能生物钥匙”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静脉识别解锁,另一部分则是人脸识别。前者通过传感器识别驾驶员手指的血管分布来解锁车门,复杂程度是指纹解锁的几十倍,手进、门开,上车。
 

接下来就是后者的表演时间,车内的人脸识别系统会通过内置的摄像头对乘员进行3D脸部扫描,身份得到确认的那一刻,车辆也会马上切换至启动状态,而且系统还会调配出一套最适合驾驶员的用车习惯,包括座椅位置、后视镜、导航等多个方面。



整套流程下来,可能会让车主产生自己就是科幻电影当中那个即将要拯救全世界的男主角的代入感。只是据车主透露,整套上车启动流程并未如想象中流畅和炫酷,静脉识别时间过长,以至于车主要保持手插进车门的动作在车外傻等,车内的人脸识别也会出现延迟的情况,难免会让人产生噱头大于实用的想法。
 

老实话如果操作不够流畅,静脉解锁和人脸识别真的不如无钥匙进入+启动功能实用,而且在复古当新潮的当下,用机械钥匙解锁车门,不也是一种另类的炫酷吗?
相信很多车主都遇到过在停车场找不到自己车辆的情况,而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特斯拉特意研发了智能召唤功能。该功能的原理是用户只需要在手机APP上进入智能召唤功能页面并点击相应按钮,车辆就会自动启动并驾驶到车主所在点(以手机 GPS 信号为目的地),或者到达指定的位置,在行进的过程中车辆还会按照实际路况躲避障碍物。而背后的技术支持就来源于特斯拉强大的视觉处理和算法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召唤功能是有距离限制的,据权威媒体实测后智能召唤功能的工作距离半径大约是 50 米左右。
 

不过根据国外反馈过来的消息,智能召唤功能似乎并不智能。首先是一位Roddie Hasan的Model 3车主在首次使用智能召唤功能时,差点发生了碰撞事故。当时车辆正准备拐弯,但从侧面行驶来了一辆汽车,万幸的是两辆汽车都及时刹车了。不过特斯拉车主不确定自己的汽车是因为车辆的紧急制动系统识别到障碍物自动停止了,还是因为车主自己按下停止健才停下的。



其次是一位Dirty Tesla的YouTube用户上传的一段测试智能召唤功能的视频显示,在启动该功能后,这位Model 3车主特意猝不及防从车前经过,幸运的是,第一次Model 3的摄像头发现了他,及时停车,避免了碰撞。但第二次就差点出事故了。当时他从汽车的盲点经过,车子差点碾压上他的脚。
 
再有就是有一位车主在试图让特斯拉自己穿过沃尔玛的停车场时,可能是停车场的环境比较复杂,特斯拉被行人还有旁边移动的车辆弄糊涂了,也差点发生碰撞。


此外,权威杂志《消费者报告》也公布了智能召唤和自动泊车功能的测试结果。测试人员的结论是“智能召唤功能存在故障,有时只会间歇性地工作,没有给消费者带来很多明显的好处。”但与此同时这家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也承认,他们是在特斯拉Model 3上测试的智能召唤功能,而且测试也是在这款汽车生产初期进行的。


教授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不会排斥科技融入到汽车当中,更何况这些应用到车辆身上的黑科技确实能够提升我们的用车品质。只是如果车企推出黑科技,是为了推出而推出,在推出之前没有落实到实际用车场景确保可行性,没有经过大量测试确保稳定性和安全性,这样的黑科技属实“鸡肋”。但是归根结底,研发科技的初衷都是为了更好为人们服务,而每一项试验都有试错的过程,所以不应对科技失去信心,但与此同时也希望车企能够在基于科技完全成熟的情况下,才将其推出市场供消费者使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