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千日青灯黄卷 八十年心迹履痕/赵振宇

 运河儿女 2020-10-04

编者按: 

庚子孟夏,原宝应县中学教导主任章寿明先生近25万字的散文杂文新著《村夫夜谭》已正式出版。

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八十年心路印迹与顿踣履痕。此书面世后,引发了各界人士阅读与评说的兴趣。为满足广大读者要求,《运河儿女》将分批刊发有关评论,敬请关注。

 

文/赵振宇

三千日青灯黄卷 八十年心迹履痕
--读寿明先生《村夫夜谭》

宝应俊彦寿明先生潜心于诗赋歌吟,“十年磨一剑”,两年前曾出版诗、词、曲、联、赋选集《瘦鸣吟稿》,颇获吟坛方家好评。时隔一年有余,又向读者奉献了自传式散文杂文集《村夫夜谭》,风行一时,洛阳为之纸贵。

因我先前曾在网上读过“夜谭”数个选篇,对村夫“弄潮江海潇潇雨,走笔龙蛇夜夜灯”(先生七律诗句)之美谈兴味甚浓,更叹服于先生深厚的古文功底、卓越的文学才华,故对文集问世期盼已久,犹如云霓之望。使我惊喜的是,庚子仲夏伊始,竟收到先生惠赠的《村夫夜谭》大作,扉页上潇洒题写的楹联“三千日青灯黄卷,八十年心迹履痕”,映照出先生对创作之艰辛、人生之百味的精辟总结,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诗意墨香。

我对自传文学情有独钟,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十年动乱”中期。那时文坛荒芜,文艺凋敝,书架上独剩浩然一人的作品。我从友人处借得一套英籍女作家韩素音(Elisabeth Comber)用英文写作的自传三部曲《伤残的树》、《凋谢的花朵》、《无鸟的夏天》,被其深深吸引,欲罢不能。韩素音是一位中西合璧的欧亚混血儿,她将其人生轨迹、家族兴衰和社会变迁熔于一体,讲述了中国一个世纪传奇,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寿明先生的自传式散文,采用非常规写法,却别有一番鲜明的特色。

其一,它以岁月为经、物事为纬,结构文章,然各章互不关联,独立成篇。虽说是长篇自传,洋洋洒洒二十余万字,但我更愿意将之当做散文集来阅读欣赏。先生匠心独具,把一篇篇美文如珍珠般地串联成一部自传,且别具一格,情理相融,叙议结合,使人耳目一新。更值得称奇的是,它们并非是传统的笔墨之作,而是先生这位新潮的八旬老者,每日梦醒三更,在手机上用指尖点击出来的。真可谓:方寸之间,自有乾坤。

其二,时间跨度大,涵盖一个半世纪。先生在自传中述及,上世纪末在宝应小南门街老宅的楼阁上,发现被父亲深藏的先祖牌位,首次触摸到曾湮没在岁月风尘之中,繁华家族的历史碎片,喜不自胜。“状若书香门第”的章氏先祖,在“长毛造反”时期因避战乱,从江南金坛迁徙苏中,融入宝应社会,繁衍生息。据知,邑人中不乏源自外乡者。可见宝应人向来胸怀若谷,海纳百川。也正因如此,故里现今才又多了一位名士、诗人和散文家。

其三,内容求真平实,字里行间没有宏大场面的记叙,也没有对高大上的雷人赞美;没有浓艳的装扮,也没有刻意的雕塑。笔端所流淌的皆为寻常百姓,市井人家,予过来人以感同身受的共鸣,给青年人以震撼人心的文化熏陶和思想启迪。


其四,文字优美,斐然成章,笔力千钧,已入化境。先生文史功底深厚,融散文、诗词、歌赋、楹联于一炉,随心所欲。文中有诗,诗中有文,诗文结合,篇篇锦绣,字字珠玑。若非科班出身,拥有坚实的文史基础,加之经年苦读钻研,是很难自如游走于多种文体之间的。先生诸多专著佳作获奖,尤其是鞭挞“四人帮”的现代诗《等号的控诉》,与国内顶级名家大师严文井、王安忆齐名,荣获1978年《少年文艺》“好作品奖”,并入选《1949—1979上海儿童文学选》和《江苏五十年新诗大典》,绝非偶然也。

《村夫夜谭》中还含有多篇杂文,杂文也是现代散文的一种。擅长写散文的寿明先生,写起杂文,自是得心应手。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开始杂文创作,并被《杂文报》聘为特约记者。其杂文,“杂而有文”。题材上,广采博取、多方涉猎;笔法上,锋利、隽永,庄谐并用。《扬州赶考记》告诉人们,在特定的政治生态下,单纯的高中生,也难以置身事外,虽不在反“右”之列,但仍需向党交代心灵“污点”。而往往上当的学子,有的故意深“挖”自己,最后竟被“批”得体无完肤。文章极具讽刺性,读来令人无语。《大食堂记事》最能唤起宝应人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沉重记忆。“吃饭不要钱”的“共产主义”生活尚未远去,三年饥荒便接踵而至,这是历史留给人们的深刻教训。《畸形春节》讲述的是令人心酸而荒诞的亲历故事,充满了黑色幽默。老师们过年不许回家,住校参加学习班。为显示“皇恩浩荡”,除夕下午,红卫兵押着男女老师外出“集体沐浴”。男宾“出浴”时,“牛鬼蛇神”们“顿时若施粉黛,脸泛潮红。”女宾次第而出时,“长发披肩,风鬟雾鬓,黛眉初展,顾盼生姿。”这样一幅“除夕出浴图”,定会是“艺林绝品,画坛奇珍。”先生用美艳而夸张的笔法,反衬“文革”之荒唐。

寿明先生多才多艺,故具有多重身份,如老师、诗人、散文家、杂文家,但其最看中的还是“老师”。他曾赋诗吐露心声:“浪迹江东几许年,等闲三尺又风烟。由来焉敢居人后,难舍今生是教鞭。”起初他怀揣文艺创作之“梦”踏上杏坛,且在教学之余,一直未中断诗歌、杂文创作,可一旦手执教鞭,便深深地爱上这一圣神职业,并视之为终生的事业。先生在书中自述,其作品获奖后,曾有机会走上专业文艺创作之路,但他“难舍今生是教鞭”,心甘情愿地与其失之交臂,当一辈子“孩子王”。

先生在《村夫夜谭》中说,宝中79届高二(1)班,是其几十年教学生涯的骄傲。笔者小弟夫妇就出自该班,是其亲授弟子。他们曾向我忆及老师在课堂上的风采,称章老师在班上首次亮相时,一口极为标准的普通话,惊艳四座,使听惯了“二八京腔”的学子,一个个都屏住呼吸,凝神谛听。当然更值得他们称道的,是章老师高超的授课水平,不仅向学生传授广博深厚的语文知识,而且把学生引领进五彩缤纷的语文世界。

走笔至此,我终于领悟到,宝中的莘莘学子,之所以能取得高考好成绩,甚至成为扬州市文科“状元”,盖因母校曾集中了一批像先生这样的精英级教师,而且代代相传。难怪先生在《恩师邰老》中披露,1984年春,扬中前校长、时任扬州市教育局长,在宝中听了包括先生在内的几位老师的语文课后,曾对宝中教导主任邰老评价说,宝中语文组的实力超过了扬中。

先生在自传中解开了其教学成功之谜。他决心不做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做勇于搏击教海的“弄潮儿”。为钻研教育理论,探讨教学艺术,他曾南下扬州、南京、上海,北上郑州、青岛,观摩国内著名语文教学专家的经典授课;也曾应扬师院中文系教授之邀,借扬中某班平台,为师院毕业班上示范课,作教材教法讲座,拍摄教学录像。

文集中还有十数篇关于语言、语文、修辞、古文教学的文章,颇具真知灼见。先生对语文教学极为用心,不断钻研,力求创新。读者从《文言文的+-×÷》一文,便可略见一斑。文言文与算术中的“四则运算”本无瓜葛,但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规律,难中求易,先生在文言文教学中,将纷繁的语法现象加以归纳,把文言文兼词、成分省略及数词的特殊用法,分别形象地概括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仅举“减法”与“乘法”两例:

例一、《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与现代汉语相比,第二、三两句中都省去了谓语,相当于数学上的“减法”。

例二、《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三五”即“3×5”,指农历十五。这类数字相乘的现象,以“三五”与“二八”较为常见。    先生将这些特殊的语法现象,用人皆熟知的“加减乘除”来概括,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诵,颇受欢迎。可见创新者用心之良苦,令人肃然起敬。

先生是我的宝中学长,早我五年高中毕业。我们曾受教于相同师长,如邰让之、陶金如等。《翦淞阁畔》和《恩师邰老》二文,勾起了我对昔日师长的怀念。感谢学长留下文迹,告慰对我们有栽培之恩的逝者。

先生文彩精华,绝艺入神,雅人深致,见之忘俗。

期待先生再有新作问世。



作者为前中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牙买加大使,前中国

政府加勒比事务特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主编会客厅

千年运河一直奔腾着她青春活力的浪花,《运河儿女》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今天文章:(《国庆日记》按接稿先后排序)

1、三千日青灯黄卷 八十年心迹履痕/赵振宇
2、【国庆日记】路亚与对抗/项阳
3、【国庆日记】老家/曹芸
4、【国庆日记】在女儿家过“中国节”/夏顺发
5、【国庆日记】乡行/芬芳静嗅
6、【国庆日记】记双节/朱志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