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古诗复习古诗”之十——《黄鹤楼》

 全老师志愿填报 2020-10-04

跟着古诗复习古诗之黄鹤楼

“跟着古诗复习古诗”,今天走进第十篇。我们将要复习的这首诗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

黄鹤楼,自古就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称。与湖南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巍然屹立于武汉蛇山之上,登临黄鹤楼,览滚滚长江东流而去,忆悠悠岁月沧海桑田,不仅有着神奇的传说,更是自古以来吸引文人墨客登临咏叹的地方,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唐代诗人崔颢的这首《黄鹤楼》。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知人论诗:说说黄鹤楼的由来和崔颢

关于黄鹤楼的由来,有多种版本,人们最熟悉的说法就是:此地原来有一家姓辛的酒店。有一天,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客人,神色从容地向店家要酒喝。辛氏不因对方衣着寒酸而怠慢,热情地盛上一大碗酒奉上。就这样连续半年,辛家也没有因为客人不付钱而嫌弃,依然每天给他酒喝。有一天,客人告诉辛家:“我欠了很多酒钱没办法还你。”说着,从篮中拿出橘子皮,用它在墙上画了一只鹤。因为橘子皮是黄色的,所画的鹤也就呈现了黄色。然后告诉辛氏鹤能起舞助兴,只要座中人拍手歌唱,墙上的黄鹤便会随着歌声的节拍翩迁起舞。酒店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景象都愿意付钱观赏,这样过了很多年,辛氏积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衫褴褛客人又翩然而至,辛氏表达谢意并表示愿意满足这位客人的一切需求。这位客人微笑着拒绝了,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只见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上的黄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着白云而去,辛氏为了感谢纪念这位客人,便在黄鹤矶上建了一座楼阁,就是今天的黄鹤楼。

传说毕竟是传说,其实黄鹤楼始建于三国东吴,是一座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后,三国归于统一,这座楼也就失去了军事价值,后来逐渐成为文人荟萃,宴客、会友、吟诗、赏景的游览胜地。所以,近1800年以来关于黄鹤楼的诗作几乎数不胜数,但唐代诗人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当属最佳开篇之作,严羽的《沧浪诗话》誉之为唐代七律第一。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秉性耿直,才思敏捷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来经历边塞之行,诗风变得激昂豪放,风骨凛然。《旧唐书·文苑传》中,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黄鹤楼》这首诗,是诗人崔颢宦游天下、四处漂泊二十载终于得已回长安为官,途中经过武昌因而登上黄鹤楼,凭栏远望,见远处水雾江烟、芳草萋萋,倦鸟归林、游船归航,感时伤己之下,乡愁顿生,于是一首高唱入云的七律便纵笔而来。 

 解读诗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乡关:故乡。古人常用一些意象来指故乡,比如“桑梓”,《诗经小雅》中“维桑与梓,必恭必敬”,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栽种,对它要表示敬意,后人便用来指故乡。

毛泽东主席初出韶山冲有诗云: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用诗意的语言解读诗意:

传说中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飘飘荡荡晴日里原野上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 芳草碧绿一片茂盛铺满鹦鹉洲。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学会鉴赏:

这是一首吊古怀乡诗,更被严羽赞誉为唐代七律第一。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运用工整的对偶,各用一个叠词“历历”“萋萋”,形象写出了诗人登楼所见之景生机勃勃,而且读起来音韵清朗,声调铿锵,富于音乐美。

首联诗人巧用神话传说落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借用“昔人”仙人费祎乘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鹤去楼空”的现实中来,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此处“空”与下联中的“空悠悠”相呼应,运用极妙,既传达出诗人鹤去楼空的无限感慨,又仿佛让我们眼前出现一个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的诗人艺术形象。同时,此处不仅给人以空间的开阔之感,更给人以历史的纵深之感,这种时空的组合,诗人对世事难以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蕴含其中了,也更催生了心中的那屡乡愁。

所以,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人采用虚实结合、虚中有实的手法来抚今追昔。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起思乡愁呢?

诗作以一“愁”收篇,“愁”与“日暮”“烟波”相融,由景生情,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时浓浓的乡愁。同时又和开篇的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具有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的艺术效果,也成为千年来无数游子传达思乡惆怅之情的名句。

 主旨提升:

     这首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游子吊古怀乡的无限愁思。

   结束语:

此后,崔颢的这首诗便广为流传。关于崔颢的《黄鹤楼》,还有这样一段传说:李白去黄鹤楼游玩时,本想赋诗一首赞叹下这大好风景,抬头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便摇头叹息、万分郁闷,便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两句,搁笔而去。

但有趣的是,李白送友人孟浩然去扬州,再次登临黄鹤楼,这次李白挥笔而就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自此,一首有名的送别诗又出世了。只是不知道当时的李白有没有预测到,千年之后自己的绝句能否盛名于崔颢的律诗之上。不过,照现在来看,两首诗的知名度应该是不分上下,至少我们一提到黄鹤楼就想到“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提到送别诗就会想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中国是诗的国度,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样大好河山的诗作一直与史相伴,或者说诗也在记录着历史。从古到今描写黄鹤楼的诗词或者与此楼有关的大量诗词,其实就是我们民族历史的一部分,可以说黄鹤楼就是我们民族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1927年,一位高大魁梧的年轻人也曾怀着苍凉悲壮之情登临黄鹤楼,面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一吐心曲,他就是我们雄才大略的开国领袖毛泽东,这位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当代诗人,以其独特的胸襟和气魄,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lei滔滔,心潮逐浪高!1927年春

历史的画册一页页翻过,一代代诗人也融进了历史长河。然而,黄鹤楼仍然高高矗立在奔流不息的长江之畔,一位位新世纪的诗人,更在用新世纪的语言传送着黄鹤楼的故事。

参考文献:

     唐诗辞典

    唐诗里的故事 

链接听力训练:

1.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2.诗的颈联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4.诗的首联和颔联借用两个“空”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请细读全诗,简要赏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

1.B解析:“芳草萋萋鹦鹉洲”并不是“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而是长势茂盛。

2.见上面解析

3.“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意思对即可

4.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吊古伤今、无限感慨)意思对即可

5.整首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如尾联将“愁”与“日暮”“烟波”相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本诗写景深远壮阔,诗中选用“白云”“晴川”“芳草”“烟波”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

诗中写景抓住景物特征,颈联描写草木茂盛,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虚实结合。(意思对即可,答对一条即可得满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