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帝文字的发现,看华夏民族的由来 马贺山 黄帝时代已有文字了,黄帝时代已有成熟、系统的文字了,这个观点和主张,不是今日才有的,早在十年前,当我破译完【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书】117个文字后,我写了一篇短文【我发现了夏朝文字】,发在了我的博客上,我知道,我能登上这117座文字的高山,是用时间和生命换来的,我突破了各种封锁和种种困难,任何定论、铁案、嘲笑、辱骂,对我不起作用,我知道,仓颉造字是事实,是史实,不再是神话传说,黄帝时代就是信史时代,证据呢?文字就是最好的证据,文字自己会说话,文字会证明一切。 一位网友说得好,他说:“禹王碑所录为何,为什么数千年来号为大家的人物都一个个望而却步?或许它就这么在寂寞中静静地等待那些真心为民的人前来破译,只有那样的时候,那样的人,也就是在对的时候遇上对的人,才可能与禹王心有灵犀,一点即通。”也许我就是那个冥冥之中,与夏朝文字、黄帝文字心有灵犀,一点即通的人,应该说,我是在网友的瞩目下,学会走路,奔跑,起飞的。后一个十年,我破译了夏朝文字【莱丘铭】、【暴寒亭铭】、【刺血书铭】246个字,还有山东日照天台山遗址的【少昊祭天碑】、【尧帝封禅碑】、【夏朝神女碑】103个字,还有曾力先生收藏的三碑黄帝文字,还有河北徐水釜山靳凤云先生发现的【黄帝合符釜山铭】199个字,另外还破译了夏朝甲骨文、夏朝象牙文、夏朝玉版文等一大批文字,所以我说黄帝时代有成熟系统的文字,是信史时代,绝不是个人主观推断,有证据,有记载,还有文字及成文历史。 一,谈华必先谈夏。 五千年中国就有了成熟系统的文字,那有华夏二字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请看下面的这个字,你一定不会陌生,这个就是日照莒县发现的大口尊上的那个由日月山组合的文字 二,《左传》中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的话,而且《书经》疏注中也说:“冕服彩装曰华,大国曰夏。”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彩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华”和“夏”到后来才被人合称为“华夏”,是古人对祖国的一种美称,盛赞祖国疆土的广袤和颂扬文明、讲道德、讲礼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古称华夏。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三,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意思是说无论是中原地区的民族,还是边远地区的民族,都对周武王表示顺从。其中的“华夏”是指中原地区的民族,即后来的汉族。 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在先秦典籍中多称为“夏”或“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以区别四方部落(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后世被用作汉族和外族的称呼。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