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文泉运用通幽汤治疗老年便秘经验

 光年中医骨伤科 2020-10-04


第 1591 期

作者 / 张晋 刘方 韦云 李贻奎 刘美霞 周文泉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编辑 / 刘刚 ⊙ 校对 / 张芊芊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周文泉教授,1963年毕业于长春中医药大学,现为全国老年病中心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周文泉教授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老年病治疗方面取得卓著的疗效。中医认为饮食入胃,经胃之腐熟,脾之运化,吸收其气血精微之后,所剩之糟粕而经大肠传输,肛门排出而为大便。《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所谓“变化”就是指水谷精微经腐熟,传入大肠变为粪便排出,大肠传导失职可引起便秘。又《石室秘录·大便燥结》曰:“大便秘结者,人以为大肠燥甚,谁知是肺气燥乎,肺燥则清肃之气不能下行于大肠。”唐宗海在《医经精义·脏腑之官》中云:“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循腑病治其脏,宣降肺气助大肠传导,提壶揭盖。

周教授认为老年人便秘常为虚秘,主因气血阴津亏虚,或劳倦内伤,而成津亏、气虚、血虚或气血两亏。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如《症因脉治·大便秘结论》云:“若元气不足,肺气不能下达,则大肠不得传道之令,而大便亦结。”津枯不能滋润大肠,如《诊余集·不食不便》云:“人之大便不通,如河道之舟不行……河中水涸,舟不得行,当进以养血润肠药。”血虚肠腑失于濡养,如《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云:“由病后血气未复,由产后去血过多而大便秘结”,及《症因脉治·大便秘结论》云:“年高阴耗,血燥津竭,则大便干而秘结”。(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诸多古代医家对老年人便秘的病因病机做了详尽的阐述,亦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措施。周教授治疗老年人便秘很少应用大黄、番泻叶类峻下之品,周师认为老年人先后天均虚损不足,故治疗老年人便秘定不可攻伐太过。《内经》云:“年过四十,阴气自半,老年人先天精气逐渐衰退,肾元不足之证逐渐显露。肾司元阴元阳,在窍为二阴。周师认为粪便的排泄不仅依赖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肾阴不足可致肠液枯涸而便秘,肾阳虚损气化不全亦致便秘。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老年人后天脾胃功能亦渐虚损,脾胃升降失调,胃气不降,腑气不通,失于传导变化之司,而见大便解之不畅。

周师认为治疗老年人便秘,可以补肾气、滋肾阴、壮肾阳;升脾阳、降胃气;宣肺气、滋津液、益气血。临床常选用济川煎、通幽汤、增液汤之类,气虚者加黄芪、人参,健脾益气助运,脾胃升降而通腑传输,即所谓塞因塞用。周教授认为并非只有泻下,才可通腑,临床切忌见到便秘即予大黄、番泻叶等泻下之品,如《丹溪治法心要·大便秘结》提出治疗便秘当分标本虚实审证求因,“切不可一例用硝黄等药……,当审大法,阳方主润燥,阴方主开结”。如果治疗疾病如此简易,岂非人人皆可为医。周教授临床应用通幽汤治疗老年便秘常取良效,试举2例说明之。

病案1:患者王某,男,70岁,初诊日期:2010年10月20日。主诉:便秘10年,阵发性头晕反复发作1年。现病史:近1年出现阵发性头晕,无耳鸣,年轻时血压偏低,1年来血压升高,2009年开始服用降压药,夏季血压偏低,而停药,天气转凉后血压又高,继续服用降压药。年轻时大便溏泄,近十年便秘,大便不干,解之不畅,常无排便意识,平素或服通便中成药,或用开塞露等帮助排便。纳食尚可,尿频,无明显口干口渴,经常饮茶,平素喜好登山运动。舌质红,舌苔薄白腻,脉细。此为肝肾不足之证。


方药如下:生地黄12g,熟地黄12g,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2g,炙甘草10g,升麻12g,黄芩10g,天麻12g,钩藤15g,草决明15g,益母草15g,川芎12g,炒山栀12g,合欢皮30g。7剂,水煎温服。

2010年11月10日3诊:头晕不著,排便较前好转,阴囊潮湿多年,尿频,夜尿3~4次,有时影响睡眠,纳食可,口不干,舌淡红,舌苔中部薄白腻,脉细。此为气血不足,脾失健运之证。生地黄12g,熟地黄12g,桃仁12g,红花12g,当归12g,甘草12g,升麻12g,郁李仁12g,厚朴12g,茯苓15g,肉苁蓉30g,枸杞子15g,沙苑蒺藜12g,合欢皮30g。7剂,水煎温服。

2010年11月17日4诊:近1周每日排便1次,有便意,排便较前通畅,血压亦较前好转,降压药减半片,小便稍多,夜寐尚好,口不干,阴囊潮湿,舌淡红,舌苔薄白腻,脉细,此为脾胃失键,肾气不固之证。生地黄12g,熟地黄12g,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2g,生甘草10g,升麻12g,肉苁蓉30g,厚朴12g,枳壳12g,沙苑蒺藜12g,狗脊12g,仙灵脾12g,合欢皮30g。7剂,水煎服。


2010年12月22日6诊:大便每日1次,夜尿2~3次,睡眠尚可,晨起觉口干,阴囊潮湿减轻,以前需要每天清洗外阴,现在隔日清洗1次,肛周湿疹瘙痒,近日食欲不振。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腻,脉细,此为脾失健运,肾气不固之证。方药如下:熟地黄12g,生地黄12g,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2g,生甘草10g,升麻12g,肉苁蓉20g,沙苑蒺藜12g,金樱子12g,枸杞子15g,车前子15g,黄芩12g,合欢皮30g。7剂,水煎温服。


2011年1月5日8诊:血压控制尚可,大便正常,夜尿两次,夜寐尚可,无明显口干渴,食纳正常,阴囊潮湿及肛周湿疹仍存。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细。此为脾失健运湿邪下注之证。方药如下:生地黄12g,熟地黄12g,桃仁12g,红花10g,炙甘草10g,当归12g,升麻12g,肉苁蓉20g,沙苑子12g,狗脊12g,苍术12g,白蔻仁12g,薏苡仁12g,合欢皮30g。7剂,水煎温服。

按:本案患者初诊时主诉头晕1年,便秘10年,周老师认为头晕为新发疾病,先治之,故初诊以天麻钩藤饮加减,平肝潜阳治疗眩晕,兼以桃仁、郁李仁、当归养血活血润肠通便。2诊时头晕减轻,补肾平肝基础上,稍加润肠平之品,大便好转,依据证候演变,周师调整治疗以通幽汤润肠通便,兼以天麻钩藤巩固平肝潜阳治疗眩晕之疗效。通幽汤原载于金·李杲的《脾胃论·卷下》:“治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气不得上下,治在幽门闭,大便难,此脾胃初受热中,多有此证,名之曰下脘不通。桃仁泥、红花(以上各一分)、生地黄、熟地黄(以上各五分)、当归身、炙甘草、升麻(以上各一钱),上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之,食前”。方中“红花以破恶血,当归之辛温,能润燥,更加桃仁以通幽门闭塞,利其阴路,除大便之难燥者”,“其草梢子、黄芩补肺气,泄阴火之下行,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也。(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此初受热中常治之法也,非权也。权者,临病制宜之谓也”(《脾胃论·气运衰旺图说》)。

病案2:患者周某,女,83岁,初诊日期:2010年9月6日。主诉:便秘,咳嗽。现病史:腹胀,大便干结,数日一行,咳嗽吐痰,咽痛,汗出较多,醒后汗出明显,无胸闷、气短,有食欲,但因腹胀不舒而进食较少,口干渴,夜寐一般,入睡困难。既往史:咽炎病史,高血压病史,现服降压药控制血压,平素血压正常。舌脉:舌苔薄白腻,舌质暗红,脉细弦。辨证思路:此为心脾两虚,气阴不足之证。方药如下:生地黄15g,熟地黄15g,桃仁12g,杏仁12g,当归12g,升麻10g,炒白术12g,茯苓15g,厚朴12g,大腹皮12g,川贝母10g,地骨皮15g,郁李仁12g,黄芩12g,百部12g,鱼腥草30g。7剂,水煎温服。(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2010年9月13日2诊:无胸闷憋气,咳嗽咯痰减轻,但痰粘不易咯出,血压平稳,腹胀,大便每日1行,但大便干燥,睡眠尚可,汗出,口干,舌质嫩红,舌苔根部黄腻,脉细。辨证为气阴不足。方药如下:生地黄12g,玄参12g,麦冬20g,川贝母12g,杏仁12g,桔梗12g,当归12g,桃仁12g,地骨皮15g,桑白皮15g,厚朴12g,枳壳12g,白芍15g,鱼腥草30g。服药14剂后症状缓解,此后以通幽汤化裁治疗月余大便正常,无腹胀、咳嗽、咯痰。

提示:转载请注明来源 “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