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记忆 | 韩庆梅/读你,朱家峪

 城北十五里666 2020-10-04

朱家峪,当键盘打出这几个字的时候,感慨万千。想说的话很多,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朱家峪,这座齐鲁第一古村,像一本厚厚的史书,越是去读,越是感觉它的深奥博大,让你肃然起敬。

原本以为它只是一个古老的小山村,当第一次去的时候,看到一座座古老的建筑,土坯房舍,青石板街道,柴门闻犬吠,鸡鸣深巷中,炊烟袅袅,溪水淙淙,安静祥和的农家生活,一下子让我走进了童年时代,顿时倍感亲切。喜欢她,缘于母亲般的亲切。这种亲切深深地吸引着我多次地来到她的身边,默默地审视着她每一道皱褶究竟藏了什么秘密。可是,她从明清走来,六百多年,历尽沧桑,让幼稚的我实在难以一下子读懂,索性像孩子一般,每次来到她的身边,蹭来蹭去,享受着她的温暖,抑或仰着头,拽着她的手,听她讲述遥远的故事。日复一日,古老的她却更加魅力四射,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追寻着,解读着。我则像一个小学生,读了好几遍,只会说一个好字,却说不出她的真正味道。直到有一天,《章丘故事》平台主编一清老师,一篇《天生一个朱家峪》的文章在微信群里传播,又一次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有幸在王老师的带领下,再次走进她,虔诚地去阅读。

时已孟冬,我们一行文友,冒着寒冷来到朱家峪。走进城门,仿佛第一次来到这里,回首端详那巍峨的古圩子墙和城门,听导游讲,它建于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战争时期?显然是为了保家护村,我感慨万千。这时,一清老师又指着西边的笔架山上一溜隆起的瓦砾告诉我们,那就是最初的圩子墙。哦,原来这个山村即是一座小小的城池呀,我惊愕了。

沿着青石板路静静地前行,始才发现,这是一条双轨古道,几百年前的朱家峪人就已经意识到上行与下行,车马与行人双向交通,真是堪称创新超前。继续前行,发现双轨变单轨,据说,古人进出村从此上轿下轿,乘坐车马。好家伙,还真有讲究。

青石板路的西边是一条小溪,一直随着街道蜿蜒环绕。既可用于雨季泄洪,又可方便岸边的村民生活洗涮。谈到这里的交通,最典型的要数康熙立交桥了。一座在西北,一座在东南,相距十多米,形成“八”字形,河道弯曲穿桥而过。桥不甚高,门洞却皆用青石黄石砌成,中间没有泥灰,而又严丝合缝地咬在一起。没想到吧?这没有泥灰的立交桥竟然历经几百年而岿然不动!想想当今社会许多桥梁垮塌事件,你有何感想呢?这大概就是现代立交桥的雏形吧。

古村的交通如此,想必人们的生活也不错吧?我们不是常说“要想富,先修路”吗?那就让我们看看朱家峪人的生活。先来看看村子的建筑,呶,进城过“礼门”不远,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气势恢宏的文昌阁。文昌阁,听听这名字,便知道里面供奉着文曲星。整个建筑分为二层,上阁下洞,阁洞为浑石结构,皆用青石砌成,石阶相连,拱形门洞与贯通南北的街衢大道相连。你莫不以为供奉神灵是迷信吧?供奉文昌帝君就会出文曲星?其实,世间万物皆有因。信则灵,不信则无。

朱家峪,整个村子三面青山环绕,北有文昌阁,南有文峰山,山顶还有魁星楼,南北遥相呼应,且在一中轴线上。一座房,二座房,三座房,四座房,五座房,六座房,哪座房子最漂亮?走进村子,看过许多民居房舍,最漂亮的要数咱们的小学堂。文昌阁的东边便是村子著名的山阴小学。

这是一座四进院落组成的古典建筑,非常气派。学校南北长,东西窄,四进布局和谐对称,构成一长方形体。房屋根基全是青石,砖镶玻璃门窗,灰色的小瓦,白色的石灰墙。校门内一条笔直的甬道直达后院。校门系仿黄埔军校校门而建,以示“育世英才”之意。院内,校歌校训,依旧清晰的写在壁照墙上激励着后人。据说,自明代以来,因该村尊师重教,大兴儒家私人办学之风,人才辈出。光绪年间,朱逢寅被皇帝钦命为“明经进士”,村中考取秀才、廩生、监生、贡生者曾出不穷。猛然一抬头,我又望见了学校西边的文昌阁。哦,文昌阁、魁星楼、笔架山,这些富有神秘色彩的建筑和名字,可不是迷信,我灵光一闪,心中一亮:那是村里人对文化的一种敬奉和信仰。

正是因为有着敬奉和信仰,几百年来,朱氏先祖才能从迁居而来暂居黄石洞的黎民,繁衍发展成一个具有千人的江北聚落标本。他们几经磨难却压不垮、摧不倒。清初至解放初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仍,民不聊生,以朱开山为代表的朱家峪人,为了谋生发展,与命运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抗争,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闯关东大迁徙。他们携儿带女,肩挑背扛,从水陆两路闯入关东,成为东北地区的生命主力。他们住窝棚、宿野外,衣不遮体,食不裹腹,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淘金、开矿、伐木、种田,与敌人周旋,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开创了生命的新篇章,极大的促进了东北地区工商业和农业的发展,成为社会的一代脊梁。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最宏大、最悲壮的移民史,也是世界历史上最长的一次移民史,更是一部山东人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大型电视剧《闯关东》就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场景。为了让游客更好的了解山东人这部历史,如今,山阴小学内布置了大型展馆。

从山阴小学出来,沿着青石板路前行,你还会看到古戏台、女子学堂、朱氏家祠、进士故居、李精一故居、绣楼、藏书楼、朱开山旧宅等古典建筑。古戏台,你不会想到吧?在没有网络没有电视的古山村,人们的生活竟也是如此丰富多彩。你看过电视剧《老农民》吧,里面许多镜头都是从这个戏台上取景的。这可不是道具,而是村子遗留下来的真正建筑。什么?女子学堂?那个时候就有女子学堂?朱家峪人的教育可真是先进呀。我们不禁慨叹。据说,村子里还有文峰小学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学校的创办,不难看出,朱家峪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家祠,你可不要以为这只是单纯的祭祀宗祖之地,外族人进不得。我们一行人走进去细细看了一番,深深的领悟到,这可是学校之外的另一种重要教育形式——宗族教育。看看一进门影壁上的钱币图腾,便不难领悟其讲究的外圆内方做人法则,祠内悬挂的《朱子治家格言》等,无不让人赞叹其教育的力量。族人不断修葺家祠建筑,完善宗谱,强化族训族规,使它历久弥新,不断教育族人,团结族人,共同克服困难,战胜艰难险阻,使一代代人薪火相传。看看朱氏家祠斜对过的朱氏古楼,你就不难知道朱氏家人的生活情况。再看看进士故居,绣楼、藏书楼等至今仍保存完好的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其石雕、木雕、砖雕,幢幢雕梁画栋,无不让人啧啧称赞。单单从这些建筑和其折射的深厚文化底蕴,你便会感受到朱家峪村的无穷魅力。

古村里,处处都有朱家峪人不屈的精神回荡。你看,那棵苍老的古槐树上,挂着的那口特大铁钟,是不是很熟悉?对,从许多电影电视镜头里,我们都看到过它们。如有外敌侵犯,必有村民舍命去撞击这口古钟,让全村的人都知道这个信息,做好防御准备。“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附近的许多土坯墙壁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当年留下的标语。抗日战争时期,这口古钟和这棵古槐可是功不可没呢。从树的北面看,这棵古槐像一只鹿在回头,你知道吗?那是古槐突然看见敌人来了,化为麋鹿,用自己的头舍命去撞击古钟。所以,这棵古槐被人们奉为生命的守护神。不远处,还有一盘石碾,人们在古槐的守护下压米碾粮,倔强地生活着。

如今的朱家峪,年轻人大都搬到了外边的新村居住或到城里打工创业,村里只剩下许多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在此守候。曲径通幽,我们走在一条条幽深的小巷里,仿佛从历史深处走来,与淳朴勤劳的村民一道,过着宁静祥和的农家生活。支起锅灶,燃起炊烟,擀一塌菜饼,在红红的火苗上烙着,香喷喷的味道让人垂涎欲滴。小狗摇着尾巴在旁边转来转去。每天,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少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田园生活,处处留下朱家峪人勤劳的见证。村子南边的坛井七折,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据说,村民们每天都早早下地干活了,七个懒汉却日上三竿还不起床,不但懒,还油嘴滑舌,调戏妇女,梦想嫦娥下凡坛井边与他们玩耍。不料,被嫦娥惩罚入了地狱。从此,村子的人都引以为戒,再也没有谁敢懒惰。为了让后人记住历史,发扬一代代优良革命传统,近年来,章丘市委市政府又在村西南的山坡上修建了知青大院。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几百年来,朱家峪人以文化做支撑,挺直了脊梁,用勤劳和智慧,以不屈的精神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不朽的篇章,成为齐鲁第一古村,像是当年追寻延安精神,吸引了全国无数的人们前来参观阅读。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韩庆梅,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杨胡小学语文教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大学作家研修班结业。多次在《山东文学》《时代文学》《齐鲁文学》《星星》《中国当代散文》《当代小说》《中国作家网》《华夏诗报》《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齐鲁晚报》《济南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参与多部地方文史书籍的编写工作。出版有散文集《绣江情未了》《小树林的月光》(合集)等。

协办单位

山东百脉泉酒业有限公司

山东荣元粮油有限公司

【声明】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网站、微信公众平台转发,需注明来源章丘故事。纸刊采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商务合作请加主编微信:

yiqing3979(一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