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浮双塔:永嘉罗浮林氏与龙湾英桥王氏的不舍情缘

 柳浪闻莺眺西子 2020-10-05

导语:当我们通过瓯北大桥从三江返回瓯北的时候,远远地便能望见高耸的罗浮双塔,与江心屿上的东西两塔隔江相望。历史上,无数文人骚客在江心屿上着墨,塔树共生的传奇又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相形之下,罗浮双塔似乎冷清许多。然而罗浮双塔的背后也有着不为人说的秘密,她与江心双塔更是共同见证了一段连结世代的姻缘。

罗浮双塔:永嘉罗浮林氏与龙湾英桥王氏的不舍情缘

罗浮双塔

1.江河之汇,穿越千年的古塔

龟山和蛇山,形象的名字,一个恰似乌龟,一个山形如蛇。其实他们还有更文艺的名字。在古代,龟山被称为罗浮山或罗山,而蛇山被称为章山,当地村民还有不少称呼蛇山为“章山头”。两山形势险峻,扼守着楠溪江口,1944年9月9日至1945年6月17日温州第三次沦陷期间,当时永嘉县政府、国民党永嘉党部以及驻军迁往枫林,侵华日军在龟山和蛇山驻防,切断楠溪江航运,至今山下仍有一口“日本井”,据传由日军所凿。

罗浮双塔:永嘉罗浮林氏与龙湾英桥王氏的不舍情缘

永嘉龟山

1986年的时候,龟山塔中出土了一块宋代石碑,石碑的内容很简单,却揭示了龟山塔的前世传奇。这块宋代石碑记录了龟山塔始建于西晋元康五年(公元295年),790年后,到了宋元丰甲子年(公元1084年)重建该塔时,当地人蔡仁贵和蔡仁爽兄弟为其父母捐了4000块砖用于建塔,宋代重建时还发现了一块刻有西晋“元康”年号的古砖,因此该塔始建于西晋毋庸置疑。

罗浮双塔:永嘉罗浮林氏与龙湾英桥王氏的不舍情缘

宋代石碑

东汉永和三年(公元138年)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为永嘉建县之始。始建于公元295年的罗浮双塔近乎与永嘉县同龄,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有明确的历史记载中,龟山塔可以说是浙江境内始建年代最早的塔。然而任何的建筑都经不起时间的折磨,宋代塔到明代也已损坏严重,现塔以及蛇山塔为明嘉靖年间当地人林壶峰出资所修,双塔形式和结构大体相同,均为六角七层结构,这是明代浙江古塔的普遍流行样式。

建造两座七层古塔费用巨大,而实用功能又非常有限,林壶峰为何要出巨资修塔呢?林壶峰的女婿王光蕴撰写的《明寿官壶峰林翁墓志铭》中写道“章山、罗山为里居捍门,而用堪舆家言,捐金率群从并树文笔,望之增胜”,其中的章山和罗山分别指现在的蛇山和龟山,而“树文笔”就是建塔的意思,也点明了林壶峰出资修塔的目的,这是古代风水学里的说法。

罗浮双塔:永嘉罗浮林氏与龙湾英桥王氏的不舍情缘

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永嘉县

古塔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佛塔”,专门用于埋藏、保存、供奉舍利,这是古塔最原始、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建塔的目的就是为了敬佛、奉佛、供佛和礼佛,也正因为如此,佛塔一般为寺庙建筑的一部分,宁波的阿育王寺的舍利塔就是其中之一;另一种是“风水塔”,又称为“文峰塔”或“文笔塔”,是为了改善本地风水在特定位置修建的塔,罗浮双塔以及岩头丽水街旁的文峰塔就是典型的风水塔。

清代高见南的《相宅经纂》文中载:“凡都、省、州、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宜于甲、巽、丙、丁四字方位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笔,或平地建高塔,皆为文笔峰”。中国古代科举文化根深蒂固,一个地方长期不出人才,中进士的人少,古人常常归咎于风水不好,而塔的顶部尖锐,犹如文笔,在山上建塔便能改善风水,改变不出人才的局面。

古代风水里,“捍门”是指指水口间两山对峙,而龟山、蛇山地理位置紧要,位于楠溪江和瓯江交汇处,相互对峙,在上建塔必能聚集才气,人才辈出。仔细观察罗浮双塔,会发现两座古塔的第一层都有一正门可供出入,蛇山塔的门朝楠溪江上游,以聚楠溪之水,龟山塔的门朝瓯江上游,以聚瓯江之水。

当然现在龟山塔和蛇山塔之间是一片田地,在古代这里还是一片水域,后来才淤积成陆。在宋代的文献记载中有龟山“秦时从海中浮来”的说法,竟然是从海上浮过来的,想必该山在宋代时是位于江中或紧邻江岸的,否则又怎能浮过来。元代画家王振鹏的《江山胜览图卷》是温州版的《清明上河图》,一路描绘了从天台山到温州瑞安的景色,在瓯江部分,除了南面的江心屿外,其北侧还有一孤屿,应为龟山。在光绪《永嘉县志》还有一幅前代的地图,显示龟山塔和蛇山塔仍然是江中孤屿。

到清代光绪年间龟山仍然“半浸江中”,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当时龟山相当部分直临江岸的,因此“半浸江中”。另一种可能是,由于瓯江和楠溪江属于感潮河流,涨潮时岛,落潮时是山,所以“半浸江中”。其实瓯江的岸线一直到1970年代,仍然维持在现在的永宁路一带,后来随着瓯江治理工程的实施,迅速淤涨。因此,龟山和蛇山在古代还是江中孤岛,后来随着泥沙的淤积逐渐并岸。沧海桑田,如今的龟山和蛇山已完全成为陆地完整的一部分。

罗浮双塔历史悠久,屡次重修,明代林壶峰出资重修古塔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改造风水,让本地人才辈出。楠溪江耕读文化发达,罗浮双塔也是楠溪江深厚耕读文化在精神层面的反映。

2.江海之恋,延续世代的姻缘

罗浮双塔与江心双塔隔江相望,遥相呼应,他们共同见证了罗浮林氏和英桥王氏连结世代的姻缘。明嘉靖年间林壶峰出资重修了罗浮双塔,他家境殷富,一生热衷于地方公益,设义渡、减租税、建桥路等等,为地方贡献颇多。嘉靖戊午年(1558)前后,倭寇直逼温州城,林壶峰率领罗浮乡民共同守城,并到福建、台州等地征募兵员,受到了当时温州地方官员的嘉许。最初林壶峰被授予太医院医官,后来应恩诏为寿官。寿官是明代出现的一种官名,是一种荣誉性的虚职,主要用来奖励“德行着闻,为乡里所敬服者”,受赐年龄最初为百岁,到万历以后降为七十岁。

罗浮双塔:永嘉罗浮林氏与龙湾英桥王氏的不舍情缘

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永嘉县

纵观林壶峰的一生,他本人没有中过科举,其所受官职也是一些荣誉性、恩赐性的官职,因此他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够科举中第,光耀门楣。除了建罗浮双塔之外,林壶峰“筑室华严山麓,群子弟诵习”,在华严山麓设置义学,专门培养本族人才。

英桥王氏即是现在“永嘉场”王氏,“永嘉场”是“永嘉盐场”的简称,亦称为“永场”,后来因为温州方言的关系,演变成地名“永强”。英桥王氏肇始于琅琊,宋迁永嘉,是永嘉场的著名士族,到明代中期,文风鼎盛,人物颇多,比如:

王澈(1473-1551),明正德8年中举人,官至福建布政司左参议,从四品;王激(1476-1537),王澈之弟,明嘉靖2年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兼经筵讲官,从四品;

王叔果(1516-1588),王澈之子,明嘉靖29年进士,官至湖广布政使司右参议,从四品;王叔杲(1517-1600),书果之弟,明嘉靖41年进士,官至福建布政使司右参议,从四品,曾筑永昌堡以抗倭;

王光蕴(1540-1606),叔果长子,嘉靖41年进士,曾任宁国县丞及衡府长史,编纂万历《温州府志》。

王澈的舅舅,王叔果和王叔杲的舅祖便是明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大臣张璁。自朱元璋废丞相后,便形成内阁协助皇帝一起处理政事,内阁首辅即内阁中位列第一的辅臣。在明代,“首辅”是对内阁大学士尊称,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张璁是明代大礼仪事件中的核心人物。

而林壶峰有位堂妹,嫁给了王叔果,他的长子王光蕴又娶了林壶峰的女儿。王叔果在《林氏祠堂记》中写道“予室人为公从女弟,子蕴婚公女,世忝姻娅”,王光蕴在《明寿官壶峰林翁墓志铭》中提到,林壶峰的孙子中,一位娶了王叔果兄长的女儿,一位娶了王叔果弟弟的女儿,罗浮林氏与英桥王氏的联姻延续了三代。

江心屿上的寺庙和双塔到明代时也已毁圮严重,后来王叔杲出资重修了江心屿的东塔,而王叔果的妻子林恭人出资重修了江心屿的西塔。王典《重修江心孤屿东塔记》和卢逵《重建江心孤屿西塔记》详细记载了当时修塔的经过。其实林恭人出资修西塔也颇为巧合,当时王叔杲出资重修了江心屿的普寂禅院和边上的东塔,而西塔的毁圮状况较东塔更为厉害,于是有人找到了王叔果的儿子王光蕴,王光蕴向母亲说了情况后,林恭人当即同意出资修塔。

这样便成就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林壶峰出资重修了罗浮双塔,他的堂妹同时是亲家母出资重修了江心西塔,而她的小叔子出资重修了江心东塔,一家子“承包了”瓯江上的四座古塔。

罗浮林氏位于楠溪之畔,英桥王氏位于东海之滨,两家族的联姻续写了一曲江与海的恋歌,而罗浮双塔和江心双塔共同见证了两个家族三代人的联姻。罗浮双塔与江心双塔隔江相望,遥相呼应,既是景的呼应,也是情的连结。

3.蓑翁说

从西晋的塔,到宋代的四圣塔,再到明代重修的罗浮双塔,矗立了1700年之久,遥望着一位又一位匆匆过往的旅人,宋代文天祥在《至温州》一诗写道“罗浮山下雪来未,扬子江心月照谁”,不知他是否看到了罗浮山上的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