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孔氏,不是一家,各有来源

 泰阳汉子 2020-10-05

孔氏,与其它不少姓氏一样,有不同的来源,共有七大来源。

一、商王国子姓,商汤的子孙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与商汤名字中的“乙”组合起来,形成子姓孔氏。

二、宋国子姓,西周初期,帝辛的长兄微子启,封于宋国,微子启去世后,其弟宋微仲继位。微仲九世孙孔父嘉,子姓,名嘉,字孔父,担任宋国上卿,遭受迫害,被杀,其后代逃到鲁国,以“孔”为氏,孔子即孔父嘉七世孙。

天下孔氏,不是一家,各有来源

孔子

孔子的后代:

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明崇祯元年(1628年)定: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清同治二年(1863年)定: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民国时期定: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元嘉十九年,即442年,朝廷下令拨鲁郡民户给曲阜孔子后裔为仆,这些人因而改随主姓,其中一人名为孔景。五代十国时期,后梁乾化三年,913年,天下大乱,孔景的后裔孔末,杀害了孔子第四十二代嫡长孙孔光嗣,以假乱真,以孔子后裔自居。

孔光嗣的独子孔仁玉,还是个婴儿,幸免于难。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孔仁玉长大,禀明朝廷,唐明宗下令诛杀孔末,由孔仁玉主孔子祀,任曲阜县主簿。两年后又加封孔仁玉为“文宣公”。险些断宗的孔子世家得以中兴,孔氏后世尊称孔仁玉为“中兴祖”。此事称为“孔末乱孔”,此说最早出自元时期衍圣公孔思晦。

宋帝国建立后,孔仁玉后裔,称为“内院”,世称“真孔”或“内院孔”;孔景后裔,则称为“外院”,世称“伪孔”或“外院孔”。之后,仍有大量外孔试图造假,混入真孔,以图享受朝廷对真孔的免徭役待遇,所以历代衍圣公,对孔子家谱的修订都是极为审慎。

三、齐国姜姓,春秋时,齐国公族孔虺(HUI,一声),其后裔为姜姓孔氏。

前542年,齐国公族子尾、子雅,惧怕同为公族的闾丘婴,想要杀害他。子尾,姜姓高氏,名虿(CHAI,四声),字子尾,又称公孙虿,齐惠公之孙、公子祁(字子高)之子,以高为氏;子雅,姜姓栾氏,名灶,字子雅,又称公孙灶,齐惠公之孙,公子坚(字子栾)之子,以栾为氏。

前545年,齐国内乱,高氏、栾氏驱逐另一家公族庆氏,庆封出奔鲁国,由此,高、栾二氏兴起,得到齐景公宠信。

前544年,高氏、栾氏想要除掉庆封的余党、另一公族、大夫闾丘婴,于是就故意派他带兵进攻鲁国的阳州,鲁国询问他们为什么要出兵,高、栾趁机杀闾丘婴,向鲁国解释,说是闾丘婴所为。闾丘婴被杀,其党徒孔虺、偻洒、渻灶、贾寅,出奔到莒国。

孔虺的后代,形成姜姓孔氏。

四、陈国妫姓,与陈灵公一起找夏姬寻欢作乐的大夫孔宁、陈仪,皆为陈国公族,妫姓,其中的孔宁,即为妫姓孔氏。

天下孔氏,不是一家,各有来源

夏姬

五、姞姓,黄帝裔孙伯鯈(TIAO,二声),姞姓,封于南燕国。南燕国位于黄河以北,与卫国是盟友,与郑国为敌,经常出兵进攻郑国,后被郑国攻灭。南燕公族奔卫,世为卫卿,形成姞姓孔氏。

卫卿孔圉,去世于前480年,封为子爵,称为孔文子。

当时前后的卫国各代君主及相关人士——

第一代:卫献公。

第二代:卫襄公,夫人襄姜。

第三代:卫灵公,卫灵公夫人南子。

第四代,卫灵公的女儿伯姬,卫灵公的四个儿子:太子蒯聩,公子郢,卫君起,卫悼公;宋国公子朝;孔文子。

第五代,太子蒯聩的三个儿子:卫出公,太子疾,公子青;卫悼公的儿子卫敬公;孔姞,孔悝;宋国公子朝的两个女儿。

第六代,卫敬公的儿子卫昭公。

且说,孔文子辅佐卫灵公,掌外交,善于应对,执国政,有贤名。前484年,卫国公族太叔疾娶宋国公子朝的两个女儿,孔文子想让太叔疾休妻,娶自己的女儿孔姞。结果太叔疾娶了孔姞,却仍然留着宋女,孔文子大怒,收回孔姞,要起兵讨伐太叔疾,问于在卫国的孔子。孔子很不以为然,对弟子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孔文子道歉说:“我不敢为自己打算,只是为了防止卫国的祸患。”

太叔疾在外州与其他女子通,外州人夺其车,太叔疾逃亡宋国。

孔文子于是将女儿孔姞改嫁给太叔疾的兄弟太叔遗。

孔文子娶太子蒯聩的姐姐伯姬为妻,生女儿孔姞、儿子孔悝(KUI,一声)。前480年,孔文子去世,谥号文。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何以谓号为文?”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的仆人浑良夫英武,孔文子去世后,浑良夫与孔悝的母亲伯姬私通。

卫灵公夫人南子,来自宋国,她与身为卫国大夫的宋国公子朝私通,太子蒯聩愤怒,欲杀南子,事败而逃亡到晋国。卫灵公去世后,南子立蒯聩之子、公孙辄即位,是为卫出公。蒯聩回国后,希望夺回君主之位,于是便通过浑良夫,挟持孔悝,发动了政变,

孔子弟子仲由,字子路,当时是孔悝的家臣,政变发生时,他正在城外,闻讯后,为了营救孔悝,也为了保住卫出公的君位,而回城搏杀。子路是一员勇将,蒯聩于是派了两员勇将迎战子路,子路以一敌二,敌将用长戈砍落他的帽缨,子路说:“君子就是命不要,冠也要戴正。”于是他停下手,把帽缨结好,对方趁机杀之。

孔子另一弟子高柴,字子羔,也在卫国,他倒是逃了出去。

孔子一听说卫国发生政变,就感到不安,说:“高柴还可以安全回来,仲由一定牺牲了。”不久果然凶信到了,孔子哭了起来,从此一病不起。

卫出公出逃,蒯聩继位,是为卫庄公二世,他为了表扬孔悝的合作,铭鼎以志。

孔悝的封地为卫国重要城邑戚邑,又称孔悝城。当初卫献公时期,卫国公族宁氏、孙氏,不服卫献公,驱逐之,孙林父的封地,即为戚邑,卫献公复辟后,孙林父逃往晋国,戚邑被卫国收回,后来改封给孔悝。不过,最终,复辟后的卫庄公二世,还是看孔悝不顺眼,要收拾他,孔悝只得逃往宋国。

戚邑遗址位于黄河以北今濮阳一带,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下孔氏,不是一家,各有来源

戚城遗址

六、郑国姬姓,郑穆公之子公子嘉,字“子孔”,后代为姬姓孔氏。有意思的是,公子嘉是夏姬的兄弟。

七、郑国姬姓,郑穆公另有一子公子志,字“士孔”,后代为另一支姬姓孔氏。公子志也是夏姬的兄弟。

以上,即为孔氏七大来源,其中,只有宋国子姓孔氏,其中的真孔/内孔/内院孔,是孔子子孙。孔子的后代,至今已经发展到人口众多,数量很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