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古琴特展,尽知刺桐琴事

 风蚀残年72 2020-10-06


西街古巷,三个女生沿着高高的燕尾脊踪迹,往深处走。应该是从远方来,她们念叨:“闽南就是这样的红砖,古厝,燕尾脊”,走到了旧馆驿巷的董杨大宗祠前。


阵阵琴声从宗祠对面的25号空间“清源驿”传出来。10月4日上午,同这几名游客一样,有许多远道而来的嘉宾到达这里,大家共赴一个名为“刺桐遗韵·古琴展”的约。

活动开始前夕,众人围着数张珍贵的古琴细细琢磨:

来自明代的太和元音琴,入编《中国古琴民间典藏》

由黄德源老师收藏

一张“洛象”铭灵机式琴,为泉州清末状元吴鲁旧藏

曾转让至上海,后经泉州籍琴家黄渔仙寻访回泉

这是历代古琴特展,共展出了宋、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的古琴数张,由驻点古琴老师黄宝辉在民间征集而成。他还整理出历史上的泉州古琴资料,包括弘一法师用过的“松石间趣琴”(现藏于泉州开元寺内的弘一法师纪念馆)、府文庙举行祭祀大典时所用的“泉州府学古琴”、明代洪承畴珍藏的“籁母”古琴……

其实,历代的古琴存世稀少。留存下来的,多数收藏于博物馆中,一般大众鲜少有机会接触。本次“刺桐遗韵·古琴展”将古琴实物与珍贵的历史资料悉数展出,便是为了更好地展现泉州古琴的历史风采,让更多人接触到古琴的文化与魅力。

踏进清源驿你会发现,喜欢古琴的人还真不少。各个展区,大家认真触碰弦的温度。这是经由三千多年发展而来的乐器。这是古代君子四艺之首。他们曾经席地而坐,拨弄琴弦。

唐五代到清末民国,泉州也曾涌现出诸多琴家。唐,欧阳詹的诗句中就有“横琴遮远洞,举手出高峰”;入宋,南外宗正司的皇族带来雅文化,就包括七弦古琴的普及,彼时泉州出现了不少成就卓越的琴艺家和琴学家,以苏绍成和黄址二人为著。

元、明、清泉州古琴仍然兴盛。有山东孔希岛远赴安海拜黄世雄学琴;有琴道大家李光塽、并以其为领军形成八闽第一个古琴流派——安溪琴派,是一直被现代琴界忽视的。

直到民国,泉州琴事才逐渐沉寂。但对外仍有黄渔仙、黄硕星姐弟传承不缀。黄渔仙在江浙声名鹊起,被称为“南派古琴大家”,黄硕星更是远渡南洋传艺。

浩瀚三千年,每个年代,总会出现那么一拨人,希望把古琴玩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泉州就有一拨古琴小高潮,他们在清源山成立一个“弥社”雅集,读诗、弹琴、作画。

10月4日早上,“刺桐遗韵古琴展”开展了一场“刺桐与古琴”沙龙,大家就体会了一把刺桐古城,弦歌起。

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古琴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林边见致辞

“传承古琴文化是很费精力的事,大家一起将它做好。”

泉州古城办主任、泉州市文旅局党组书记李伯群致辞

“古琴既博大、又淳朴、还精深,有利于把大家带到古城来,带动更多的爱好者融入泉州、融入闽南文化里来,给我们添光彩。”


授牌仪式

本次展览由泉州古城保护发展工作协调组办公室、泉州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泉州古城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玄外古琴学堂策展。今天下午,清源驿正式授牌“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古琴艺术专业委员会——泉州市古琴文化传承基地”、“润物无声——古琴人才交流中心”。

从国庆开始,该空间每周定期开展“古琴公益课体验堂”,为泉州未来的古琴文化交流和人才培养传承,打开一个更开放的文化氛围。

授予旧馆驿25号“清源驿”空间

“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古琴艺术专业委员会·泉州市古琴文化传承基地”

授予旧馆驿25号“清源驿”空间

“润物无声·泉州古城古琴人才交流中心”


名家分享

林边见老师分享自己与古琴的渊源

希望越来越多人“玩”古琴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琴会荣誉理事、中国古琴研究会常务理事黄德源老师分享自己与古琴的故事

“从小玩到老”


嘉宾演奏

10月1日~10月8日

泉州古城旧馆驿25号

“刺桐遗韵古琴展”

等你继续来感受古城、古琴的魅力



视频、图片:吕波  陈智富

文字:高兴


台魁巷,有刣狮展。青狮白目眉,挑战你的力MAX!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