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去的100天,我做了件小事

 梦里蓝天_2014 2020-10-06

最近我在培养的微习惯有两个,一是随手记录孩子的成长变化,二是每天起床后运动10分钟,目前第一个微习惯已坚持超过100天,第二个也坚持50多天。

下面回顾这个微小的举动,带给自己的变化和收获:


01
1
主动有意识地去关注,观察孩子。

比如:儿子每次踢球的时候,都是会用左脚。

在坐电梯的时候,妃妃就一定要她来按按钮,其实谁按按钮都能一样顺利乘坐,但是在孩子眼里,这件事的顺序就是这样的,她进电梯,她按按钮 ,然后回家。

如果我按了按钮,她就有点生气,一定要她再按一次,有时觉得,真是不可理喻,这孩子咋这么不听话,老是给我添麻烦,但这就是孩子在这个阶段的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

周末带着娃去甘坑客家小镇,妃妃对陶艺体验馆十分感兴趣,她就能想起《小猪佩奇》中有一集做陶艺的场景,看到这真实的现场她更是印象特别深了。

当你主动的去关注孩子的需求,你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与陪伴,比起物质上的奖励,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更能让孩子感受到爱与温暖。

2
平静接纳现状,理解孩子,再想办法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

曾看到一位二宝妈发的朋友圈:娃哭了不下十次了,自己更想哭。

我完全能理解这种场景,这是想给自己的情绪找一个释放口。有时候,我们关注的只是娃的情绪,让自己陷入急躁焦虑的状态。

莫泊桑曾在《一生》中写到: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

我想说,面对你当前问题,先把心静下来,办法就有了。

有一次我在教妃妃10以内的加减法,一开始是用数手指的办法,但她手总要拿着笔,数手指嫌麻烦,而且我教了很多遍,她还没有掌握。

当时我就告诉自己,千万不要气炸,先管好自己的情绪,这条路才刚刚开始。后面又换一种方式教,拿积木来数数。

孩子的思维是从具体开始的,需要借助实物来帮她理解数字及数量。在数数游戏中,孩子可以看到、触摸、玩耍并与真实事物打交道。

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

之后隔壁哥哥来找妃妃玩,我又让他们玩数字牌的游戏,还给妃妃报了一个数字思维的课程,开始全程在陪着她学,后来她可以自己独立学了。

通过玩数字牌的游戏和思维课程的练习,妃妃能够加深对数的认知和数字的拆分。

有意识地开始觉察,用文字记录下来,有回顾反省,让改进提升有迹可循。每天100多个字的记录,3个多来月也写下了10000+字。经过这个两个微习惯的训练,我来分享一下这段时间里的收获。


02

1

定一两个“微目标”,把它培养成“微习惯”。

我曾经有过这样情况:欣欣喜喜地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却迟迟开始不了,一个任务刚刚坚持几天就放弃了。

后来凯姐跟我联系沟通的时候,让我梳理一下近期想养成的习惯,给自己定一个微目标。

什么是微目标呢?就是一个能轻松无压力就完成的目标。比如,我想每天写文章,我就定一个“每天写作140个字发朋友圈”的小目标。

140字,写几句话就够了,是不是很简单?


这样的微目标,正因为看起来太简单了,能轻易完成,所以,很容易让自己开始去做。

如果我定了“每天写文章”的目标,可能连一周都坚持不住就放弃了;而是“每天写作140个字”,那就轻松多了。

我自己的这个公号平时有空就写一写,最开始时定的目标是一周写1-2篇,总是断断续续的在写。

后来我发现自己每天写140字,整理两三天的朋友圈内容就是一篇公众号文章了,根本不用动用太多的意志力。

正因为能轻易完成,所以才不怕去做。当开始写的时候,你会发现写下的字远不止140个字。

我们任务总是完不成,大多都卡在迈出第一步上。这个微小的目标,能够帮助我轻松的迈出第一步。

这个微目标还有一个非常厉害之处。因为很容易达到目标,并且常常是超额完成目标,这对大脑来说是一种奖赏,心情会变得非常愉悦。

超额完成任务会带给自己成就感,又激励自己不断做下去。这种努力,让我感觉没有那么痛苦。

一件事做的久了,自然就成了习惯。当你的这个微小目标成了习惯,你就很自然的去做这件事了,这时,你就可以培养下一个微目标了。千万不要贪多制定很多小目标,一两个足以。

当你去做时,不仅完成了任务,而且还超额完成了任务,对你的大脑来说是个奖励机制,就会更卖力的、更愉快的去完成接下来的任务。

3
奖励机制愉悦自己

第二个微习惯时,我是以每7天为一个周期,设置为每完成5天,7天分别会给自己的奖励。


我发现自己通过这样的设置,对这个奖励机制就特别的期待。

比如说,完成第一个7天的时候,我自己看了一部电影,第二个7天的时候,我就约闺蜜去做了一场SPA,接着第三个7天的时候,第四个......,这样我就不断的去愉悦了自己。

发现这种愉悦带给自己的是一种正向的反馈,更加的悦纳自己,悦纳孩子,悦纳家人,看待事物的视角,都有一种新的发现。

“关注浮躁的信息不能让一个人有什么成长,而持续觉察、反思,思考却是每一个成长者、学习者要做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