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才都是熬出来的,本事都是逼出来的”,值得一读

 我是皓春夏秋冬 2020-10-06

小时候听评书,听故事,会有很多错觉,认为很多人的本事就是天生的,比如李元霸,天生力大绝伦,看着傻,但是悟性极好,这是普通人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的

慢慢的感悟增多,那些评书都是演义,引起人们的眼球,真实的情况并不是如此,很多的人,甚至出类拔萃的人,基本都是后天磨练,忍受各种压力和屈辱,一点点成长,最后爆发的

曾国藩被称为大清国四大重臣之首,在我国的历史上,把孔子,王阳明,曾国藩成为完人,而曾国藩只能算半个,但也同样说明曾国藩的伟大

相传曾国藩从小就笨,晚上在书房背书,进来一个小偷,小偷见他不睡觉,只能等着,不敢动,但曾国藩就是不睡,始终没背下来,最后小偷都笑了,你个笨书生,我都会了,你还不会,这可能是假的,在先天天资不好,后天很努力是真的,就这么一个笨人,经过自己多年的努力,成了一个大国的顶梁柱

如果在看司马懿,徐阶,张居正等人的成功,都是在不利的时候,不动声色的熬着,积蓄力量,一熬就是几十年,坚忍程度难以想象,由于学识渊博,关键时刻能抓住机会,成就大事

从古至今,很多名人志士就是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让自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爱迪生做实验失败了1000多次才发现了钨丝,他的成功是“熬”出来的,只是这种熬的本质,其实就是我们最常说有毅力,不服输的精神

“人才都是熬出来的,本事都是逼出来的”这句话在职场上有广泛的实践性,无论是谁,要想成为真正的实干的人才都必须走这条艰辛之路,从来没有谁可以轻轻松松地成为万能的职场高手

我们先来看下人才的概念: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从宏观的角度上讲,所有普通的劳动者,都有成为人才的可能性,专业知识和专门的技能,都可以通过系统的培训、重复的训练来获得,创造性劳动本身并不十分高深,所谓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在普通的岗位上,即便再普通的技能,也能从熟练好巧妙,从巧妙到精通到出神入化

从微观的角度上讲,所有普通的劳动者,都有各自的性格、能力特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识习惯、性格特征、能力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得心应手事半功倍的事情,也都有自己不顺手事倍功半的事情,所以,从微观上,善于激活和开发个人的潜力,才能让普通劳动者变身成人才

人才之所以是人才,天赋重要,背后的努力付出更加重要,古往今来的人才精英大都在背后有过常人难以想象地付出

曾国藩在给儿子的一封家书中写道:“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为什么说人才都是熬出来的

我们经常提到一个词,叫延迟满足,其实熬,就是延迟满足,我们经常会发现,一开始我们不能理解的一些付出,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予回报,很多时候,你的努力并不是立竿见影,马上有成效的,而是需要时间去验证,就像我们在工作中,不愿意多干一点活,在将来就会少很多机会,那些愿意多干,熬得住延迟回报的人,最终,都能有所得

所以,人才,他懂得不急躁,懂得用耐心去熬,不急于求成,很多人,做一件事情,要马上能够获得财富,获得认可,一旦失望,就开始自暴自弃,甚至放弃努力,觉得社会不公,熬,是一个人才的必经阶段

拿现在来说,我们平时总是说,没有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当有大把的时间在家里的时候,依然不看书,不学习等,反而是在忙碌的间隙,总能见缝插针地去提高自己。自律也是有监督的,就是自己的企图心,所以,任何本事,都是要靠逼的

人才都是天生的,本事都是自带的,而这,只是那些能力者呈现给别人看到的,前段时间《令人心动的offer》风靡我国,里边数位来自不同高校的大学生让人看到了新青年精英的样子,就像是在法律界的“华彩少年”,其中温文尔雅、有内涵且平易近人不露锋芒的何运晨圈粉无数,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他,在职场观察真人秀中展现了自身沉稳、熟练的律师业务能力,毫不费力、手到擒来只是表象,熟记法律条文、洞悉案件本质、实操实练才是他背后付出的汗水,也正如曾国藩曾说:“人才都是熬出来的,本事都是逼出来的”

“被熬”、“被逼”都不是这句话的本质,自己毫无上进努力的想法,而是非常被动的、无奈的往前走,走马观花式的完成任务,一生仅仅止步于此,没有前进,更不会获得蜕变,但是当自己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或者缺陷时,自己或者外人推你一把,面对困难时逼你一把,在前进道路上做你后退时的荆棘,一直激励着你前进,总有一天,涅槃重生的必然是你,因此要明白,没人能使你前进,只有你自己

热爱,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每个人生阶段都有自己的烦恼与困难,但是要始终保持热爱,去感受打败困难的愉悦感和自豪感、成就感,例如,在人生的25到30岁的阶段,基本上大部分人都在为工作而拼搏,这段时间也是个人能力和事业的关键上升期,越是不断前进,越是感受到更大的阻力,这时必须要坚持的就是对工作的高度热爱

当对工作充满热情的时候,会收获一种前所未有、并且可以促使自己超越自身的激情与能量,反而言之,倘若对这份工作并没有热爱,而是无时无刻的厌烦、疲倦,对公司与自己的发展都以呈现负向的发展,这时候不管别人怎么逼你,怎么熬着,都不会成为人才,更不会发展本事

“笨鸟”必定要“先飞”,勤劳、努力、坚持即可,为什么要说用“逼”以及“熬”呢?人类作为一种高级生物,在骨子里还带有动物的天性,遇到困难保护自己,去躲避,是自身的一种保护机制,但是,倘若想突破自己的舒适圈,提高自己,弥补自己的缺点,就要承受普通人承受不了的委屈,普通人坚持不下来的压力你要顶住,在旁人遇到困难想找个肩膀靠一靠,而你只能做别人的肩膀

明确自己的定位,放低自己的姿态,就认为自己是一只“笨鸟”,如果想追赶上队伍,甚至想做队伍中的领头鸟,就必须先飞,正如勤能补拙的曾国藩,虽然在智力上不如十七岁中秀才的李鸿章、十一岁中秀才的梁启超,但是通过他不断的坚持与努力,让他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介君子

曾经有个小毛竹,每天只能长高三厘米,生长在他旁边的,却是一棵参天高的竹子,他很羡慕,也想像身旁的长辈一样,“高高瘦瘦”的,于是他每天鼓足了劲往上长,拼命的努力,可是世事不如人意,每天还是长高三厘米。身边的“高竹子”安慰他:“小毛竹,不要气垒,你还小,只要你一直努力,总有一天,你会长得非常快,也会成为和我一样高的竹子的”,于是小毛竹坚持每天努力,随着时间一点点流逝,小毛竹已经可以一天长五厘米了

和小毛竹一样,在人生道路上,没有什么是一蹴而就的,只要低下头,不停的努力,终有一天,量变足够可以引起质变,平凡的你,终会成为“人才”,也终会拥有过硬的“本事”,所以,现在坚持到疲惫的你,要记住,慢慢来,这样走的更快些

这不仅仅是一场修才的旅途,同样是一条修心的旅途,或是披荆斩棘的大起大落,亦或是无人问津、毫无波澜的空洞寂寞,就像是一场黑屋子里洗衣服的战斗,看不见,摸不到,在没有到达最后的胜利彼岸时,不可自我式感动,自信不自负,总有一个方向需要努力,需要前进,固步自封,原地不动,永远是那只停在枝头的“笨鸟”

任何职场上做事的能力,都是通过我们后天的训练养成的,而不是天生所具备的素质,初入职场时,我们都是职场小白,大家的工作能力都差别不大,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大家的工作能力就逐渐拉开了差距,工作时间越长这种差距越大

人才都是熬出来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小白到精英逐步成长起来的,人是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的,同样的道理,工作能力也是不可能一步登天的,职场中,熬过来的不一定都能成为人才,但是人才肯定都经历了一个熬的过程,这种熬就是积淀的过程,当一个人有了相当的积淀以后才有可能成为人才

本事都是逼出来的,无论是谁,我们都是对未知充满了恐惧,当我们碰到没有遇到过的困难时,总是本能的去躲避,但是当我们被放到那么一个没有退路的境地时,只能面对困难硬着头皮上,这个过程肯定是比较坎坷和让我们感到困苦的,但当我们闯过来之后就有了新的收获,当这些收获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因量变引起质变,让我们的能力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经历一些磨难才能让我们更快的成长

能不能成长为有本事的人才,是由知识积淀和锻炼机会共同决定的。也许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锻炼的机会多少会有所差别,但是知识积累完全可以靠我们自己主动去完成,在有了一定积淀以后,再去争取机会也会容易一些,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假如没有热爱,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但真正的热爱又有几个?还不是都是逼出来?熬出来的?

我国的那些老一辈的科学家们,难道是为了自己的热爱才投身国家建设的吗?

不是,爱,有的时候,爱的多了,慢慢就爱上了,人才也一样,熬的多了,熬的久了,熬的住了,你也就熬成了人才,有本事的能人更是,学习本来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没有一个人是因为爱学习,才让自己才华横溢的,十个里面,有十个都是在外界的逼迫下,让自己变得才华横溢的

有那么一句话:“若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把自己弄得一身才华”

人才都是熬出来的,无论是你自己主动的熬,还是外界让你被动的熬,本事更是被逼出来,无论是自己逼自己,还是外界在逼你,无论哪一种,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

无论你是人才,如何有本事,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经过一番熬,不经过逼一把,很难有所建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