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三百首译注评之198--书边事

 虹72 2020-10-06

转:毕宝魁的博客

张乔

张乔,生卒年不详。字伯达,池州(今安徽贵池)人,僖宗成通末年进士。黄巢兵起,退隐九华山。诗作多为五律,境界开朗壮阔。《全唐诗》存其诗二卷。

198--书边事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兵无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译文】

秋高气爽,广阔的边塞非常清静,也没有号角之声。戍边士卒正倚在城楼上观赏这清秋的边地之景。昭君墓上的青草四季常青,如同始终面对着春风。一轮白日向梁州的方向落下,天边留下一抹夕阳红。寥廓的大漠安谧宁静,可以自由来去而没有阻拦的军兵。在这荒凉僻远的边地,竟有客人来此游览观风,足以显示出这里的安定和平。但愿塞外军民之心像河中的流水一样,天长地久,永远向着南方的朝廷。

【注释】

[戍楼]边塞上防御敌人的城楼。    [调角]即号角.古军中乐器,犹后世之军号。    [春风]非实指,意谓青冢草青.像在春风吹拂中一样。由青色联想春风.属通感。    [青冢]即昭君墓.在呼和浩特市南约二十里,边塞草皆白,冢上草独青,故称青冢。    [梁州]当指凉州。凉州与青冢东西相对。曲名《凉州》也有写作《梁州》的。唐时梁州在今陕西南郑一带,与诗意不合。

【评析】

安史乱后,唐朝国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宣宗大中五年(851),沙州民众起义领袖张议潮出兵攻取瓜、伊等十州后,派其兄张议潭奉十一州地图入朝,归向朝廷。大中十一年,吐蕃将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此后一段时间里,唐西部边地区出现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便是本诗写作的大背景,了解这些情况对我们理解诗意有重要的作用。

首联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安宁平静的图景。上句写号角不鸣,意谓没有军事行动,故士兵才安闲无事,得以“倚戍楼”。“倚”字下得很妙,写出了征人倚楼而望的安闲神态,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无战事的神旨。颔联写入“青冢”,大有深意。“春风”非实指,而是虚拟。因青冢上的草色常青,诗人便联想到春天,是谓通感。王昭君是汉族对少数民族和亲政策成功的典范人物,故作者希望王昭君的精神像墓上的青草一样永远在春风中摇曳,体现了希望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美好愿望。丽日西下的景色又增添了祥和的气氛。颈联实写自己的感受。本为边地,却无盘查的军兵,任客人自由游览,正是边地安定的具体体现。尾联用比兴手法抒写诗人的心愿,使主题深化,表现出向往和平渴望民族团结的殷切心情。

全诗写诗人在边地的所见所闻所感,意境高远,情致婉曲丰富。诚如俞陛云所评:“此诗高视阔步而出,一气直书,而仍顿挫,亦高格之一也。”(《诗境浅说》)

'此商6 �J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