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毕宝魁的博客 152--别房太尉墓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译文】 我又因行役而到他乡,特意停住马匹来告别太尉的孤坟。近坟的地方因被泪水浸湿而没有干土,天地悲凄,低空中徘徊着愁惨的阴云。当初我曾陪着您这位功侔谢安的太尉对弈,如今来到您的坟前,却像季札把剑寻找已故的知己徐君。但见林花纷纷坠落,却不见太尉的身影,只有那黄莺的啼声送别这远来之人。 【注释】 [房太尉]即房琯,字次律。玄宗奔蜀,拜为相。后因陈涛斜之败,贬为邠州刺史。宝应二年四月,特拜进刑部尚书,路遇疾,卒于阆州僧舍,葬阆中县城外。时年六十七岁.赠太尉。 [对棋]《晋书·谢安传》:“谢安字安石,……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竞,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谢安死后,赠太傅,此处喻指房琯。 [把剑]《史记·吴季札传》:“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此以季札自比。 【评析】 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时拜相,为人忠正,至德二载(757)因故被贬。杜甫上疏营救房瑁,触怒肃宗险遭刑戮。后房琯卒于阆州,追赠太尉。杜甫在蜀时,镇蜀能臣严武曾奉诏入朝,徐知道在成都作乱,杜甫曾逃亡滞留在梓州、阆州一段时间,广德二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也离阆州归成都,行前特来房琯墓前告别,表现杜甫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首联叙事点题。“别”字表明以前曾来过,此次是告别。“孤坟”既哀叹老友身后的荒凉萧索,也含有淡淡的自伤情味。颔联兼用夸张与烘托手法写哀情。“无干土”显然是夸张,却生动地表现出悲哀程度之探,低空断云,凝滞愁惨,有烘托作用。颈联转写自己与房琯的友谊。上句以房琯拟谢安,虽有颂美之心,却无溢美之嫌,因二人生前都是朝廷重臣,位至宰辅,确有相似之处。下句以季札自比,表示友人虽亡,己情不变。用典贴切,内容含量很大。尾联以景收,林花飘落,莺啼送客,渲染出一种幽静肃穆的氛围,衬托出坟之孤零与凭吊者之孤单,增加了抒情效果。清人李因笃曰:“言下有‘叹息斯人去,萧条天地空’之感。结语更拈景设色,而弥形其悲。”(《杜诗集评》卷九) 生前的相知是死后以真情相思怀悼的基础。杜甫曾受知于房琯,二人相知。房琯被贬时,杜甫奋不顾身上疏营救.险遭不测。房琯死后,杜甫一如既往,不忘旧情,只身到孤坟告祭,并写下如此深情的诗篇。如此高义,本身就很感人。诗语言朴实,情真意切,概括力极强,更增加了艺术感染力。“他人千言不能尽,而公四十字括之,是称巨笔”(赵星海《杜解传薪》卷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