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的不想再见它

 zjshzq 2020-10-07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生活物资严重短缺,城镇居民以户籍家庭人口为单位,凭票证或购货证配额供给。

首先是粮食,必须凭粮票购买,而且粮票还分地方、全国、军用,没有粮票寸步难行。其次是其他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吃、穿、用”几乎样样都需票证。吃:油、肉、禽、蛋、鱼、糖、饲料、豆制品等。穿:布、棉花、汗衫、背心、布鞋、棉絮、的确凉、的(涤)卡等。用:肥皂、火柴、香烟、手帕、木器、手表、煤油、煤饼、化肥、缝纫机、电视机、自行车等,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有些还颇为奇葩,如灯泡、脚盆、清尿票、坑边纸票(手纸、卫生纸)、月经带票。那时,一包香烟是以角计价的,是可以论支卖的,“大前门”最高档,“上游”“五一”“牡丹”“新安江”则最多见。

诸多品种的票证要在指定地方使用的。如猪肉到食品公司,水产品(带鱼、黄鱼、墨鱼)到水产公司,橘子、饼干到副食品公司,豆制品、包括豆芽(绿、黄)、豆瓣到“水作社”买。在“水作社”还能看到怎么做豆腐、豆腐干、油泡。

有些票证是临时性的,逢年过节时才有。如鸡蛋、白酒、香烟。有些票证特殊时期才有,如橘子、尿素。特殊群体或特殊物资有另外特别的票、证、券:如侨汇券、外汇券、儿童糖票、农民自留肉票、军用粮油豆供应证、知识青年春节慰问券、少数民族银饰品供应证、外地单身职工卷烟票;凭出生证买红糖、炼乳;凭结婚证供应“双喜”面盆1只、毛巾1条、热水瓶2个、“三五牌”台钟1个。很难想象到的是购买木棺材、或水泥棺材(木屑与水泥混合成型,价格比木头便宜些)要凭死亡证才可以。特别让人记忆犹新的是除了票证还需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才能获得的“四大件”。当然,这些“四大件”在各个年代、各个地方也有所不同:就我所知,60年代的1张床、1个暖水壶、1个痰盂、1个脸盆;70年代的 “上海牌”或“钻石牌”或“宝石花牌”或“钟山牌”全钢机械手表、“蝴蝶牌”或“西湖牌”缝纫机、“永久牌”或“凤凰牌”自行车、“红灯牌”或“熊猫牌”收音机,即俗称的“三转一响”;80年代的上海“金星牌”黑白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电冰箱;90年代的空调、电脑、大哥大(手机)、小汽车。

每逢大的节假日(春节含元宵、端午、中秋、国庆、元旦),另有拿户口簿去排队购买政府平价供应的黄鱼、带鱼、蛋肉、橘子(早、槾、朱红)。汽煤油、雷管、木材更是严格控制的物资,因此,就有了“锯木粉票”,那是用于制造行业清洗油污的,即用锯木粉和肥皂粉(洗衣粉)混合,擦去手上的油污。当时,我国的石油炼化企业还刚刚起步,购买挺刮、易干、轻便、时尚的“的确良”衬衫也要票,于是,聪明的人们发明了“假衬衫领头”。

当然,这些票证满足不了市民的需求。而且,有票证有时也难买到东西,尤其是节假日。于是,我们起早摸黑去排长队,用小凳子、石头或者托别人用菜篮子去占位置。特别是除夕,风俗习惯是做“麦油脂”,还有正月十四的搞糟羹,家家户户都要提前好几天,开始准备食材,集中“抢”购。

印象中不需要票证的好东西有两种,一是,进口食品 “伊拉克蜜枣”,这个奢侈品现在已经销声匿迹了。二是,我最想吃、最难搞到、却又是最不好吃的部队专供的压缩饼干。真是所谓贫穷限制了想象。

正因为是配给制,票证为王,票证大于钞票,且掌握分配权力的单位和个人又有一些微小机动数,所以,凡是用票证的地方,往往都有权有势有利益、吃香喝辣。如食品公司、糖烟酒公司、副食品公司、百货公司、生产资料公司、燃料公司(买煤饼)、五金交电化工公司(自行车、电视机等家电)、水产公司、供销社、粮站、水作社都是热门单位,很红、很吃得开,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在那里工作的身份相当于现在的机关公务员。这个时候,往往熟人好办事,面子也值钱。我有时在不需排队的地方,利用个子小,拼命挤到熟人的摊前,手挥、嘴叫,有熟人在,就有好脸色,就好办事。那时的街坊邻居,凡是能够沾上点熟面孔的,一般也能大开方便之门。例如,“水作社”的物资我有几次都是通过里面的职工,我的一位潘姓好朋友开的后门。

1975年下半年,我在上海某工厂学习修理技术,送给师傅的见面礼是家乡的土特产橘子,师傅回赠礼是我们当地紧缺的物资:肥皂和白糖。

那时的票证全域覆盖,范围广、品种全(除了买“毛选”“红宝书”不用票)、时间长(约40年),堪称中国特色。这些票证对中国老百姓来说可是货真价实的时代“宝贝”。

有人说,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我觉得是有道理的。时至今日,我还常常会涌上一种感激之情,念想起当初给我帮助的那些街坊邻居、叔叔阿姨、大哥哥、小姐姐,尤其是街区拆迁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面的好人们,你们现在还好吗。

正因为物资紧缺,我们什么都节约着“省省用”。在我们的观念里,剩饭剩菜不能倒掉,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我的同窗好友大河君回忆他在1973年读高中时的情景:“虽然我每月有二十几斤的定额粮票,但也不敢放开肚子吃饭,于是便用热水瓶的盖子作量具,在内壁划上记号,每次蒸饭的时候视情用粮,劳动的时候蒸得干一些,其余时间就在饭盒里多加一些水。”那时,我们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且,衣服打补丁,衣袖上带“衫袖头套”,减少袖口磨损。上世纪80年代,流行易洗耐晒“的确良”(聚酯纤维),10年后,慢慢消退。那时,热水瓶是竹编保护的,小刀和铅笔盒是铁皮做的。那时,一双套鞋的价格非常昂贵,下雨天,一般情况下,我们戴着笠帽、光着脚板蹚水;短距离时或用两个厚厚竹筒、穿上绳子、套在脚底、用手提着绳子移动脚步;路上积水深的,就踩高跷过去。我家的门后就备着一副自己制作的、拐杖似的木高跷,为了减少磨损,木棒的底部还嵌着一颗手拉车轴承的钢珠,不瞒你说,现在我还能“表演”一下。尽管当时我不知道《朱子家训》中的这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但实际上我们都是这样默默在做的。

参加工作后,我查阅文献档案资料知道,早在1948年4月1日,农民家庭出身的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已指出:“采取办法坚决地反对任何人对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破坏和浪费,反对大吃大喝,注意节约。”1953年10月,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以人定量、凭证售粮办法,“遗失不补,过期无效”的粮票应运而生。1955年,国务院《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时办法》发布,居民口粮依据劳动差别、年龄大小、不同地区的粮食消费习惯,确定了9个等级的供应标准。“全国通用粮票”配合发行,食用油票、布票等相继面世。这些票证属于无价证券,粮站,商店基本定点供应。1956年,毛泽东在一个按语中写道:“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社事业,勤俭办一切其他事业,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这就是节约的原则。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1958年春节开始,对猪肉、牛羊肉、鲜蛋、红白糖、粉丝、糕点等8种副食品实行凭票定量供应。汉民每月每人供应猪肉6两,牛羊肉5两;回民每月每人供应牛羊肉1斤4两;红白糖各4两,鲜蛋2个。另外,节假日特殊供应肉禽蛋鱼,“端午节”供应粽子,一般3天至7天内售完。同年,开始大跃进,放卫星、炼钢铁、打麻雀、办大食堂。翌年至1961年,我国遭受特大自然灾害,人祸迭加天灾,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手中的票证也平息不了身体的抗议。其实,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在《党内通信》中就已预言和指示:“节约粮食问题,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蕃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此事一定要十分抓紧。每年一定要把收割、保管、吃用三件事(收、管、吃)抓得很紧很紧。而且要抓得及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定要有储备粮,年年储一点,逐年增多。经过十年八年奋斗,粮食问题可能解决。在十年内,一切大话、高调,切不可讲,讲就是十分危险的。须知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1960年开始,各省市自治区推出华侨特种物资供应票或侨汇物资(商品)供应证,俗称侨汇券,增加侨眷侨民的物资供应。

那时,非农业户口的含金量明显高于农业户口,物资保障比辛勤种粮的农民不知好多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90年代后,两类户口在县城已没什么大的区别,某种程度上农业户口比非农业户口具有更多的优势。

1995年,我的工作异地调动,还需要去开“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2002年,我从外地返乡、落叶归根,则与这些票证说“拜拜”了。

岁月回望,许多往事不堪回首。但人们的记性总是不那么好,特别是对土地、对大自然、对粮食、对三农。许多类似的错误做法也曾经重演,痛心疾首的教训一犯再犯,不忍目睹的结果似曾相识。扪心自问,许多事情我们真没有资格去对前人评头品足,五十步笑一百步。

现在,我真的不想再见那些上世纪下半叶花花绿绿的“宝贝们”;也真心希望形形色色的票证现象不要卷土重来,人情社会逐渐淡出,依法治国早日实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