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营中小企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

 熟年人生 2020-10-07

在現代全球经济发展中,现代服务业已成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衡量是否現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已把現代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课题。“十五”期间,服务业的首要目标是扩大总量,提高比重,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左右,从业人員年均增长4%以上。上海在《十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增强上海经济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培育会展、旅游等新兴服务业。

上海从工业基地到建设“四个中心”的国际大都市,近十几年,上海的服务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978年,上海服务业的增加值只占GDP的1.6%,2000年上海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了50%,这也标志着上海由产业经济到功能性经济的跨越性转变。

但是,无庸讳言的是,近年来由于受到管理体制、区域的分割体制以及行业的垄断体制的制约,上海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已经处于萎缩状态,束缚了上海城市经济的总体竞争力。从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看:从2000年到2002年,上海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基本维持在全产业的平均水平,尤其是金融业,占GDP的比重已从15%下降到10%。2003年,服务业占全市GDP的比重跌进50%以下,与上年相比,全年实现增加值增幅下降了2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下降了12.7个百分点,金融、物流、贸易、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

上海现代服务业增长之所以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够壮大,发展的环境还不够宽松。

一.困扰民营中小企业规模发展的五个问题

.企业规模偏小

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整体状况反映了行业中的民营中小企业的规模偏小,力量不强。从上海小企业的数量看,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2%,远低于市场化程度高的国家。在上海小企业的从业人员比例上,属于“三产”的仅占37.66%,户均人数只有12.5人。从中介组织来看,1.5万家机构,从业人员40万,平均每户只有近27人。其中,921家七类经济鉴证类机构,户均人数30人不到。按照统计局标准:属于小企业的职工人数至少(零售批发业)要100人以下。显然企业总体和单体的规模都十分偏小,难以做大做强。上海市市长韩正在香港访问时坦承,如何发展好民营企业、带动民营资本是上海未来发展的一大挑战。目前,外资与合资企业所创造的经济份额已占上海经济的2/3,而民营企业只占GDP12%。发展民资与民营企业将是上海工作的一个重点。最新统计显示,上海民营企业已接近30万户,占全市各类企业总数的六成多,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沪上民营企业上缴税收只占全市税收总额的十分之一强,户均注册资本只是国企的15%,是外企的0.4%。

.投资环境欠佳

  由于现代服务业的民营中小企业规模偏小,因此,他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微弱,投资环境还是处于不够理想状态。主要表现在:

一是投资门槛偏高,有些产业还是难以进入。比如金融、保险、信托、旅游、物流等行业领域;二是融资渠道比较单一,担保资源严重不足。据有关部门资料:上海平均每百家小企业每年只能获得约1.4次担保,而在日本每百家企业每年约有25家可获得担保;三是投资创业缺乏一定风险保障。在社会诚信度普遍较低的环境下,民营中小企业一旦遇到投资项目合作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已经投入的资金往往就立刻陷入进退维谷状况,并难以掉转方向;四是创业负担比较沉重,创业成本偏大。目前,不管企业大小,职工的“四金”比例一样。对于小企业又增加“小企业欠薪基金”,每年上缴,企业即使常年没有发生欠薪,也照缴不误,有缴无返。至2002年底,有关部门共收缴欠薪保障金8000多万元,使用了只有167万。虽然对保障小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客观上也增加了小企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中的中小企业的负担。

.创业氛围淡薄

  因现有现代服务业的民营中小企业规模偏小、地位较弱,社会上民间资本对投资现代服务业还心存疑窦,不敢大胆投入。有的已经投入还是低调操作,缺乏长期远大规划。有一民营企业老板说:政府往往只搞五年规划,叫我们小企业如何搞十年规划?有个三年规划已经不错。企业注重短期效应,更不用说培育企业品牌、建设企业文化的长期战略了。

   另一方面,由于受前一阶段民营企业“原罪”情结的影响,宁做高级打工者,而不愿挑头创业的思想,在相当多的大学生以及一批“4050”下岗工人中比较普遍。把创业与冒险、投资与风险的厉害关系看得太重。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开放城市,创新、创业的氛围不够浓郁。

.市场发育不足

   造成现代服务业中的民营中小企业规模偏小、投资环境欠佳、创业氛围单薄的问题,与当前现代服务业的市场机制发育不足有着密切关系。现代服务业中的某些领域,一方面国有大集团占据垄断地位,民营中小企业难以插足;另一方面社会对现代服务业中的经济中介、决策前的咨询、项目评估等新兴服务业的意识不强,民营中小企业很难分享有限的市场份额。现代服务业的中的社会分工、专业化运作、资源信息共享体系还没有形成。现代服务业中的民营中小企业的服务品牌树立不多,专业人才更是奇缺。

改革开放许多年来,我们对现代服务业中的经济类中介组织比较注意,而对社会文化类的中介组织重视不够。为什么出现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现象,政策指导、指标考核固然是重要因素,但社会文化类的中介力量相对薄弱、社会文化类中介组织的声音相当微弱、社会文化类中介组织体系和业态结构相当松散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宏观指导分散

  目前上海市区两级对中小企业的政府管理服务机构比较分散,主要表现在:设置有别、多头管理、统计口径不一。虽然有上海市小企业协调办公室,但难以统一协调、政出一门。对现代服务业的管理和推动更是资源、信息分散。至今缺乏一个宏观指导规划。律师界反映,目前政府对律师事务所的管理渠道不一。工商、税务按企业性质管理,而社保基金则按事业单位征收,他们感到困惑。

二.推进现代服务业中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八项对策

.制定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规划

提高对现代服务业的思想认识,防止政策引导出现偏差。当前有个误区,把现代服务业大体等同于现代第三产业。《国家计委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十五”期间,要优化行业结构,重点发展信息、科技、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带动整个服务业水平的提高;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主要是需求潜力大的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教育培训、文化教育等行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这样一些专业和新兴的服务行业。现代服务业相对于传统服务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三高”特点。 

根据国家上先进国家经验,国际化大都市GDP的70%、就业人口的70%都集中在现代服务业,占了绝对比重。与此相比,上海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在制订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划中不仅要明确指导思想,还一定要明确发展阶段的战略方针及发展指标。上海的现代服务业要注重向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努力。设想第一阶段(2004—2007),为迎接2007年中国向国际金融界全面开放,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将大规模进入中国,做好充分应战;第二阶段(2008—2010),为迎接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全面发展上海的现代服务业水平,以确保世博会举办成功;第三阶段(2011—2020),全面提升上海的现代服务业,推进先进制造业,为上海实现“四个中心”,成为世界城市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2.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

2002年6月29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明确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规划、用地、财政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推进建立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技术咨询和技术转让服务,为中小企业产品研制、技术开发提供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企业技术、产品升级。"上海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抓紧制定《上海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实施办法》。要统一全市中小企业的服务协调机构、明确标识;调整中小企业机构名称,统一健全中小企业统计口径,在财政预算中设立中小企业科目、理顺中小企业体系等。

要继续清理不合理的乱收费现象,减轻小企业的负担,研究健全、完善并严格依法实施《小企业欠薪基金收缴办法》,对一些信誉良好并长期守法的小企业和一些新开业的服务业中的小企业实行免缴基金政策。要大力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争取在两级财政预算中设立专项科目,安排专项资金,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要健全全市中小企业的统计体系,统一全市为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标识,在现有上海小企业协调办公室的基础上,抽调工商、税务、统计、经委、科委等相关部门的人员,统一成立“上海市中小企业服务局”,属事业性质,隶属于上海市政府。

3.改善与拓宽投资环境和发展空间

政府必须要让民营中小企业享有同等国民待遇,为其发展创造公平、有利竞争的经营环境。一是大力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扩大市场准入行业的范围,打破还存在的一些行业性垄断或行政性垄断,逐步放开医药、文化、基础设施、金融等领域的经营;二是要积极引进外资与内资相合作的混合经济。据统计,在全国44个服务大行业中,除零售、房地产、宾馆等7个行业外,有20个行业外资比重还不到1%,其余十几个行业的比重也不超过5%,有些新兴服务业更是空白。三是降低注册资金门槛,根据现代服务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园区集中注册的转换,使现代服务业的注册资本降低到最小需要。

4.努力构筑中小企业发展的共同平台

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资源、信息共享,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益,要争取尽早成立上海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形成民间自律,积极发挥民间服务和自我管理的职能;要积极发展信息网络,包括知识产权、技术服务、企业管理等信息共享平台,积极参与东盟国家共建中小企业服务网络;要建立中小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探索职业化管理;要加强中小企业管理者的在岗培训,编辑培训系列教材,建立培训基地,创办培训学院等;要加强与国内外的中小企业组织、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要加强对上海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思路的可操作性研究,包括上海现代服务业中的中小企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相关对策研究。

5加强城市群合作,积极引进香港经验和管理资源

上海这次要积极抓住内陆与香港的CEPA的机遇,迎接国际现代服务业的转移高潮的到来,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的联合组团式的合作,重点推进金融辅助、物流网络、国际贸易、旅游会展、医疗教育、文化传媒等现代服务业的领域发展,积极引进相关行业的国际化人才,大胆借鉴和创新现代服务业中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民营中小企业自身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树立品牌意识,建立企业信用制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6、在提升产业服务体系中做大做强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大量的国际研发中心的进入将使上海的产业层次的提升速度进一步加快,在上海的众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除了经营管理好在上海的生产基地以外,已经纷纷开始延伸其业务链,特别是拓展与己相关的服务链,他们已经通过各种形式开始参与上海的国际采购服务、物流保障服务、地区投资业务、金融保险服务、商品博览服务等第三产业,从而建立起以上海为中心的产业服务体系。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建立和培育上海民族特色与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紧密结合的独特产业服务体系。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的服务也将在新的创新机制下进一步强化,新型的具有超前性的服务体系将会逐步建立起来。民营企业就应当在这个新的历史舞台上大展身手,争取做大做强。

7.重视和加强民营企业文化的塑造   

  著名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过,“在当今世界,管理者的素质、能力决定企业成败存亡。”民营企业要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经济地位,这与培育鲜明的“民营企业文化”分不开的。培育和塑造民营企业文化,又需要和依赖企业领导人的管理素质和人格魅力的导引。“民营企业文化”以民营企业品牌、产业品牌驰骋市场,同时又以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竞争于市场。民营企业的竞争需要成功的产品定位和开发,需要技术支撑;这就要求民营企业家具有团队精神,具有自身的企业理念,同样要求民营企业家本人具有诚信和威信。

2004年年初转化为民进市委市政协提案

媒体刊用:

“壮大民营中小企业与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

 ——《上海商业》20041-2月合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