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眸世博之六:让公共交通与城市功能有效结合

 熟年人生 2020-10-07

20107月,单位组织我们去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区”等参观学习,收获颇大。世博会中传递的有关创新城市公共交通理念和案例感触尤深。

一、世博会传递的公共交通创新理念和先进案例

(一)创新理念:绿色出行、零碳交通

  这次世博会中提出的创新城市公共交通理念非常强烈。其中,主要是两大理念:绿色出行和零碳交通。

   世博会的英国“零碳馆”提示:“所谓绿色出行,就是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有助于健康,兼顾效率的出行方式。”在“零碳交通厅”中,又明确告诉我们:“现代化城市高速扩张依赖于高效交通与运输体系实现更高的城市化效率。零碳交通是下一代城市形态在交通领域的全新创新。”

  (二)先进案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次世博会中所看到的众多交通案例,是秉承上述创新理念,努力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经过实践证明是非常行之有效的缓解方案,用中国一句老话说,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

1、不来美的“汽车共享”模式:在德国不来梅案例馆,“汽车共享俱乐部”引起了无数参观者的兴趣。在人口50万的不来梅市,已有5500多位市民加入了“汽车共享俱乐部”,160辆共享车可替代1000辆私家车。在不来梅,凡年满25岁的“本本族”,只要花30欧元办张会员卡,即可在“汽车共享”网点刷卡租车。租一辆小轿车,只需1.9欧元/小时,包括油钱,很适合短途、短时用车。在德国,普通市民通常是晚上和周末需要用车,而商务人士的用车高峰大都集中在工作日的白天,因此共享车辆的利用率相当高。“汽车共享”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服务创新,后世博时代的低碳交通体系中,类似的服务创新有时比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更新更重要。

 2、欧登塞的“自行车复兴的现代童话”:丹麦第三大城市欧登塞是世界闻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故乡。早在20世纪70年代,当许多城市热衷于以私家车取代自行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的时候,欧登塞市政府却独具慧眼,开始建造自行车道,如今已建成了总长超过550公里的自行车道网络。同时,政府积极打造自行车文化,采取了一系列推广自行车的创新政策,如优化自行车的功能,提高汽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完善相关基础设施,改善自行车道的路面状况,提供方便的停车场所,并在自行车沿线设置饮水喷泉和轮胎充气站,还有上下班高峰时间,有专门针对自行车的“绿灯走廊”等。在欧登塞,目前已经有80%的市民用自行车作为出行方式。展区内有一条示范性的自行车道,供参观者体验,亲身感受环保的自行车交通方式。

(三)未来憧憬:智能化和生态化

1939年的纽约世博会,曾预言了一个20年后拥有自动化高速公路和城郊的未来世界,后在上世纪50年代变成了现实。本届上海世博会通过上海通用汽车馆、日本馆和未来馆等,也预言性地提出了2030年未来汽车与交通的概念,集中展示了人们对未来城市交通的美好憧憬。

1、智能化:通用汽车馆一部《2030,行》的4D电影中,通过三对人物的故事,描述了未来交通工具对城市生活方式的重大影响。男主角开着新能源的“叶子”车,在天涯海角追回了心上人;盲女带着导盲犬,坐在自动驾驶的EN-V车,只需告知目的地,便顺利到达父亲的演出场所;焦急的丈夫通过远程网络,引导妻子坐着联网的“海贝”,一路上所有车都为之让行,直奔医院平安产出婴儿。如果要赶着回家看球赛,那就把小汽车开进大地铁的“肚子”里,十来分钟即可坐在家里沙发上了;到了目的地,只管走自个儿的,汽车会自寻车库车位,甚至通过建筑外墙轨道直接停靠在自家阳台上或挂靠在大楼窗户外……。这就是影片给观众展望的2030年中国的交通远景:像人一样可以独立思考、沟通、组成网络、采取行动,未来的汽车将越来越智能化。

2、生态化:日本馆的影片,同样是反映对未来交通等生活方式的美好展望。别具匠心地通过黄鹳的复归,在实现环境保护中,在城市和乡村的融合中,对老年人、青年人、儿童等生活方式的变化,反映了未来人们美好生活的前景。影片的结尾:在美丽的田野上,骑自行车的、开小汽车的和用滑板代步的,包括坐轮椅的,汇集在一起,观赏由黄鹳鸟的归来而带来的生态城市美景。她把出行、家居、工作和环保等城市功能,糅合在一起,充分表达了科学的、现代化的城市发展观。上海通用汽车馆的展示还告诉我们,20年后的城市交通应该是一个“多层立体的交通体系”,它由地铁、多层地面道路及空中运输交织而成,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不同的出行目的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

二、我国和上海城市公共交通面临问题和发展困境

  世博会的创新交通理念和先进案例,是针对全球大城市交通所遇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所提供借鉴的可解决方案。

(一)主要问题

1、交通拥堵加剧

最近的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全球人口最稠密城市排行榜。印度孟买民列第一,深圳排名第五,上海排名第十,北京排名第十二。据一项调研,目前,北京小汽车低于5公里的短途出行占全部出行的40%,是全球最“累”的;随着机动车的加速增长,到2015年北京的机动车将达到700万辆左右。中秋节和国庆节期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交通拥堵明显增加。

2、环境污染严重

近年来,我国汽车数量增长迅速,全国汽车保有量年平均增长比保持在13%,特别是一些大型和特大型城市,如北京、广州、成都、上海等市,汽车数量增长速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运输量相对大,汽车排气污染在城市空气污染中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监侧数据表明,在城市排出的二氧化碳中,有百分之七十五来自交通工具。

3、服务质量下降

最近几年,车辆的密集增加,道路的不断拓宽,出行需求迅速膨胀,伴随着公共交通的客运量不断上升,而城市公交的服务质量却有所下降。主要表现在:公交车厢中的客运服务普遍缺乏温暖和热情,待客比较冷漠,行驶安全还不稳定;公交运营班次间隔不够稳定,有些市区线路长期超过规定间隔时间,候车时间偏长;公交站牌标志不清或站点名称有误,却长期得不到纠正,有的站牌标志被移动或失窃,却得不到及时调换和更新,市民投诉日渐增多等。

(二)发展困境

上述城市交通,尤其是城市公交所面临的问题,主要也受以下一些困境所扰。

1、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与地面公交的网络衔接跟不上。上海目前的轨交运营总里程达420公里,共计12条线路,线路总长已位居全球大都市前列。预计2020年,上海轨交运营总里程将达到约880公里,车站增至543座。超过50%的市民出行首选地铁,但是,从家门口到地铁车站的“最后一公里”,始终成为城市公交网络合理布局和不同出行方式换乘配套衔接的一大困境。

2、私家车迅速增长与城市道路有限的矛盾。上海现有各类注册机动车达到近250万,小汽车出行比重逐年上升,现在有70多万辆,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不堪重负。按照目前的私家车每年10万辆发展速度,到2020年,上海市的私家车拥有量将会超过200万辆。人口、经济、城市等都在增长,但土地、能源、时间不会增加。如果仍然延续目前的状况,城市交通系统迟早要陷入瘫痪,所有人都要为此付出代价。因此,欧洲一些国家正由“汽车社会”向“自行车社会”返璞归真。比如,丹麦馆屋顶便是两条自行车道,游客们更可以骑车游览。丹麦政府通过税收和收取停车费用等市场化的方式来控制私家车的数量,使市民在市内短途出行时首选自行车。目前丹麦有三分之一的人每天骑自行车上学或上班,平均每人每天骑车1.6公里。

3、城市交通与城市诸多功能如何有机结合。当拥挤不堪的城市道路沦落为停车场,更多人开始思索交通的本质:为人,还是为车?交通与城市功能究竟如何协调。在世博会里,法国罗纳—阿尔卑斯大区的交通规划理念十分鲜明地指出:“交通是我们未来(近在眼前的未来)城市中的重中之重。我们呈现的解决方案,应当调和与生活环境、工作事业、个人自由和越来越快的速度相关的矛盾和苛求!当然,我们不能忽略快乐城市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闲逛漫步、行程变幻的可能。”因此,一个科学、合理的可持续的立交桥规划,必然会综合考虑快速道路与慢速道路、交通出行与休闲游憩等诸多城市功能的均衡和谐,以求得最大化的社会和经济效应。

三、延续世博效应,大力推进“交通创新”的建议

世博会推动了上海及其长三角城市群的社会、经济发展。世博会的创新理念和先进案例,又对上海的“四个中心”建设和长三角城市群的腾飞,带来新的启迪和动力。世博会上,来自法国罗纳—阿尔卑斯大区的展馆,有一条这样鲜明的告示:“为了设计一个功能极佳的多极城市群,我们不得不对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及其运行原理,重新进行了规划、定性,甚至进行了功能创新------。” 世博会后,上海的城市交通如何创新,特提出如下建议:

1、大力倡导城市“低碳出行”理念

世博园浦东丹麦国家馆,之所以不远万里搬来原汁原味的小美人鱼雕塑和一湾碧水,提供自行车游览, 就是传递丹麦人的生活理念:“回归自然”和零碳出行 瑞典马尔默市,人口只有几十万,拥有 400公里长的自行车专用道,40%的市民选择骑自行车出行此外,从市长到普通公务员,都必须骑车上班。5公里之内出行不骑车是可耻的。在政府身体力行的带动下,这句话已经在马尔默深入人心。在伦敦,城市的各个地区都在改变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汽车为主的规划模式:市中心的停车位正在减少,市民可以从全市400个自行车停靠点的6000辆自行车中任意租借一辆;借助12个快捷、连贯的自行车高速通道,骑车人可以方便地从郊区到达市中心。

  “低碳出行”之所以现在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原因之一就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紧迫需要。由专家按出行来回40公里作过这样比较:开小汽车,根据碳排放量需要种植620棵树;坐地铁,则种植50棵树;坐地面公交,则种植25棵树。在短距离内,如果骑自行车或步行,则碳排放量为零。

扶持低碳出行选择方式的设施和功能需要健全。曾经有人对出行来回40公里作了这样比较:开小汽车,按碳排放量需要种植620棵树;坐地铁,则种植50棵树;而坐地面公交,则是25棵树。如骑自行车或步行,则碳排放量几乎等于零。因此,根据建设低碳城市要求,政府应积极适应和满足不同出行方式的市民需求,鼓励市民上下班高峰时出行拚车,重视自行车道、人行道以及枢纽站的停车设施的建设和标准化管理,逐步撤除人行天桥,方便行人过马路,公交车站设置要实现“可视化”。一方面,应给自行车留下足够的行驶空间,另一方面,要对电动自行车的无序发展进行适当控制。最近,上海正在积极规划慢性交通的网络,这是非常可喜的。

2、交通规划适应“选择出行”需求

出行是城市中的基本生活方式之一,也是属于一种日常的消费行为。当社会物质水平达到一定阶段后,消费的个性化、差异化、时尚化或者生态化,都将推进人类继基本需求后产生的选择需求。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

我们所说的“选择出行”,一般具有三层含义:实体出行和虚拟出行的选择;不同工具方式(包括不同组合出行方式)的选择;不同出行享受方式的选择。“选择出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促进城市道路、车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更新;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的大发展,有利确立“公交优先”;提升了城市规模和城市功能的品位和价值。

   “选择出行”实际上是大城市,尤其是超大型城市的人们出行多样化需求的特色。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在确立公共政策,实施公共管理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这个需求特征,并以其为基本考虑出发点。

应鼓励 “选择出行”的不同政策和法规需要配套。要立足行人、乘客、司机等不同需求的适应和满足基础上,结合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改变过去侧重倾向机动车、小汽车出行权的片面思维方式。今年9月,在法国罗纳-阿尔卑斯案例馆举办的交通主题周上,罗阿大区议会第一副主席贝尔娜黛特·拉克莱提出:“未来城市交通,应在便捷、低碳与自由间寻找平衡。在出行方面,应当给予相对“弱势”的群体以优先权,即首先考虑步行者的权利,其次是以自行车、电瓶车、轨道交通为交通工具的居民,最后才应该是拥有私家汽车的人。”

特别是在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应制订科学的扶持公交优先的法规政策。如,目前上海拥有自行车1000多万辆,助动车200多万辆,但是,对于鼓励自行车出行的政策和法规还比较缺乏,尤其是自行车文化的培育更为薄弱。因此,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小汽车的合理使用。加快在郊区轨道交通站点建设停车场,方便个体机动交通与公共交通之间的换乘,引导小汽车的使用行为。另外,能否实行区域性小汽车牌照制度?另外,对小汽车进行控制发展,能否借鉴国外管理经验,实行小汽车牌照使用年限政策,10年使用期或20年使用期,到期后,方得另行审领牌照。其中对高能耗的小汽车使用期限更为降低。还应积极实行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并举的发展政策。加大在主要公交走廊上建设公交专用道的力度。同时积极研究公交信号优先措施,实现公交专用道“时空”双重优先。结合新城镇发展规划,近期,可利用条件较好的高等级公路,如在浦东、松江等区域,开辟快速公交(BRT),实现市通郊的快速联系。

3、共同努力达到“快乐出行”境界

出行既然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就要讲究生活的质量,其中,如何做到,让出行成为一种快乐,而不是烦恼甚至带来痛苦,这就是出行者、出行设施和出行服务等不同要素,都要考虑并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让出行能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让出行者能根据需求多元选择出行方式,这些都属于“快乐出行”的基本范围。更重要的是,让出行者能在出行的全过程中享有出行的快乐,这还需要提供出行服务的单位和员工要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其中,首要的是加强调度员、车队长等的管理水平,增强司售人员对本职的热爱。旧上海,电车职业在当时也是比较看重的,电车公司的员工也热爱自己的职业。有售票员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员工的信念:“我们的工作,精细、敏捷;我们的情绪,紧张、热烈;我们的信念,交通第一,服务第一。”上海公交在80年代曾经搞过“创文明新风车”活动,公交售票员不仅在车上热情服务,而且对沿途周边的情况相当熟悉。如今,这种热情服务现象已经罕见,售票员只知道售票,其他一概不知的人很多。

“快乐出行”的手段和方式需要不断创新。最近,武汉、无锡等城市的社区,在积极倡导“邻里合乘”,不仅提高了上下班高峰期间私车载客量,相对减少路面上行驶的小汽车,同时增进了社区中邻居的和谐关系。北京等城市,正在积极规划,利用小型巴士,努力发展“短驳交通”,方便市民快捷乘用地铁。上海也正在积极试点“汽车共享”等举措,包括上海的道路信息诱导系统的建立,交通信息系统的逐渐完善,使得行驶车辆根据路面情况,可以及时调整和选择对应的行驶路线。今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人小飞机、游艇以及高科技的微型电动车的出现,它们势必有一日进入基本的出行交通工具系列。我们应未雨绸缪,事先研究对这些新型出行交通工具的服务管理手段。

                                         2010、9、27

媒体刊用:

 “延续世博效应,大力推进上海城市‘交通创新’”

      ——《浦江纵横》2010年第11

“选择、快乐,让城市交通更便捷”

      ——《上海城市发展》2010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