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2年拟建上海(国际化)慈善产业集聚区的粗浅思路

 熟年人生 2020-10-07

 (按)2012年曾经写过上海建立慈善产业园区(公寓大楼)的建议思路,为了盘活当初有些空置的楼盘。后来,市民政局有了大手笔,委托当时一家名气较响的社会组织,专门委托运作经营位于普育西路的大院落。取名“上海公益新天地”,许多公益组织纷纷入驻。本文的照片就是取自2014年3月参观该园区的场景。

                背景前言

  上海是一座具有深厚慈善文化底蕴的友善之城。改革开放以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上海的慈善公益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上海已日渐成为世界闻名的国际化大都市。

近年来,中央提出上海要实现“四个率先”“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推进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四个中心”建设。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里也提到“以上海为发展核心,优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充分发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作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上海要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 

目前,正是上海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上海“十二五”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路线的实践期。慈善业是现代服务业不可分割的一个服务体系,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慈善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上海全面小康、上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因此,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时期,上海的慈善业发展需要提高立意,拓宽格局,改变工作机制行政化、慈善活动地方化、工作方式事务化的状况,进行发展理念的转型、服务对象的开拓、工作方式的创新、工作机制的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而要实现上海慈善业的创新与发展,可以试探讨通过建立一个上海(国际化)慈善产业集聚区来实现。

        上海慈善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发展,上海慈善事业已形成了政府推动、民间运作、行业发展、社会参与的良好发展格局。慈善事业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强。

  1、慈善组织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2月,上海市注册的慈善组织已达1500多家,组织形式有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组织的资产从几万元到十几亿元不等。近年来,上海的慈善组织每年以8%-10%的速度递增。

  2、慈善事业领域不断拓展。慈善事业关注的领域,从传统的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逐步发展到教科文卫体和环境保护;慈善事业关注的人群,从本地人到外地人,到兄弟省市甚至海外;慈善事业关注的地域,不仅是上海本地,还支援了四川、青海、甘肃、云南、西藏、新疆等地区。

3、慈善活动方式不断创新。从设置慈善募捐箱,到大型系列慈善活动 —“蓝天下的至爱”;从各自为政、分散的、无序的募捐,到“慈善公益联合捐”;从设立慈善物资管理中心,到开通电话、短信和网上捐赠;从单位和社区开展的传统慈善募捐活动,到民间形式多样的慈善音乐会、慈善晚会、义拍、义卖、义赛、义诊等,慈善活动方式不断创新、内容不断丰富。

 4、社会捐助网络日臻完善。目前上海17个区县先后建立了308家规范化运作的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点和110家慈善超市。市红十字会、市慈善基金会、市老年基金会、市民帮困互助基金会等组织在各区县都建立了分支机构,推动了社区慈善事业的发展。

 5、志愿服务蔚然成风。2010年,上海市志愿者总人数达到200万。世博会举办期间,园区内共有13批次8万名园区志愿者上岗,服务总量超过1000万小时,服务人次超过4.6亿。全市及周边地区设立了1281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共有10万名站点志愿者上岗,服务市民和旅客人次超过2436万。志愿服务精神已经成为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6、创立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慈善项目品牌。由市慈善基金会创办的“蓝天下的至爱”、市红十字会开展的“千万人帮万家”、“少儿互助基金”、由恒源祥集团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的“恒爱行动”、由市老年基金会开展的“九九关爱老年人行动”等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7、慈善募捐的作用日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为援助汶川抗震救灾开展的募捐和其他各种募捐活动,共募集资金超过41亿元,涌现出了捐赠450万元住房支援地震灾区的“爱心奶奶”沈翠英和捐献毕生积蓄10万元的83岁老人张新保。2009年和2010年,上海市接收捐赠总额分别超过了12亿元和15亿元。

 8、慈善文化宣传氛围浓厚。2008年以来,上海市平均每年组织大中型募捐活动200多次。2009年召开首届上海慈善大会,表彰了106个“上海慈善奖”和“抗震救灾捐赠特别奖’获得个人和单位。目前,上海市已有媒体慈善频道/网站/专栏/专刊等40多个,每年举办户外宣传活动近百次,公众教育活动百余次。

 9、慈善政策法规逐步健全。2009年,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2010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上海市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同年,上海市民政局成立了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促进处,负责推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促进上海慈善和志愿服务的发展。

 10、慈善理论研究成果丰硕。近年来,先后出版了《转型期慈善文化与社会救助》、《志愿服务与义工建设》、《慈善理念与社会责任》、《慈善:关爱与和谐》、《慈善:创新与发展》、《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等专著。

       上海慈善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从世界慈善业发展的角度看。上海慈善业在发展理念、专业化程度、工作方式、工作机制、服务模式、服务范围等方面,香港、台湾及海外一些慈善组织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建立上海国际化慈善产业集聚区可行性条件

  从上述分析的情况看,建立上海国际化慈善产业集聚区已具备的条件如下:

  1、上海有深厚的慈善文化底蕴,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2、上海慈善机构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与格局,发展势头还在增长;

3、上海慈善业已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慈善项目品牌;

4、上海慈善业有一定的产业理论研究经验和基础,拥有一批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

5、慈善业是上海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国家、上海均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给予支持;

6、慈善业是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上海国际化水平的需要,上海将在慈善业服务方面给予的支持力度加强;

7、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无论是在政治、经济、人文、科教等方面,都可以为慈善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8、根据上海慈善业的发展态势和存在问题,迫切需要一个类似于“园区式”的产业集聚区,解决上海慈善业目前现状问题。

  综上,建立上海国际化慈善产业集聚区,条件基本成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如何建设上海国际化慈善产业集聚区

  建立一个核心办公区域

  构想:拟在虹口区XXXX建设一幢具有标志性的慈善大厦,吸纳上海各类慈善机构,兄弟省市、港澳台慈善机构,以及海外相关国际性慈善机构入驻本座大厦,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开放性的、国际化的慈善产业集聚区,提升上海在国际上的形象与影响力。

  慈善大厦的服务手段(方式)

突破零散的、传统的“输血型”扶贫济困慈善模式,探索以“产业集聚区”式“造血型”产业化慈善。慈善大厦相当于一个慈善园区,集中了上海、国内外诸多慈善组织机构,通过以下服务手段,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慈善产业集聚区。

 

    为各类慈善机构提供集办公室、会议室、活动厅、展示厅、餐厅等一整套服务的办公场所(办公平台)

  搭建爱心商城/义卖店

  搭建慈善成果展示平台

  搭建慈善项目推介平台

  搭建慈善行业交流平台

  建立慈善界专家库(形成国际权威性的慈善理论研究平台)

  搭建国际权威性的募捐平台

  搭建慈善义演平台

  搭建慈善培训平台

  搭建一个权威性的信息发布平台(网站、广播、电视等)

  相关活动:

  不定期组织举办一些慈善公益巡演、巡展、募捐、义工活动;

  不定期组织举办一些慈善业方面的论坛、峰会、博览会等;

  不定期组织慈善机构实地考察一些公益项目;

  不定期组织一些慈善机构职员或义工人员进行培训等。

        ……

        ……

                  2012年9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