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书房“搬”到图书馆的观感

 熟年人生 2020-10-07

赵丽宏是我敬仰的党派著名作家(民进市委副主委))之一,他的作品丰富多彩。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等,堪称“三绝”(文、书、画)。21世纪初,曾采访过他,也曾策划建立“读书人网站”中的“赵丽宏网页”等。20181228日,在民进市委召开“改革开放四十年·双岗建功40人”表彰会上,赵主委作为获奖人代表上台演讲。其中,谈到了他在静安图书馆已经建立“赵丽宏书房”的讯息。这让我听了眼睛一亮。

2019123日的下午,我有幸和民进出版委员会的党派同仁、民进市委社会服务部的负责人一行,参观了位于上海国际大都市市中心城区的“赵丽宏书房”,并就如何接通城市公共文化最后一公里、让“城市书房”成为继“城市客厅”后的又一道城市风景线等,进行了小型座谈。

乘坐地铁7号线到昌平路站,出来步行几分钟,就来到新闸路1708号。这里有着两幢香槟色的大楼。一幢约高8层的是静安图书馆主楼,属于解放后建造的。旁边一幢稍矮的建筑,门窗造型比较别致的,是原海关图书馆大楼,已有73年历史,建造于1935年。

赵丽宏书房就在这原海关图书馆的4楼。从侧门进去,没有电梯,要走上去,楼层又较高。但十分宁静。

在该楼层的过道上,墙壁上一边挂着赵丽宏本人的书画作品,一边是党派同仁、著名书法家高式熊先生的书法作品。加上由民进中央、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题字“赵丽宏书房”名牌,整体风格显得十分典雅。

打开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面对面共4个沙发座位的会客区域。靠窗的窗台上,摆放着赵丽宏先生收藏的外国友人赠送的雕像及其他纪念品。靠墙的一排书橱,则里面都是摆放着赵先生历年来出版的作品等。赵先生在党派会上说:书房里陈列的书比他在家里收集的还要多。静安图书馆是十分用心在打造“赵丽宏书房”,这让他很感动。

沙发后面便是赵先生平常用电脑创作文学作品的写字桌椅等,面窗而座。靠墙的横幅书法是:文可久身,贾平凹题赠。书房四周,都是赵先生朋友文人墨客赠送的字画等。

接待参观的静安图书馆活动部杨部长热情地向我们作了详细的介绍。赵丽宏书房是2017年4月建立起来的。当时“上海作家”的网站、“上海观察”这样报道:“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静安区图书馆新闸路馆海关楼四楼有了一座全新的“赵丽宏书房”,这是‘四步斋’ 的扩展和延伸。

书房内,赵丽宏多年来出版的各类作品摆满了书架,还收藏有作家各个时期的手稿、作家收藏的大量书籍画册和世界各国文学界友人赠予的珍贵礼物。书桌上,一盏台灯、文房四宝,仿佛静待着‘主人’的归来。

“图书馆中的作家书房,在国内尚属首创。赵丽宏的文友纷纷为书房寄来题词。王安忆写道:“静安区图书馆里,赵丽宏书房只是小小的一个格子,就像一盏小灯,辐射光亮,给读书人照明。据悉,今后,书房将每周定期对读者开放,并举办小型讲座、沙龙、研讨会等阅读推广活动,搭建名家与读者面对面探讨写作、交流文学、碰撞思想的平台,让更多人走进图书馆,爱上阅读。

赵丽宏书房设立后,一般是每周六对外预约开放。偶有空闲,赵丽宏老师也经常过来坐坐,安安静静地看会书,也愿意和来看书的朋友聊上几句。

另外,也会不定期组织一些读书交流活动。如7月23日,“好书大家读”的活动来到了赵丽宏书房。来自于上海市市西初级中学等学校的同学们不仅参观了赵丽宏书房,感受到了浓厚的书香氛围,还聆听了身为诗人、作家,同时也是课本上《顶碗少年》的作者赵丽宏老师给大家上的一节“赵丽宏书房里的阅读课”。

党派同仁听了杨部长的介绍后,回顾四周洋溢着文化气息的作品、字画、摆件等,感慨万千。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又是具有历史底蕴的老大楼里,能够拥有一间5、60平方米的作家书房,这是静安图书馆领导独具慧眼、高瞻远瞩的精心创新。

将图书馆与作家、名人的作品距离,一下子拉近,同时,也是将作家与读者的距离拉近。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市民及游客对城市的特色文化需求愈加高涨。平常的“行走都市”等,已成为中老年、年轻人闲暇日的一个优选活动项目。名人书房在一个街区的设立和开放,不仅增加了图书馆人气,也能成为都市街区(社区)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导游景点。

 民进本身具有文化、出版、教育等优势资源的党派组织。有着许多著名的作家、书画家、艺术家等,那么,像赵丽宏书房那样的文化创新,在上海其他城区,包括郊区,或者长三角城市群等,能否复制推广呢?党派组织又同样承担着智力扶贫的任务。那么,类似在贵州等贫困城乡中,能否充分发挥党派优势资源,在那里设立一个类似“上海书院”、“上海书房”,或具有沉浸式体验(具有不同虚拟场景)的线上与线下结合互动的“上海教室”呢?此时,黄昏的阳光透过窗户,直接照到了赵丽宏书房的会客区域,每个民进同仁愈加谈兴浓郁。

在原海关大楼的三楼的专题图书馆,几位年老的学者型读者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在大城市里,市民的终身教育与学习已经蔚然成风。如此氛围下,由作家名人为引导,将一间间原属自己的私人书房,逐渐地“转移”到公共的图书馆(艺术馆、文化中心)等,或许是一种特色浓郁的文化时尚。

                    2019年1月24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