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际大都市的“绿肺”

 熟年人生 2020-10-07

(按)今天《新民晚报》报道:崇明将建38公里长的生态大道,以迎接2011年中国花博会。回顾上世纪年末到现在的生态绿化建设,给了上海城市面貌带来巨大变化,功不可没!

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以及市区绿化的规模建设,上海市民对居住的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于是,“城市森林”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绿肺”功能,正日益受到政府和人民的关注。20029月17日市农委、农林局、华师大在上海召开了“城市森林与生态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10月22日,市农林局在闵行浦江镇召开全市秋季造林现场会暨浦江万亩森林一期工程建设基地启动仪式。上海城市森林的大规模建设正式拉开帷幕,“城市森林”作为一个新兴都市产业已经崛起。

  一、城市森林的一般概念

(一)“城市森林”的发展概况

  “ 城市森林”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引发的“回归自然,让自然和城市保持平衡”的生态环境的保护运动,而产生的一场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城市森林”最早源于北美,主要是加拿大和美国。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中,首先使用“城市森林”(Urban forest)这一名词。196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Erik Jorgensen首先提出城市林业(Urban forestry)的概念。1967年第九次国际林业会议上提出城市林业一词,1974年在英国举行的第十次会议明确提出城市森林是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从城市整体来考虑森林的结构和功能:它不仅包括城市内部绿地,也包括城市周围的城郊林带,以及包括城市外围以森林为主体的林地。城市林业或称城市森林,或者城市森林属于城市林业中的主要部分。

   国内有关城市林业的系统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城市森林研究刚刚起步,比较有影响的概念就是把城市森林作为一个与城市体系紧密联系的、综合体现自然生态、人工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和谐统一的宠杂的生物体系。我国城市森林的研究起步较晚。80年代中期,台湾大学高清教授出版《都市森林学》。与此同时,大陆一些学者引入了城市森林和森林城市的概念,陆续介绍了国外的研究及发展趋势。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已经提出了城市森林发展的战略目标。如:北京市的“园林化大都市 ”建设;长春、阜新、娄底市的“森林城”规划;重庆市的“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广州市的“花城”计划;中山市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厦门市的“海上公园”规划;天津、济南、合肥、西安市的环城绿化工程等,都将这些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我国城市森林发展前景美好。

(二)城市森林的定义和特征

一般而言:城市森林是城市范围内的、与城市关系密切的、被城市利用或影响的自然森林和人工森林,其中以人工森林为主。城市森林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森林指城市中所有树木的总和,森林覆盖率即为广义的城市森林面积除以城市面积。狭义的城市森林仅指具有一定规模绿化覆盖面,连续成片的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植物群落。

首先,城市森林具有森林的特征。它是具有一定规模绿化覆盖面,连续成片的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植物群落,以鸟类为主要生物。它与表现为稀疏种植的单株树木或小面积的人工绿化群落(例如林荫道树木带、小区绿化树木)不同,城市森林的整体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它与由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组成的复层混合型绿地不同,城市森林的树冠面积占群落总面积的60%以上。

其次,城市森林是为城市服务的,为城市所影响,体现经济、社会、生态、资源、环境在城市这个"第二自然界"中的协调发展,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城市森林不是与现代都市生活单独隔离的群落,而是作为城市居民生活区域的一部分,是工商业发展的场所或生产的直接对象。

按照地域分布,城市森林可以分为市区森林,近郊森林和远郊森林。在人口密集,城市化严重的市区,城市森林的面积在1平方公里左右,在近郊和远郊可以建设较大规模的森林。

森林城市是指城市森林分布均匀,占城市总面积30%以上的城市。

(三)城市森林的地位、作用和价值

   城市森林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建成生态城市、实现城市现代化等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海“十五”规划中,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生态环境标准”就要求:绿化覆盖率达到50%。在“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方面”,其中主要一条就是要:优化城市的综合发展环境,力争成为适宜国内外人士发展创业和生活居住的城市。城市生态环境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上海的人均绿化面积还不到现代化城市某项参考指标的一半(反映城市环境水平,参考值:大于35平方米,上海2001年只有11.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只有22%)。

国外专家认为:“新时代城市森林的概念不应该是传统美学意义上的植树。城市森林应该是乡土化的,是由潜在的自然植被形成的乡土森林,将使生活在水沙漠般都市中的现代人以灵感,使其精神兴奋。”确实,城市森林的产生与迅速发展是与其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效应密切相关的。城市森林作为城市林业的主体可以调节城市气候,改善城市环境,杀菌防病,降低城市噪音,疏导城市交通;城市森林还可以增加市政收入,促进花卉业、森林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城市森林还可以控制城市发展规模,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就业,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等。

城市森林的经济价值非常巨大。一般看作政府的不动产,并随时间而增殖。有专家估计美国现有城市财产中1/6是树木。美国林业协会评估:就城市森林通过遮荫、吸水蒸腾及调节空气、降低空调耗能一项,每年就可节约20亿美圆;美国研究,城市森林的存在,还可使病人在手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期间缩短8%,从而每年再节约12亿美圆。根据张新时等对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效益价值的研究结果(科学通报,2000年),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单位生态资产价值约为2007美元/公顷·年。预测上海的森林覆盖率至少为30%,即1900平方公里左右,那么这些森林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价值约为人民币31亿元/年。森林、树木能增加城市房屋、土地的价值,据农林局举例:2000年嘉定建成1270亩森林,周边土地从原先的12万/亩,一下子增殖到30万/亩。

 二、上海城市森林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上海城市森林的发展现状

   城市森林作为生态环境设施建设,是从净化—绿化—园林化加快向森林化方向发展的,实现从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的转变,以根本改善上海的城市生态环境。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经历由慢到快的发展阶段。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解放初仅为0.13平方米,1997年迅猛发展到2.41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17.8%。1998年—2001年则为快速增长阶段,人均公共绿地翻倍为5.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提高到23.5%。二是公共绿地在各类绿地中占比例近1/3。三是内环线内绿地从根本上改变了“邮票”及分布不均的状况,1998年以来共建公共绿地3247公顷,超过了过去49年共建2483公顷的总和。

上海郊区林业建设进入规模发展轨道。从1989年到2001年,森林覆盖率从5.46%提高到10.4%,郊区林业面积从146.4平方公里增加到373.3平方公里。上海林业建设出现造林规模化、造林工程化、造林社会化、造林多样化“的新面貌。

毋庸讳言,上海城市森林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森林覆盖率很低。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仅为10.4%,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名列全国末位。二是缺少大片城市森林,林业结构布局不合理。上海尤其缺少市区森林和近郊森林,城市森林布局如果远离住宅区和商业区这些人口密集的区域,便会产生距离成本,即城市森林的可达性差,会削弱其功能和效益。

(二)上海城市森林的发展前景

跨入新世纪,上海市制定了《绿化系统规划》,初步确定“环、锲、廊、园、带、林 ”的建设格局。2002年1—9月,全市退耕造林面积15万亩,规模化造林面积达到5.2万亩,占全市造林面积的1/3。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今年环线内要新建一批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新建四平科技公园、四川北路绿地、不夜城绿地等一批大型公共绿地,抓紧启动外环线400米绿带,确保新建4000公顷绿地等。预计到今年底,上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可达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7%,明年争创国家园林城市。

根据《上海市绿化系统规划》,到200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城市化地区:人均公共绿地10平方米以上。国际大都市的森林覆盖率一般都在30%以上,国际大城市的国内绿化水平先进城市也在35%以上(东京把2015年的规划目标定为50%,北京也提出到2005年全市达48%的高要求)。上海经济发展研究所等有关专家按照国际化大城市的标准,运用“城市热场特征”、“碳氧平衡”原理测算等4种途径、方法测算,建议上海未来比较理想的森林覆盖率应达到30-35%,森林面积为1902-2220km2

(三)上海城市森林的发展模式

在国际学术性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对上海城市森林建设提出了宝贵建议。中国林科院的专家根据欧洲的经验,提出“建设上海生态林”具体意见:

1、上海历史的自然概貌是湿地生态群落生境。目前上海郊区还遗留着多河叉的湿地生境条件,这在国内外的大城市也不多见。因此,上海可以不强求森林覆盖率的高指标,而更多的考虑恢复湿地生境的特色,研究制定恢复当地特种植物群落的计划和步骤。

2、上海自然村落的人文环境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已走向湮没。在上海生态林的建设过程中可考虑适度保留具有自然村落和民俗特点的人文生态环境。应积极使上海郊区发展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东方田园凤光观景地。上海华师大的教授通过遥感卫星对上海市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认为要注重建设“最有特征的线性景观要素—廊道”的城市森林。主要有三类:河流、道路和滨江海湖泊岸带;公路网络,沿海岸带和湖泊岸带。

上海经济发展研究所建议:浦东新区迫切需要成片成快的城市森林,不但可以大幅提高浦东的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使浦东成为达到国际标准的“森林城区”,更可以彻底改善浦东的创业环境和居住环境,增强浦东的投资吸引力和资金人才的凝聚力。

三、推进上海城市森林建设的若干思索

  根据上述专家的论述,走访上海有关部门,笔者对推进上海城市森林产生以下不成熟的思索:

(一)统一规划与管理体制

最早提出“城市森林”概念的加拿大学者认为:“城市森林并非仅指对城市树木的管理,而是对受城市居民影响和利用的整个地区之所有树木的管理。这个地区包括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水域和供游憩及娱乐的地区,也包括行政上划为城市范围的地区。”这段话实质上已经提出了对于“城市森林”统一规划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命题。许多专家都提出;城市森林一定要城乡一体化进行。

上海虽然已经制订了《绿地系统规划》,此规划是由上海农林局、上海绿化局、上海规划局三家联合制定。按照“城乡一体化”思路,此规划还留有城乡分割的痕迹,主要原因是:随着城市森林的迅猛崛起,上海对城市森林的统一行政管理体制还没有形成。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机构改革。《绿地系统规划》,还需要尽快制订详细规划。同时,顺应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实质性启动的形势,可以与相临省市一同考虑城市森林规划。

(二) 市场运作与科技创新

   国内外专家对城市森林的评价体系、标准中都提出一个“公众参与”的要求。也就是说;城市森林需要社会的各方力量积极投入并予以透明、公开地监管。上海需要抓紧探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投入、社会企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造林投融资机制,以及包括社会公众参与评估的市场运行监管机制。

   城市森林中的高新技术应用还处在开创阶段。主要是生物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重视信息占有和利用现代信息、生物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林业科技发展的又一重要趋势。上海要加强对宏观的城市森林资源的监测、分析及管理系统中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在城市林木和花卉品种的良种繁育、技术等领域中,要大力发展和提高“基因”、“克隆”、“多倍体育种”等高科技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上海“产学研一体化”工程联合开发要向城市森林产业渗透。

  (三)法规建设与产业政策

城市森林作为一项长期的伟大战略工程,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更需要有明确的法规予以保障和规范。早在197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城市森林法》。以后,许多州修订了各自的合作森林法条款。1976年,美国国会又制定了《1976年合作森林资助法》。我国虽然已有《森林法》,上海也有《绿化条例》等一批地方性法规,但与城市森林迅速在全国城市普遍开展的现实有所滞后。上海可以在现有法规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城市森林条例》,明确行政管理、规划、投资建设、养护、以及与其他领域的关系协调等内容。

城市森林要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需要有明确的产业政策引导。据农林局介绍:上海大农业已从过去的“胃”(吃饭)农业向“肺”(生态)农业转化。其中,林业的产值年增长速度要大大超过纯农业。大力发展城市森林有利于打破城乡分割,有利于城市建设统一规划,有利于推动农业收入结构的调整,减少城乡差距。积极发展上海的生态农业,建设景观园林,开发农林结合的感观享受功能无疑是提高农民收人、调整农民收入结构的一大契机。城市森林为发展森林住宅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据有关专家分析,上海仅发展森林别墅一项就可为国民经济带来1000亿人民币的产值。

当今网络技术、现代交通的迅猛发展及随之而来的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变,城市形态也将改变,城乡差别缩小,城市在溶解,正如公园在溶解一样。而大面积的乡村农田将成为城市功能体的溶液,高产农田渗透入市区,而城市机体延伸入农田之中,农田将与城市森林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这不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可以消费的农副产品,同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和教育场所,保护高产农田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模式也将乡村农田作为城市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日本筑波科学城就保留了大片的农田,即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资料来源:《城市森林与生态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辑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