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都市型工业园区的发展和未来

 熟年人生 2020-10-07

根据城市第一、第二定律,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了现代服务业。而现代服务业的延续更需要又一轮制造业的支撑。上海的制造业发展不仅对本市的国民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将波及和影响到整个“长三角”城市群。

前不久,到宁波市考察,当地的一个领导希望上海的制造业能与他们合作、共同发展。当谈到上海都市型工业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流露赞赏的神情。上海都市型工业几年来的发展已经引起国内外的瞩目。为此,炎夏刚过,记者带着一些问题走访了上海市主管部门。上海市经委综合规划室主任夏雨特意委托部门里的李清娟博士接受我的采访。

         (当年入驻八号桥的李守白画室为李博士画像)

一、

特约记者:李博士,您好!对于上海的都市型工业,前年我到过几个楼宇和园区,但对整个面上的情况还不熟悉。请先谈谈当时上海都市型工业园区的创建意图和目的。

李博士上海都市型工业的发展,是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必然结果。进入1990年代后,根据中央对上海要建成“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的要求,上海产业结构进行了以“三二一”顺序发展为特征的战略性调整。由此,上海的第三次产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其在上海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逐渐上升。反之,第二次产业的比重则随着“退二进三”的调整逐步下降。特别是在内环线以内的中心城区内,制造业转产的转产,搬迁的搬迁,整体规模日渐缩小。在此背景下,围绕着关于“城市空心化”和“上海要不要继续发展制造业”引发了一场争论。通过广泛的讨论,最后取得了基本的共识: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工业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脊梁。上海作为我国制造业的主要中心之一,继续发展制造业乃是国情所致。借鉴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经验,在上海中心城区,保持一定规模的制造业,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保持上海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繁荣,防止城市空心化现象的出现。

   1997年底,黄菊书记在七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要积极发展“城市型工业”,提出了城市型工业发展的大格局、大框架。1998年市委正式提出了发展都市型工业的新概念、新思路。1999年2月,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以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支柱产业为基础、都市型工业为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上海工业“十五”发展规划则明确提出:“十五”期间,上海工业发展总体目标是:初步建立起以高科技工业为主导、基础原材料工业为依托、都市型工业为配套的工业新体系。新世纪的上海将发展都市型工业作为现代工业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置于战略位置之一。

二、

 特约记者:自1998年上海提出了发展都市型工业的新思路、2000年开始实质性操作后,经过三年的探索,上海都市型工业园区在上海制造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基本显示.。在市区赋闲多年的老厂房,经重新妆扮后成为日进斗金的“藏金阁”。

李博士:主要体现在:一是都市型工业是上海工业结构中的重要补充部分。在上海有关的产业结构优化规划和“十五”规划中,都将都市型工业与支柱工业、高新技术工业一起,作为构成上海新时期工业的主要支柱之一。然而我们认为,将都市型工业视为上海工业结构的重要补充部分更为合适。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常识,所谓的“支柱产业”,一般是指其产出在该产业结构中占据相当的比重(通常认为要达到10%以上)。这些规划将都市型工业视为“支柱”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都市型工业的产出在上海工业总产出中,占到17%左右的比重(参见表3)。但当我们注意到表3的统计只是按行业特征而未考虑到都市型工业的其他特征,也即是说,如果考虑到其他特征,则都市型工业的整体规模在表3的基础上将有较大的“缩水”。 表4是在考虑行业特征的同时,又考虑了企业规模特征后重新计算的上海都市型工业在整个上海工业中的比重。通过比较显然可以观察到,与原来占全市工业比重相比,重新计算的工业产出已从17%左右下降到10%左右,对上海工业经济的贡献也下降了将近一半。因此,严格地说,都市型工业在其整体规模上还不足以承担上海工业结构“支柱”的重任。

我们将都市型工业视作上海工业结构重要补充部分的另一个理由是从其所属的行业特征对上海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来分析。从都市型工业的行业所属来看,基本上都隶属于轻工行业。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已从以轻工业为主演进到以重化工业乃至服务业为主的阶段,作为具有轻工业属性的都市型工业,不应当也不可能再在上海的产业结构中占据主要的地位。因此,从上海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考虑,将都市型工业视作“上海工业结构的重要补充”更为合适。

二是上海都市型工业在“十五”的前两年获得了长足发展。下面从实现的经济总量、吸引就业人数、产业结构优化等几个方面说明:

实现经济总量方面:2000年工业总产值1130.9亿元,工业增加值285.53亿元,销售收入1161.22亿元,利润总额43.83亿元,税金45.62亿元。2001年工业总产值1236.33亿元,较上年增长9.32%,工业增加值330.52亿元,较上年增长15.76%,销售收入1227.24亿元,较上年增长5.69%,利润总额51.84亿元,税金48.66亿元。2002年工业总产值1435.05亿元,较上年增长16.07%,工业增加值360.29亿元,较上年增长9%,销售收入1411.91亿元,较上年增长15.05%,利润总额56.04亿元,税金52.52亿元。前两年的整体发展势头良好,销售收入的年平均增幅为10%,后三年若能保持7-8%的年增长率,到2005年将实现销售收入1740亿元的目标。

吸收就业人数方面:2000年从业人数64.91万人,单位数5655家;2001年从业人数64.96万人,单位数5554家;2002年从业人数69.95万人,单位数5394家。两年共增从业人数5.04万人,要实现2005年从业人数达到93万人的目标,还需吸纳23万人,差距较大。

产业结构优化方面:

下表反映都市型工业的7大行业的销售增长情况:


2000年销售收入(亿元)

2002年销售收入(亿元)

较2000年的增长幅度

服装服饰业

293.75

331.95

13%

食品加工制造业

281.89

328.81

16.6%

包装印刷业

110.41

131.83

19.4%

室内装饰用品制造业

119.73

154.39

28.95%

化妆品及洗涤用品制造业

110.31

114.08

3.4%

工艺美术旅游及体育用品制造业

164.04

194.76

18.7%

小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81.08

156.09

92.5%

7大行业中所占比重最大的行业是服装服饰业和食品加工制造业,占到全部都市型工业销售收入的46.75%。7大行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是小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其次是室内装饰用品制造业、包装印刷业和工艺美术旅游及体育用品制造业。行业的技术密集程度和附加值均有所提高。

布局调整方面:由市经委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推进的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建设,极大拓展了都市型工业的发展空间,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并在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环境、生态协调发展上走出了一条新路。经过2001年、2002年的全面建设,全市10个中心城区已建成144个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园区总建成面积达400万平方米以上,盘活国有资产8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0万个,目前正有上百家企业在筹建,重点建设一批技术密集型、专业研发设计型的都市工业园区(楼宇)。

三、

特约记者:前年,我还参与上海工业基金会布置的都市型工业园区物业管理条例的起草。上海都市型工业园区之所以能很快取得明显的效果,是与明确的政策导向分不开的。

李博士:是的。近几年,我们为完成规划任务所采取的新的政策举措有:

一是制定落实“一区一业”的重点发展政策。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各区集中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有利于引导同行业的企业集聚于同一区域,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同时也有利于各产业在上海市区域内的合理分布。在该政策的引导下,各区的特色产品得到了较快发展,如,黄浦区的旅游纪念品设计、制造;虹口区的箱包及其辅件设计、制造;闸北区的印刷制品设计、制造;普陀区的纸质包装制品设计与生产;杨浦区的室内纺织品生产等。

二是积极推进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建设。一是在资金投入上的支持,为了完善都市型工业的布局,支持中心城区盘活存量资产,市经委安排专项资金推进都市型工业园区建设,目前累计建成400万平方米。二是在政策上导向,市经委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建设的若干意见》和《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建设标准及管理办法(试行)》,利用“以点带面”“市区联手”“多方联动”等措施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大力推进都市型工业园区建设。

三是以品牌为龙头,加快大集团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资产运作、品牌经营,目前已初步形成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和资本实力的企业集团,如冠生园、梅林正广和、上海家化、老凤祥等。

四是探索条块结合,联动发展的新路子。推动市属企业与区县的合作,为市属企业拓展了发展的空间,也调动了区县的积极性,发展了区县经济。

为了保护并促进了上海传统工艺美术,根据国务院令第217号《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上海市发布了《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

四、

特约记者:上次我在闸北区参加了一次都市型工业园区的研讨会。市委政策研究室的同志也参加了。大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没有避讳存在的问题。

李博士:由于都市型工业发展迅猛,不可避免存在以下问题:

(1)都市型工业发展中缺乏领头产业或“标志性产业”。都市型工业的7大行业中缺少著名的品牌,在国内有一定市场份额的著名品牌甚少。产业的总体附加值低,产业链的选择不合理,在高附加值的设计、销售等环节竞争能力薄弱,企业还是以一般的加工制造为主。

(2)就业增长趋势缓慢。一方面,随着都市型工业本身的升级,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比较明显。两年来,都市型工业增加值增长了26.18%,资产增长了13.43%,而从业人数仅增长7.76%。 另一方面,由于竞争加剧,商务成本提高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传统的都市型工业面临着产业升级的压力,而人员结构并未相应提升,传统产业工人无法适应现代都市型工业的需要。

五、

特约记者: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上海都市型工业未来发展规划及政策建议有哪些?

 李博士:预计到2005年销售收入实现1740亿元,从业人数80万人,工业园区建设完成1000万平方米。其中在内环线两侧建成200个左右都市型工业园区,市中心地区建成100幢以上都市型工业楼宇。要建成10-15个以软件、研究开发、工业设计等为代表的科技型都市型工业园区,重点建设5-7个都市型工业示范区,形成一批“一业特强、多业并举”的产业基地。

由于中国加入WTO以及上海将在2010年承办世博会的影响,对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发展都市型工业的有利方面看,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更为完善,国际化程度更高,人口素质提高,国内和本地需求更旺盛。对发展都市型工业的不利方面看,主要是商务成本大幅提高。包括土地成本、房租、人工成本等都将大幅上升,从而严重影响劳动密集的薄利型传统都市工业。同时,就业压力更大,由于社会转型产生大量结构性失业人员,尤其是大量的传统产业的工人将面临再次择业问题。

为此,都市型工业一方面要继续提高就业水平,成为吸引城市就业的重要渠道;一方面都市型工业要适应城市功能升级的要求,实现的产业升级,提高附加值和自身的竞争力。

(1)进一步推进都市型工业园区建设,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园区建设管理的规范化、规模化、连锁化。加强园区的产业导向和产业集聚,创建特色园区。并通过都市型工业展示厅、网站及招商服务中心等建设,加强招商力度,改善园区的投资环境,提高园区竞争力。

(2)鼓励都市型工业的专业市场建设,如支持专业的服装服饰市场、钻石交易市场、箱包市场等建设,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市场交易平台;

(3)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在都市型工业中有关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享受贷款贴息。

(4)认真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地方实施相应的配套政策,在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

六、

特约记者:在探索和发展都市型工业道路中,国际上有哪些先进经验值得借鉴,国内城市间如何相互取长补短?

李博士:随着城市郊区化的发展,以及市区传统工业的结构性调整,结构转型城市不得不对城市中心地区工业进行全面调整。作为城市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在纽约、巴黎、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在市中心的繁华区的高层建筑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都市型工业。以纽约为例,纽约是美国最大的经济中心,是美国仅次于芝加哥和洛杉矶的第三大工业中心。其都市型工业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其中服装业、出版业、食品制造业是纽约都市型工业中的龙头,化妆品制造业、玩具制造业也是工业经济的重要部门。服装业是纽约最大的都市型工业,在纽约每三个生产工人中就有一个从事服装业生产加工,目前每年可为纽约带来近30亿美元的收益。

   为了避免由于工业企业大量外迁引起市中心地区的衰退,许多国家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企图提高中心地区的职能和地位。日本东京在1959年曾出台“限制首都圈老市区工业的法律”,2001年为了促进中心城区的繁荣,又取消了对工业和大学的限制,鼓励回迁。英国为了复兴大城市经济,于1978年制定了“内城法”,并据此在旧城建设“企业特区”。企业特区一般是以占地少、污染少的新兴工业为主的综合区,其中既有工业,又有商业;既有企业又有科研、文教等事业单位,并充分考虑到高技术公司的特点,使操作、办公室、开发、仓库和其他活动尽可能在一个建筑物中进行,给予高技术工业以更多的优惠。同时“企业特区”均选建在旧城的衰落地段。由于特区是以新兴现代工业为主,完全可能将居住区、办公楼与企业等组织在一起,因而居民生活方便,交通顺畅。为了促进中心城区发展,美国政府也相应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

  主要措施不外乎以下几种:

    (1)向企业提供本地区数据信息服务。对新公司来讲对地区经济信息的收集非常重要,这些综合数据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详细的人口数据信息,劳动力资源、公用设施、税收、政府部门、交通、刺激发展的措施、地区内的商业活动、和经济发展预测。拥有完整数据基础的社区比没有数据的地区更有优势。

    (2)在一定时限内,部分或全部税收减免。对工商业不动产和土地开发均实行免税;将百分之百的公司税和企业所得税用作工商业扩建投资。

    (3)贷款和抵押保证。这些措施将私人借款的风险负担转向了社会。

    (4)贴息。国家或地方政府通过支付部分利息成本,减少融资成本,使项目对企业的吸引力更大。

    (5)免税融资。通过从国家利息和联邦收入税两个方面完全免除发行债券,发展公共融资。因为对于贷款者,贷款利息构成税收减免,利息成本被大量减少。这种融资形式向借贷双方都提供了补贴。

    (6)直接给予和低于帐面价值成本出售。有各种各样的直接给予方式。最主要的方法是将公共财产以低于成本或市场价值的形式出售。

    (7)直接发展资助。由政府所属开发公司负责先行搞好基础设施,创造较好的投资环境,在立法上给予企业特区以较特殊的地位,并在经济上予以优惠,规划程序上予以简化。对公共计划、发展、工业用预备土地;公共支持的招募,工业员工培训;公用技术研发等。

    (8)发展部门通过广告活动,将本地所拥有的优势和对目标企业的激励措施详细地宣传出去,使目标企业了解。

  这些措施对促进都市型工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上海都市型工业推进三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天津、北京、南京、重庆等大中城市纷纷到上海参观学习,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2003年8月15日

媒体刊用:

“上海都市型工业充满商机和挑战”

——《上海商业》2003年第1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