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工业集中和产业集聚为重点 高标准、高水平、高起点推进郊区产业发展/乐景彭

 偶是俗人 2006-11-16
以工业集中和产业集聚为重点 高标准、高水平、高起点推进郊区产业发展/乐景彭

  非常荣幸能在上海郊区发展论坛上发言。随着国际产业转移和上海城市发展重点从600平方公里向6000平方公里的战略转移,可以预见,上海郊区将成为先进制造业的主要承载地。郊区的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如何积极贯彻市郊区工作会议和市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三个集中",加快形成本市工业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发展格局,这是上海构建国际大都市的一个大课题,也是上海在近一、二十年必然要经历的历史过程。下面我主要从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角度谈些看法:

  一、郊区正在成为上海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和重要增长极

  市规划工作会议和市郊区工作会议明确,郊区将成为上海新世纪城市发展的重心。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上海郊区的定位是,成为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承载空间,体现上海的实力与水平。首先是郊区经济在全市的地位日益提高。近几年郊区的经济增长一直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03年上海郊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一,以工业区为主体的区县工业销售收入5018亿元,增长率达42%,超过全市10.3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9%。"1+3+9"市级以上工业区工业总产值4695.59亿元,占全市41.7%。郊区经济增长是否快速稳定健康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上海经济增长。其次,工业将毫无疑问成为郊区的产业发展主体。上海城市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上海工业用地将达到1100平方公里,其中1000平方公里分布在郊区,规划新增的工业用地全部集中在郊区,上海的六大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主要布局在郊区,为上海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间。上海郊区将形成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的制造业总体格局。第三,上海郊区产业集聚的趋势正在形成。2003年市级以上工业区主导产业平均集聚率达到75%,如嘉定依托汽车城,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及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松江依托出口加工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制造业;青浦依托台商工业园区和中纺科技城,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现代纺织及新材料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主导产业的发展优势。

  二、郊区产业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之所以说郊区存在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地历史机遇,是因为经过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和产业结构调整后,上海郊区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目前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都有利于加快郊区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国际产业大转移的战略机遇。当前发达国家为了获得全球竞争优势,将工业中的生产部分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发挥后发优势,必须进一步加大接纳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和资本转移,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高度化。长三角正在成为我国吸纳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最主要地区之一。上海郊区在我国和长三角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区位优势,可以作为联系上海中心城区和长三角各大城市的桥梁与纽带,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其次,我国进入重化工发展阶段为上海郊区产业发展提供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过多次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结构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轻重工业之比由1978年的52:48,转变为1992年的46:54,2003年则进一步转变为28:72。上海已进入非常明显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这一趋势正进一步深化。布局在郊区的汽车、钢铁、石化等上海几大支柱产业近年均实现了高速增长,上海郊区可发挥重化工业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强、经济带动作用强的优势,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三,上海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日趋完善。90年代以来,上海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要求,积极贯彻"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金融、贸易、服务等行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上海作为大都市的综合服务服务功能得到不断完善,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和郊区先进制造业能够联动发展、共同提升,为上海郊区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了条件。

  第四、郊区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随着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明确,"三网两港"的建设使郊区逐步成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从陆路交通看,目前已建成通车连接市区和郊区的高速公网,如A4、A8、A9、A11、A12等跨省际高速公路以及在建的沪芦高速公路等,城市轨道交通也正从市区向郊区的新城、卫星城延伸。正在建设中的洋山深水港将建成国际最大的港口之一,浦东国际机场的功能也在不断扩展提升。这些已建成和在建的基础设施为郊区引进大项目、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基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第五、郊区已形成了推进产业集聚的产业基础条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几年的发展,郊区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产业结构调整,郊区吸纳了大量从市区转移出来的工业项目,同时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速产业集聚,形成了适应国际分工的产业链,提升了产业能级。目前已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汽车、电子、钢铁、化工等支柱工业已在郊区立足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郊区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问题

  从外部环境分析,郊区产业发展虽然面临着巨大机遇,但也有巨大的挑战。首先是我国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面临着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其次,与国内其他地区特别是CEPA后的珠三角地区存在竞争;第三,上海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发展制造业与周边城市也存在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关系。上海郊区既有靠近中心城的优势,但发展制造业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内部条件看,郊区还必须解决好内部的瓶颈问题,从提升整体投资环境着手,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一、郊区产业布局不尽合理,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难度较大。目前上海郊区的工业区与工业点过多过散。目前全市大大小小的工业园区161个,缺乏规模效益,尤其是一批区县以下的工业区尚达不到规模效应。分散企业整体搬迁和工业点拔除的成本太高,市属企业税收不属地,对镇一级政府的考核机制和利益机制等,加大了工业向园区集中的难度。第二,郊区产业集聚水平还较低。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环境建设、自身管理、招商引资等方面在发展起点、层次和水平上与国际先进工业区相比存在较明显差距,产业集聚优势还未真正形成。土地集约使用意识还不够强,存在土地浪费现象。三是郊区产业研发创新能力低,缺乏自主品牌,技术含量低,影响整体竞争力。目前郊区产业的附加值较低,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5%,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两个百分点。四是体制机制创新不够,各区域各自为政现象明显,难以形成整体合力。

  四、下一步推进郊区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

  首先,在发展思路上,推进郊区产业发展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统筹人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立足全局、统筹规划,实现郊区产业的持续发展。二是要抢抓发展的历史机遇,推进城市化和产业化联动发展。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通过积极落实郊区城镇、产业和人口"三个集中",形成郊区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土地集约的良性发展格局。三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体现郊区实力和水平,成为先进制造业的主要载体。结合上海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充分发挥郊区区位优势,加快产业基地和市级以上工业开发区建设,形成以产业链网络、产业生态系统集成和产业集聚发展为特征的产业布局,以培育产业集群为目标,发挥集聚效应,形成产业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

  其次,在主导产业上,按照产业集群化的发展规律,积极推进郊区结构调整和升级,在主导产业上形成面向未来发展的若干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的是三方面:一是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的钢铁、石化、装备、汽车等重化产业,重点是以加工带动位于产业前后端的高附加值研发和服务体系发展;二是大力引进和发展IT产业,除大力推进集成电路制造、研发、封装、测试等产业外,重点是促进信息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的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三是重点培育生物产业和生命科学、环保等具有前瞻性的产业。具体来说,主要发展包括张江、松江和青浦的微电子产业群;宝山和宝钢的精品钢材产业群;金山、漕泾、吴泾和高桥地区的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群;嘉定、浦东和南汇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群;长兴岛、外高桥地区的船舶及港口设备产业群;南汇、闵行和奉贤的大型成套装备产业群;及生物医药产业群,新一代移动通讯等信息电子产业群、民用飞机产业群等。

  再次,在产业布局上,大力构筑以产业基地为龙头、市级以上工业区为支撑、重点区级工业区为配套的工业布局框架,大幅提升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水平。争取到2006年,全市工业开发区调整到60个左右,销售额超过200亿元以上的工业开发区达到15家,全市形成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产业集聚度和能级不断提升的制造业总体格局。一是大力建设六大世界级产业基地。精品钢材制造基地要在品种、质量、价格、服务上赶超国外同类产品,把上海建成为世界第一的钢铁生产基地;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基地要以上海化工区为依托,加大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等三大领域的投资,使上海具备年产4000万吨炼油和400万吨乙烯的生产能力,把上海建成为世界前列、亚洲第一的化工基地。汽车制造基地要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零部件集成配套体系,逐步形成300万辆左右的整车生产能力。船舶制造基地要积极引进和开发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技术,推进造船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研究应用,到2015年造船能力达到1200万吨,确立船舶制造业世界三强地位。成套装备制造基地要重点培育和发展煤液化制油、重型燃气轮机、1000MW级大型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等新兴装备工业,立足成套成线装备,推进专业化生产,形成国内一流的专业化协作配套体系。集成电路及微电子制造基地要重点培育发展核心技术,建成30条左右集成电路生产线,使微电子产业具备较完整的从软件到产品应用、工艺和装备研究等产业链,确立在全国的核心地位。二是聚焦市级以上工业区。上海的19个国家级和市级以上的工业区将占到工业用地的一半以上,下一步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服务,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吸引国际大项目、大企业进驻园区,提升能级、拓展空间,成为上海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主要空间。三是优化提升区级重点配套工业区。重点区级工业区要进一步搞好配套、归并调整、吸引集中,进一步减少工业区数量,提升发展水平。我们设想上海区级工业区要通过归并调整,最终减少到50个以内。

  五、加快郊区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为了加快郊区产业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当前有利的发展机遇,制定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制定差别化的产业支持政策。按照国家产业发展导向,根据上海的定位和战略升级的要求,抓紧研究与制定差别化的产业支持政策,包括分行业的产业支持政策;振兴产业技术的贷款政策;促进企业研究开发的税收政策;产业创新补贴政策;新产业市场支持政策;高新技术小企业支持政策等。

  2、加强产业规划和产业导向。抓紧编制制造业战略升级的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及产业导向,提高产业政策的透明度,提供面向全社会企业的公共信息平台,进一步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规范化、专业化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完善要素配置市场体系。

  3、以"三个集中"为抓手,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郊区产业布局。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形成更为合理的制造业布局结构体系,主要是要理顺和完善本市工业开发区管理调控机制,完善对工业开发区规划协调、布局调整、政策制订、投资服务和执法监督等相应管理职能,并配合"三个集中"实现工业项目向园区的集聚,扩大发展空间和潜力,以更好地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4、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分布在郊区的工业开发区成为商务成本的盆地、服务效率的高地和投资者的福地。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拓宽投资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通过产业链招商的形式,加大关键产业、关键企业、关键产品的引进力度,鼓励外商来上海进行组团式、组合式的、生产环节上下游贯连配套的、成块成片成区的大项目投资。

  5、加快产业研发创新体系建设。要加大对郊区产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发挥产学研联合优势,引导企业与国外研究机构共建研究开发基地,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大的科技型企业。设立产业技术发展基金,集中支持战略产业、新兴产业等重大技术升级项目以及前瞻性技术、关键技术的超前开发。优先发展主导产业的核心技术,重点发展支柱产业的关键技术,兼顾发展一般产业通用共性技术。加强产业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和人才战略。

  6、积极推进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郊区发展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积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结合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工业布局新一轮的结构性调整,坚决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重污染、低效益的落后产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逐步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务必在郊区实现人和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