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闵行博物馆参观小记

 熟年人生 2020-10-07


5月25日上午乘地铁10号线到航中路站下来,附近的新镇路1538号即是2019年9月新落成的闵行新博物馆。

依水而建的闵行区博物馆,被纳入闵行文化公园景观的一部分,成为上海西南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为市民在休闲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供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从博物馆办公大门进去,见博物馆面对一片清澈的湖水。对岸湖畔的草坪上,有70匹彩色骏马成条状点缀。

博物馆门前的广场上,有市民在打太极拳,锻炼身体。

也有市民一早坐在草坪边的石凳上休息。

湖畔对岸有一幢幢居民住宅。现在都要卖到6万多一平米。

闵行博物馆建筑设计围绕“与城市文化融合、与自然共生”的建设理念而成

闵行新博物馆于2019年9月26日正式开馆。博物馆建筑面积15000余平方米,共三层,设三个常设展厅:《上海县七百年》、《马桥文化展》、《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展》。

通过丰富的文物、文献资料和现代多媒体展示手段,生动全面地展示了现闵行区版图内的地域历史发展脉络及璀璨多姿的民族乐器文化。

      上海县700年历史重现

闵行区博物馆的《上海县七百年》展厅,展陈面积约2400平方米。设序厅、东南壮县、江海通津、海纳百川、独立发展、城乡融合六个展区。

展厅以上海县各时期的300余件文物为依托通过全息投影、多媒体互动、场景复原等手段,由古及今,追根溯源,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展示七百年历史长河中,上海县的兴衰浮沉,以及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其历史文化成就。

上海旧名华亭海,又称上洋或海上,北宋时已有上海务。南宋以后生齿日繁,蕃商云集,始设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立县。

自此以后,承江海之利,人烟万井,商贾辐辏,民物繁庶,号称东南壮县。1843年上海开埠,国门初开,西风东渐,科技、制度、思想、文化陆续传来;工厂、银行、学校、书局纷纷涌现,更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繁华与绚烂,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基地。

1928年县市分治,上海特别市成立,上海县成为郊县,功能发生转变,乡村面貌初步改观。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县发展成为大上海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与工业卫星城,贡献卓著。1992年,上海县与闵行区合并,700年上海县历史宣告结束。

其实,当时上海县还有现在的三林镇则划为浦东。

      上海的水系与江南水乡

我注意到博物馆内陈列的上海水系的图文介绍。

据介绍:上海的水系形成同源于太湖三江。《尚书·禹贡》言:“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即太湖以东湖水入海,要经过三江。三江,一般认为是娄江、松江与东江。其与古代上海境内沙湖系统演变关系重大。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直延续至今的是松江。松江即今天的吴淞江古称,一名松陵,又名笠泽。

黄浦之名最早出现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华亭知县提及华亭县东北又有“北俞塘、黄浦塘、蟠龙塘,通接吴淞大江。”

黄浦上游原名横栗泾,主要承接淀山湖来水。下游段流至上海旧县城东,与上海相接。南宋以后,河口日渐加阔,至明代时已是“浩浩荡荡,直与江水朝宗于洵而后已”。

当年的上海水系图很像一个乌龟状。

水系的通畅和繁多,构成了古代傍水而居的许多村落、乡镇、都市。

当年的“威灵显赫”旧宅。

博物馆展出的沙船模型。

当年的红绿灯灯柱,非常粗壮。

叮当响的有轨电车。

有100年历史的沪闵长途汽车。

1961年的上海江南造船厂。

      有“断层之说”的马桥文化

马桥文化展马桥遗址位于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俞塘村,2013年3月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马桥遗址的文化遗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良渚文化(距今5200-4400年),个别遗存可以早到崧泽—良渚过渡阶段。第二阶段是马桥文化(距今3900-3200年),是该遗址分布面积最大的文化遗存。第三阶段是春秋战国至宋元时期,发现有其中各时期的文化遗存。 

《马桥文化》基本陈列,展出面积约600平方米,主要展出距今3900至3200年前马桥文化时期的150余件器物。展览分为“依海而生”、“始生之物”、“造物以术”三个部分,通过多媒体投影、模型、场景复原等手段,重现了马桥文化时期先民傍海而生的生活。

展览向观众展示马桥文化时期先民制作使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让观众辨识先民用以传递生产与生活信息的独特符号和用以装饰器物的各种纹饰,以及在硬陶的基础上烧制出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原始瓷。体会自然的危险与奇异,探索生活的艰辛与精彩,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博物馆展出部分马桥文化出土文物的仿制品:

物庭院图被面,长192cm,宽127cm,布幅宽42cm。被面上下分别留33和31cm的蓝色空间。四边框饰花鸟狮子滚绣球图案。主体图案为人物庭院。1965年出土于上海县马桥乡三友大队。

胭脂红地粉彩折枝石榴花卉纹瓷碗  外壁胭脂红釉作地,绘粉彩垂枝石榴和蓝料彩花卉纹;碗内施满白釉,底面绘矾红彩不规则的五只蝙蝠。足端露胎,胎质坚硬洁白,呈滚圆的“泥鳅背”状。圈足内手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印章款。此碗制作规整,胎质细密,釉彩润泽鲜艳,绘画技艺娴熟,堪称清代乾隆年间景德镇民窑制瓷精品。

一起参观的专家评说“马桥文化”:马桥文化是上海三大历史文化遗存之一。马桥文化的适应性和包容性,具有移民文化的特征。这与海派文化相一致。闵行的文化特质应包含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本地区从春秋战国到元、明、清代的古文化,源远流长,延续着历史文脉。仅马桥地区就有著名的古墓葬、古城堡、古寺庙以及名村名士。“马桥文化”延续了大约七百年。之后的近一千年情况如何?至今缺乏深入的研究,以致有专家认为:“马桥文化”之后至“上海七百年”,中间是个“断层”。

    闵行与徐汇有条百年历史的沪闵路

前面已提到:闵行博物馆展出的有“沪闵长途汽车”模型。据资料介绍:

沪闵路,上海西南最重要的干道之一,国人在上海境域内修筑的第一批市郊公路。距今已近百年。现今道路全长20余公里,北起沪闵路一号桥(徐汇区内康健路与沪闵路交会处,跨龙华港),与漕溪路相接,南讫闵行渡口,与沪杭公路相接。

莘庄以南一般称为沪闵路,已建成高架道路与内环和中环相连。莘庄以北仍旧为地面道路,称为沪闵公路。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到闵行的交通,仅靠班轮、小船维持。1920年8月修筑的沪闵南柘汽车路(连接上海—闵行—南桥—柘林,各取地名一字),亦称沪闵南柘路。

初建的沪闵南柘路,严格意义上属沪杭公路上海段,1922年5~12月,沪闵段建成通车,长29公里,宽8.5米,碎砖煤屑路面。1932年,建成闵南(闵行—南桥)、南柘(南桥—柘林)和柘金(柘林—金山卫—金丝娘桥)等路段,共长47公里,宽3米,碎砖煤屑路面,并与浙江省公路连通,是一条沟通省际交通的重要公路。

沪闵路沿途的梅陇镇、莘庄镇、颛桥镇、北桥镇,以及老沪闵路途经的华泾镇,都是上海西南区域历史较为悠久的集镇。

从沪闵长途线变迁史中也了解到:古代时期,闵行与属奉贤县的南桥、柘林一带,物产丰富。闵、南产棉多于产粮,柘林滨海则盛产海鲜。上海开埠以后,闵、南、柘等地与上海市区的经济联系及商旅往返也日益频繁。而在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到闵行的交通,还仅靠班轮、小船维持。为改善交通状况,在上海至闵行、南桥、柘林之间修建公路、开办长途汽车,已经成为民国时期的迫切需求。

1920年8月,上海县人士李显谟(字英石)、黄申锡(字谱衡)等发起筹建沪闵南柘汽车路(连接上海—闵行—南桥—柘林,各取简称连缀成路名),亦称沪闵南柘路。1921年8月成立兴筑沪闵南柘公路筹备处,11月召开创立会,成立沪闵南柘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沪闵南柘公司),经营上海至闵行地区的长途客运。李显谟任总经理,公司集股50万银元,在交通部注册,总部设在沪闵南柘路(今斜土东路),分办事处设于闵行(即今闵行汽车站处)。

1922年2月,沪闵南柘公司集得资金银元29万元(为预定筹集资金总额50万银元的58%),着手购买路基土地和筑路机械,作开工准备。5月,沪闵南柘路上海县段率先开工建设。11月,沪闵南柘公司筑成漕河泾至闵行镇公路,并改建南市国货路至漕河泾公路路面,取得市区段客货运输专营权5年。12月2日,沪闵南柘长途汽车通车试营业。

1923年1月1日,沪闵南柘公司举行沪闵段公路通车典礼。2月1日,沪闵长途路客运班车线路正式营运。线路全长29.13千米,从上海国货路经土山湾、漕河泾、惠灵(在新龙华马家宅,今上海南站处)、吴家巷(今上海中学附近)、钱粮庙(今老沪闵路华泾路附近)、颛桥、北桥至闵行,配备客车13辆,每日往返11个班次。

闵行历史文化醇厚璀璨

  上午一起参观的还有专家方:张乃清,原马桥文化站站长顾福根,明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玉林,闵行区博物馆馆长刘静,

闵行宣传部:宣传文艺科科长沈静慧等。

当地的专家对于闵行的历史文化发展如数家珍,直言坦率。

吴玉林总经理2019年出版专著《未必远方》,从人文方面总结了闵行七宝古镇、马桥文化、上海城隍秦裕伯、航天之城、四大金刚等发展历程及特色。

顾福根先生认为:闵行的乐器文化是一个特质,我国第一部民族乐器大典就是上海县修的。闵行700年许多值得记录的要事,特别是民国时期教育就是一个亮点,包括民国时期西学东移,把西方优秀科学技术引到上海县来;包括上海县出了40进士,其中马桥18、19个进士,这些进士在国家领域产生重要影响。此外上海老城区的形成也与上海县息息相关,上海拆老城墙也是上海县道台听取有识之士意见果断决策的,改变了上海大都市发展格局。马桥遗址是上海率先取得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马桥文化出土的陶文中有几个是甲骨文,在郭沫若文献中有记载,马桥是良渚文化后面,出现了甲骨文形态,比陶文要进步。

刘静馆长补充:马桥文化器物丰富,有最早的刻画文字、符号,还有推鸭形壶等器物,是闵行别具一格的亮点。民族乐器也是闵行区特色的点,全国非物质遗产的点,有敦煌牌。

闵行区文联副主席、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张乃清先生概括了闵行历史文化的四大特点:都市母体、江南明珠、海派乡土、新兴城区。

闵行地处上海腹地,吴淞江、黄浦江挟持,古冈身贯穿南北,这里最大的地理特征。上海县孕育了上海特别市。

闵行虽非府城、非老城厢,但有不少享誉江南的名镇、名村、名士、名作。上海地区最早见之于典籍的地名——坞城春秋战国)。上海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春秋时代土墩墓——黄泥墩春秋大墓。上海地区有县建置后最早的碑刻——唐代陈琳墓志石。上海地区最早见之于典籍的道观——皋阳庙(唐代)。上海地区罕见的南宋墓葬遗存——张珒墓。上海地区明清进士出生地最集中的地区——吴会里(十六人)。上海地区明清进士最多的家族——吴会里董氏家族(九人)。我国第一部编撰科学的百科式图录类书——王圻《三才图会》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蓝印花布实物——马桥镇三友村明墓随葬品。

闵行地处近郊,是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不土不洋、亦城亦乡、多元融合的地域文化特色。其包容性和融合力,在江南地区独树一帜。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近郊的闵行,城市化进程最快。第一家国家级开发区(闵行开发区)就在此诞生。闵行有着诸多的“中国第一”和“上海之最”,可以挖掘。

  2020年5月26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