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5《道家和道教》《中医》养生基礎

 海水颜 2020-10-07

岚湖斋寻梦

(三)天道元气篇

(六)莲花塘畔莲悟

05《道家和道教》《中医》养生基邵礎

追梦翁永安

道家源于易,易字上日下月,日月之象。日属阳,月属阴,日月分阴阳。

《系辞上传》说:“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家的‘道’又是什么?

老子25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在日月天地生之前,‘天不定,日月无所载...’。

老子曰:“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他是说‘道’是不会变化的,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道’又是无穷大,无边无际,或许是今天所谓的‘时空’吧。‘道’,成为老子‘无’的字号,‘道’与‘无’在概念中似有相通之处。

道家阴阳论源于易:老子42曰:“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源于易。万事万物都分阴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道家道变论:‘道’字,左为走部,右为首部。首是一,走通变。故老子42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生于‘无',万物生于有。有日月,有天地,然后盈满天地之间的万物才产生。白天黑夜,春夏秋冬,白天,春夏为阳,黑夜,秋冬为阴,阴阳是互相转化的。像四时交替,花开花落;

地球绕太阳转,月球绕地球转。在适应变化中,老子25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遵循‘道’的规律,遵循天道、地道、人道的规律。

道家清静论源于河图:与河图〔主静〕一致。老子16曰:“至虚,极也。守静,督也”。虚,极即‘道’大、逝、远,而后返朴归真。守虚、守无、守清、守静、守易即无为、无欲、不争。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争,始终抱一。老子39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静),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无中生有,不争而得,如何守?如何抱一呢?老子8、43曰:“上善如水”,“天下之至柔”。水性柔,而攻坚。

列子继老子守无而贵虚,庄子在虚无中梦蝶变蝴。穷变化而慕仙,逍遥于六合,成为玄学的先师,道教的先躯。

何谓道教?道认知,德力行,即以道教德。儒家‘祖述尧舜’,尊孔,倡仁恕、佛教念慈悲,阿弥陀佛、道教宗黄老,求道德。目的只有一个,人与人之间要有公德。公德是什么?是真善美!即真诚、善良(仁恕、慈悲)、爱美。‘道’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论基础,是以清静为守:道教对个人则求守静、抱一,教之于德。

道教气论源于‘道德经’:道教认知是源自道家,认为先天之气,弥罗造化,无形无象,无始无终。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纲至微。至妙至校道教徒守静炼虚、炼神、炼气、炼精以求金丹,位列仙班。

道教神仙论:道教认为先天之气,一气化三清,三清者在道为气、火(阳)、水(阴),在神即原始、灵宝、道德天尊,在德即真善美。日神紫光又化四御,三清、四御是道教的最高神。

东汉张道陵创道教,有众多的神仙,道教主神是奉三清、四御。有等级森严的神仙朝庭,朝庭的首脑是玉皇大帝。以符箓驱鬼除魔,统领龙虎山、茅山、阁皂山。后又有崂山法术派,‘五雷天心正法’天心派。这一符箓、法术派。空有唐宗宋祖尊崇,终不得发展,远不如释家阿弥陀佛。

倒是道教养生派风糜男女老少,道教养生派初以丹鼎派外丹走俏,但终没有练出仙丹,没有位列仙班。后有金丹派以炼气入手,通过庄子的‘心斋’,无待、无己,守一、存思,吐纳或胎息引先天之气藏于丹田,变金丹。守平、守法、守真以求延年长寿,炼气师是气功的祖师。

道教养生还有导引,后又转化为武术,以太极拳为象征;服食、起居调养;房中理念。

笔者感到道家和道教的发展,除哲学、社会学意义外,与卫生保健相结合,大有可为。道教徒不妨信仰日月、三清、北极星天帝、东皇太一、西王母、雷神、龙王,但应发扬养生学,授徒或办学。养生学应包括气功学、武术学、养生学(天人合一:服食、起居调养)、房中卫生理念学。一己管见,探讨易、道、医,道教徒不妨称道卫生。笔者不是道教徒,却是道学(生),道学是华夏人的精粹之一。

歧黄术源于草药。草药,上溯到神农氏,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神农氏在寻求食物的同时,由于不明白百草有毒或无毒,而误服中毒。在长期生活中又求得解药,而且明白了那些草可以治病。在后世出现了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山海经》中亦有药的记戴,而且出现了仙药。     

现代中医,广义的中医包括汉医(日本称汉方医)、蒙医、藏医、苗医等,狭义的中医指汉医(日本称汉方医)。汉医起源于东汉张仲景,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但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理论核心仍源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的理论核心仍源于《易》,《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老子42曰:“万物负阴而抱阳”。《黄帝内经.素问·卷二·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黄帝内经》、《道德经》、《易经》三经如出一辙,笔者戏称易、道、中医是同胞一脉相传。

《黄帝内经》的理论核心是〔阴阳论〕,而且通〔变易论〕、〔道变论〕。《黄帝内经.素问》明确指出:“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黄帝内经》、《道德经》、《易经》三经与儒家亦有渊源,《周易》名传天下,功在孔子。《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乾坤即阴阳,阴阳之根本即天地之道,万物之祖宗等同于万物之纲纪,神明之府也是道之府、易之府,即日月之象。鲁迅说:“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中医、道教的根底全在《黄帝内经》、《道德经》、《易经》三经的理论核心〔阴阳论〕。

《黄帝内经.素问·卷二〈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离合论篇第六〉》结合人体五脏六腑、药物、疾病、六淫等,指出相应征象及离合变化,〈阴阳离合论篇第六〉成为《伤寒杂病论》之源。

《黄帝内经.素问·卷二〈阴阳别论篇第七〉源于《易经》六爻,结合人体脉象,指出三阴三阳,适应四时十二月的变化。

《黄帝内经.素问》卷十九第一篇天元纪大沦篇第六十六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可见与《易经》方位论相通,与河图、洛书有密切关系,逐渐形成五行运气生克说。五行运气生克演绎着疾病变化、辨证论治、指导配方用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