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冒频发,咳嗽到寝食难安,鼻炎挥之不去!这样吃它补肺,分分钟帮你止咳化痰!

 iiiiiiidrrf3v1 2020-10-07
突如其来的降温
一个国庆
从短袖到棉袄
冷的突然,病的难受
特别是最为敏感的鼻子
特别想打喷嚏


尤其是鼻炎患者
分分钟用完一包纸巾擦鼻涕
鼻炎虽然不是什么大事
但经常复发真的很麻烦
很容易反复感冒咳嗽


有人说
这是跟肺气不足有关
真的是这样的吗?
今天听专家
为我们一一解答!


肺气不足问题多

 打喷嚏、流鼻水、咳嗽、喉咙痛 
肺气不足或者肺气功能失调,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医说肺胃都是身体免疫系统的表现,如果出了问题,就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水、咳嗽、喉咙痛的症状。


肠道问题、皮肤痒、出汗过多、怕冷 
中医说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肺气不足甚至会出现大便干结、便秘的情况。还有肺主皮毛,所以有时候出现皮肤痒、出汗过多、容易怕冷,这些都是肺气不足的表现。


易感冒、慢性病

感冒症状最突出

肺气是一个免疫系统,它主我们身体全身的正气,管理我们的呼吸系统。如果我们的正气不够,呼吸系统最容易出现问题,容易咳嗽、流鼻水,甚至会觉得干燥。


慢性疾病多复发

这个季节是长期有慢性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多发期。放任不管,会出现流鼻水、打喷嚏等过敏性的反应;严重的可能会发展成季节性的哮喘,或者引起细菌感染,变成肺炎、慢性支气管炎


不同体质不同方法


中医讲求辨证论治
我们整个脏腑的功
能有虚实、寒热之分
所以不同的人、不同的体质
就要选择不同的方法


所以说最大的问题
就是要找准体质,再对症下药
以下两种寒性、热性
大家对号入座
看看自己究竟属于哪一种体质吧!



寒性体质



01
怕风、怕寒


第一条就是怕风怕寒,如果肺气不够的话,就会怕风吹、也怕冷,自己觉得冷,平时也怕冷,冬天整天抱着暖水袋或者衣服穿得比别人多


02
四肢冰冷


第二就是手脚经常冰冷,冰冷的时候,说明我们的气血循环得不太好。手摸起来很冰。



03
脸青唇白、气喘


脸青唇白,都是肺气各方面不足。还有我们上楼梯或者跑步之后,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很够气的情况,这也是身体肺气不足的一个表现。


04
舌头偏淡舌苔少


你可以照镜子自己看舌头,很简单,就是看颜色和形状。肺气不足的,舌头一般不会很大,但是颜色偏淡而且舌苔很少,这也是肺气虚的表现。

05
精神萎靡不振


精神萎靡不振,这是一个气的表现,一个人体的正气不够就会表现出整个人的机能下降或者代谢也比较差的情况,所以整个人有气无力的没精神。


大家可以逐条看一下
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一般有三条
就能说明你是寒性体质了
超过则比较严重了



滋养食材:陈皮+生姜

陈皮从中医来说,它的性质相对属于温的,它有健脾、驱痰、止咳的作用。肺气不足或者肺气虚之后出现咳嗽、有痰、痰比较稀的情况下,就可以用陈皮治疗。

生姜升温、归五脏,可以止呕、温胃、驱风寒一换季就会出现咳嗽或者打喷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加入生姜一起用,效果会很好。

 茶饮:陈皮生姜茶 

陈皮加生姜煮茶,或者把它煮开再闷一下,这样吃起来效果比较好。这样一起吃可以健脾驱痰,还可以温肺,非常适合寒性体质。







热性体质



01
怕热、多汗


总觉得很热、很烦,人容易着急;冬天舒服一点,夏天更严重。


02
常口干舌燥、口臭


经常觉得口干舌燥、口渴,还可能常受口臭问题困扰。



03
易长痘疹、脸红


容易长痘或者起疹,“红”指面红、眼睛红或者舌头很红,口唇很红。


04
常便秘、尿少且黄

经常便秘,排泄物是黄色的,比如鼻涕、痰、小便都是黄色的,咳嗽出来的痰是黄的,鼻涕擤出来也是黄的。




滋养食材:梨+石斛

本身是寒凉的,有助于清肺热。如果我们的热气很盛的,或者高烧、痰热很盛的话,这样吃梨是最合适的。

石斛属于清补食材,历来被誉为滋阴圣品,体质比较热气,但如果想长期作为调理体质的情况下,可把两者相结合,可以制约食材寒热之性

 石斛红枣甜梨饮 

【做法】

1.香梨切成薄片,跟红枣一起冷水放入养生壶

2.水开之后煮10分钟停止

3.煮好的梨子红枣水放入壶中晾温

4.在温梨子水中按照自己的口味放入蜂蜜,不喜甜的小可爱也可以不放哦

5. 杯中加入石斛粉(石斛粉一定要用温水哦)进行充分搅拌并饮用

石斛跟梨还有红枣搭配在一起,三者融合有很浓的草本植物香气,现在天气干燥,梨汁也比较润肺,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石斛汁也很保护嗓子,非常适合现在秋冬季节的转变期,这款饮品也非常养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