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三百首译注评之27--寄全椒山中道士

 虹72 2020-10-07

转:毕宝魁的博客

27--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译文】

今天衙门的客厅里冷冷清清,我忽然思念起全椒山的道士来。他可能正在山涧下捆束薪柴,回到道观里水煮白石和野菜。想带着一瓢酒远远赶去,在这风雨的傍晚慰问你的辛苦的倦怠。可是满山都是吹落的树叶,我实在无法寻找到你的所在,感到茫然和无奈。

【注释】

[全椒山]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的神山。全椒,唐代滁州属县,今属安徽。    [郡斋]刺史官署中的客厅。韦应物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夏任滁州刺史。    [涧]两山间有水的深沟。    [束]捆。    [煮白石]《晋书·鲍靓传》载鲍靓入海遇风,饥取白石煮食之。葛洪《神仙传》载,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又居白石山,故时人称其为白石先生。此借指山中道士淡泊清苦的生活。    [瓢]一种器具,将葫芦剖成两半,一半就是瓢。

【评析】

从诗题看是寄全椒山道士的诗,诗眼是“冷”字,落笔即写寂寥冷清的“郡斋”环境,实际是写自己心情的冷,委婉表达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开篇点题,写郡斋冷冷清清,因为环境冷清,心理更冷清寂寞空虚,忽然思念起山中的客人,客人便是诗题中的道士。只此一句就可体会出诗人与道士的关系非常密切,否则怎么会在冷清的时候思念他呢?接着诗人借助联想和想象揣度“山中客”的具体生活情景。“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之句,诗中是虚拟想象,并非当时真实生活就是如此。但虚中有实,是往昔诗人曾经经过的与道士交往时看到的生活情景的再现。道士是一位清苦修炼的世外高人,诗人是位忠于职守的清廉官吏,因此都“冷”,这便是联系二人的关键,也是诗歌感情抒发的关键。最后四句的设想在关怀中寓有无限深情。作者由“郡斋冷”,写到“风雨夕”,环境渲染增进一步,心境表达又深一层。由己及彼,两处于心,在萧索中见出空廓,在平淡中寓有深情。结尾两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意境更妙。叶落空山映衬着空幽寂静的山林,表明道士居无定所,随遇而安,潇洒至极。《许彦周诗话》载:“韦苏州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绝唱不当和也。”认为苏东坡的诗句不如韦应物的原作,不是苏东坡才气不够,而是绝唱之诗句不应当唱和,对于这两句诗的评价无以复加。施补华《岘佣说诗》也说:“《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能够受到如此赞美,连苏东坡都尽力效仿,可见本诗的艺术造诣之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