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年元宵,这个德国人为豫园拍下“网红定妆照”。今年中秋,我们和他聊了聊……

 cxag 2020-10-07


2019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十五。上海市公安局的官方微博,发布了这样一张照片:近处是灯火璀璨、人头攒动,饱含老城厢喜乐的豫园灯会;远处则是浦江对岸的摩登高楼丛林。一张赛博朋克风的照片中,沪上新老代表建筑的对比、融合,瞬间刷爆了上海人的朋友圈。很少有人知道,如此“海派本帮”的视角,其实出自一个德国人——Mark Siegemund。

2011年,Mark以交换生的身份来到中国,在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建筑与环境设计系就读了半年。第一眼看到上海,他就惊叹着爱上了这座城市:“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城市。我就想,WOW~~~!一方面,我预期看到的都是传统的中式建筑,但这里有很多很新的建筑;另一方面,我们德国的建筑都比较矮,很少有超过一百米高的楼,而在上海所有的楼都差不多过了一百米,所以我看到陆家嘴的楼我就觉得,哇,这是一个梦想!”


从Mark的本行——建筑师的角度来看,上海也是一片发展事业的乐土:“规划做得非常快,楼盖得非常快,项目也比较多,所有建筑师的梦想好像在这里都可以成真,All your dreams can come true”。因此,大学一毕业,Mark便迫不及待地回到了上海,定居、工作,一待就是8年,甚至“没考虑过回去”。


虽然谦称自己的中文水平只有4分,但Mark非常热爱观察中国文化。他会在清晨5点早早起床,跑去外滩或是南京路,看老人们放风筝、打太极。在Mark眼中,这是“别的城市看不到”的风景。他喜欢与这些热情的本地人聊天,还会惊喜地发现“有一些师傅,很厉害!会跟我说英文!”

Mark很快就融入了上海的环境。工作之余,他也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如鱼得水般游走。光是让他走红网络的豫园,他已经数不清去了多少次。去寻找自己看待事物的视角,去探索表达自己视角的方式。虽然一张照片回家的后期处理可能只需要3-5个小时,但前期的踩点、找角度、看天气,往往要花掉他一两天的时间,而他乐此不疲。在社交媒体上向全世界“安利”“自己的家乡”,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Your home is where your heart is.(家是心之所在。)”Mark解释到:“我当然很喜欢德国,因为那是我的老家。但是我现在在上海,我去了很多地方、认识很多不同的人、我在这里上班、我在这里吃饭、我在这里睡觉,我感觉上海就是我的家。”

Mark的家乡,在德国莱比锡附近的一个小镇上。虽然已经是原东德的第二大城市,莱比锡的人口也就70万左右。而上海,是一座有着2400万人口的超大型都市。Mark举了个例子:“我刚来的时候觉得上海人太多太密集,就想你们能不能给我一点空间?但是现在已经很习惯了。每次回德国的时候,一两个礼拜可以放松,就像旅游的那种状态;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就还是很想上海。所以从这个角度你也知道,上海已经一点一点变成我的家了。”




采访中,Mark多次赞叹,上海的速度太快了!日新月异,时刻有新的惊喜等待他发掘,也时常会有新的“WOW”从他嘴里发出:“有的时候我去拍照的时候还是想,上海还是非常厉害的。还是和我第一次到的时候一样的感觉。”


Mark说,在漫漫人生路上,其实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下一步会去哪,最终又会待在哪里。他“从来没想到在上海住这么多年,但是到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一个自己真的喜欢、真的会不断回来的城市。”


为了这座他视为家乡的城市,Mark已经有了一个宏大的计划:“我其实现在最大的梦想是在做一个30分钟的电影,这个故事就是介绍上海所有的地方。我找了很多设计师,外国人、中国人,一起合作这个项目。”他自信地补充道:“这是一个passion(充满激情)的项目!”



这些年,Mark的父亲、姐姐、妹妹,在他的“安利”下都来过上海。他很骄傲地带他们去外滩、新天地,还有那些他“私藏”清单上,不为外地游客所知的小众景点,他们都很喜欢。


因为疫情关系,Mark已经许久未和家人见面了。中秋团圆之际,习惯了中国文化的Mark也有些挂念家人。他想了想说,如今爸爸也退休了,说不定会去劝说他,也来上海定居。“中国现在越来越好。中国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不过好在有网络电话的帮助,Mark的思乡之情并没有那么深。他开朗地表示:“其实很多中国人的家人也在另一个城市,所以中秋、春节的时候大家都会回老家,所以你们应该都能明白这个感觉。”

中海地产

四海家节

我在上海

陪你过节



编辑:张亦莹责任编辑:向晓薇


新闻工匠,打造最有品质的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