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探微(042):牟然而鸣——释“牟”

 秋琰 2020-10-07

本文约3750字,阅读约需要8分钟


朱英贵

“牟然而鸣”的意思就是牛哞哞地发出叫声。语见柳宗元《牛赋》:“牟然而鸣,黄钟满脰。”意谓牛哞哞的吼叫声冲出喉头,就像黄钟一样浑厚洪大。由此可知“牟”字的意思原为牛吼,本文就简单谈谈这个“牟”字。

一、“牟”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牟”字的构字理据如何?可以借助它的古文字字形来推测(参见下图):

 “牟”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牟”字的甲骨文仅见1例(合集14313),金文也仅见于战国的高奴禾石权上的一个形体。

甲骨文的“牟”字从牛从口会意,其下部为“牛”字,上部为“口”形,表示牛在张口吼叫。金文的“牟”字将“口”形符号改为一条短斜线,表示牛发出的声音。小篆的“牟”字兼具甲骨文与金文两种字形的特征,牛头上部有近似口形符号,其口形符号又以曲线形式向上延伸,更加形象地表现了牛口中发声由低到高长鸣的情态。由此可见,“牟”字的构字理据就是牛在张口吼叫,其造字本义为牛在鸣叫。

“牟”字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其下部写作“牛”字,其上部将小篆的弯曲线条符号写作撇折加一点的“厶”,这样一来“牟”就成了一个由“厶”与“牛”两个构字部件构成的会意字了,其中“厶”可以解读为表示牛发出的声音。“牟”本是一个动词,表示牛在吼叫,也可以作为拟声词表示牛的叫声,后来“牟”又有了“牟取”的动词含义,为了区别字义,则又在“牟”字基础上再加“口”旁另造“哞”字来表示牛的叫声。

《说文解字》卷二牛部:“牟,牛鳴也。从牛,象其聲气从口出。”

许慎的解释是正确的,其大意为:“牟”,就是牛发出叫声。它的字形采用“牛”字作为表意偏旁,整体字形像牛叫的时候声音或气息从口中发出的样子。

但是许慎只说“牟”字“从牛”,没说“从牛从厶”,可见他没有将“牟”字当作会意字来解,故下文直言其“象其声气从口出”,那意思是认为“牟”是一个独体象形字。其实,从“厶”具有单独表意功能(表示牛发出的声音)来看,若将“牟”解析为“从牛从厶会意”,则更符合它的构字理据。

   二、“牟”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牟”字的造字本义为牛鸣叫,其文献用例现在已经难觅,唯有《说文》“牟,牛鸣也”记录其古义。

 “牟”字由“牛鸣叫”的意思可引申如下几种意思:

其一,表示牛的叫声。例如:“牛之为物,魁形巨首……牟然而鸣,黄钟满脰。”(唐·柳宗元《牛赋》)意思是,牛哞哞的吼叫声冲出喉头,就像黄钟一样浑厚洪大。再如:“(牛)其声曰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一·牛》)又如:野牛牟牟地叫着。按:“牟牟”今写作“哞哞”。

其二,表示大,多。例如:“贤者之道,牟而难知,妙而难见。”(《吕氏春秋·谨听》)高诱注:“牟,犹大也。”再如:“毋或侵牟。”(《淮南子·时则训》)高诱注:“牟,多。”

由此又可引申出加倍的意思。例如:“成枭而牟,呼五白些。”(《楚辞·招魂》)王逸注:“倍胜为牟。” 洪兴祖补注:“牟,过也,进也,大也。”

其三,表示力求得到。“牟”字又有力求得到的动词义,例如:“游居厚养,牟食之民也。”(《韩非子·六反》)又如:牟利、牟取等词语中的“牟”。

其四,“牟”字还可用作地名与姓氏

用作地名时读作mù,如中牟县(在河南省)、牟平县(在山东省)

用作姓氏时,有些地方读作móu,主要分布在浙江和江苏地区。有些地方读作mù,分布于陕西,重庆,四川,湖北,贵州,湖南,山东,东北三省等地区。《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原本作为两种读音来处理,后来的修订稿版本则改为统一读作móu了,不知原本姓牟(mù)的一些人做何感想。

根据上面对“牟”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牟”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牟”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牟”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很少见,下面是其中屈指可数的几个:

渔夺侵牟——渔夺:掠夺;侵牟:侵夺。指掠夺、榨取百姓财物。源自《汉书·景帝纪》:“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

岑牟单绞——岑牟:古时鼓角吏的帽子;单绞:苍黄色的单衣。穿戴上敲鼓人的衣帽。比喻蒙受羞辱。

德牟往初——牟,通“侔”,意思是等同,齐等;意谓道德高尚,等同于上古以道德闻名的三皇。语见《汉书·司马相如传·封禅书》:“尧舜禹德牟往初,功无与二。”是司马相如夸赞皇帝的话。

牟然而鸣——牛哞哞地发出叫声。语见柳宗元《牛赋》:“牟然而鸣,黄钟满脰。”意思是,牛哞哞的吼叫声冲出喉头,就像黄钟一样浑厚洪大。

四、介绍柳宗元的“牟然而鸣”的《牛赋》

《牛赋》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小赋,其辞有所寄托,当是其谪永州之后感愤而作。全篇以牛自喻,谓牛有耕垦之劳,利满天下,而终不得其所为。虽有功于世,而无益于己。小赋再现了牛“魁形巨首”的外观形象,而且多方面地揭示牛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内在美德,并运用对比的手法,对腐朽官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刻画了飞扬跋扈之羸驴,曲意从人而反得所安,终谓“命有好丑,非若能力”,皆感愤之辞也,亦“牟然而鸣”哉。

《牛赋》的原文是这样的:

若知牛乎?牛之为物,魁形巨首,垂耳抱角,毛革疏厚。牟然而鸣,黄钟满脰。

抵触隆曦,日耕百亩。往来修直,植乃禾黍。自种自敛,服箱以走。输入官仓,己不适口。富穷饱饥,功用不有。陷泥蹶块,常在草野。

人不惭愧,利满天下。皮角见用,肩尻莫保。或穿缄滕,或实俎豆。由是观之,物无逾者。

不如羸驴,服逐驽马。曲意随势,不择处所。不耕不驾,藿菽自与。腾踏康庄,出入轻举。喜则齐鼻,怒则奋踯。当道长鸣,闻者惊辟。善识门户,终身不惕。

牛虽有功,于己何益?命有好丑,非若能力。慎勿怨尤,以受多福。

如果将上文译作白话文是这样的:

你了解牛吗?牛作为一种动物,是身躯魁伟,头颅巨大的。它两耳直竖,两角向上弯曲,其毛稀疏,其皮丰厚。牛哞哞的吼叫声冲出喉头,像黄钟一样浑厚洪大。

它头顶烈日,每天耕种大片土地。它来来去去翻出长又直的垄沟,以便种上你们的庄稼。它既要耕种,又要参加收获,拉着满车厢的东西奔跑。把一车车的粮食运到官仓,而自己却吃得很糟。

它使穷困的人富裕,使饥饿的人吃饱,却不图任何功劳。它常在荒野上繁忙劳作,有时陷进泥坑,有时跌倒地上。人们不为牛的辛勤自感惭愧,它却给天下人带来利益。

牛皮、牛角被用做各种东西,骨肉也不能完好保全。有的被劈成皮绳制成用具,有的装进祭具充当祭品。由此看来,没有比牛的用处再大的东西了。

牛不像那些习惯于跟随奔跑的瘦驴和驽马。它们竭力奉承,顺应权势,对自己的居处不加选择。它们不耕地,不驾车,但自有精饲料给它吃。它们奔跑在康庄大道上,进出随随便便。它们高兴时以鼻对鼻,发怒时奋力蹬蹄。它们站在大道上吼叫,听见的人慌忙远避。它们投靠豪门贵族,一辈子都不用担惊受怕。

牛虽然有功劳,但对牛自己有何益处?命运有吉凶,并非你的能力所能改变的。不要埋怨,以承受上天的赐福。

《牛赋》通篇以牛为主要描写对象,以驴为反面对照形象,虽是小篇赋,仍然按照赋体铺陈其事的表现方法,以对牛各方面特性的淋漓描述来浇心中之块垒。全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若知牛乎……物无逾者):以牛自喻,利满天下。

其一,先绘其形:“牛之为物,魁形巨首。垂耳抱角,毛革疏厚。”仅此十六字,便使牛在形体上塑造了力大、憨厚、耐劳的形象。再摹其声:“牟然而鸣,黄钟满脰。”这是说:牛哞哞地发出叫声,脖子里震荡着浑厚的低音。写声音之沉实,正与其形体相谐和。

其二,写耕垦之劳:“抵触隆曦……己不适口。”耕、种、收、运,无所不事,真是泽被于人。再进而写劳作之苦。“富穷饱饥,功用不有。陷泥蹶块,常在草野。”使穷的人富了,饿的人饱了。而功劳却没有,有时陷进泥中,有时倒在地上,艰辛地出没在寂寥的原野。以上是表现牛能生尽其劳。

其三,写死尽其用:“人不惭愧,利满天下。皮角见用,肩尻莫保。或穿缄滕,或食俎豆。”这是说:面对牛的献身精神,人们不会为此感到惭愧,但它带来的好处却使天下获利,即使牛死去以后,皮角和骨肉,还被劈成皮绳或充当了祭品。行文至此,自然得出结论:“由是观之,物无逾者。”牛的形象刻画也遂告完成。

第二部分(不如羸驴……终身不惕):对比羸驴,鞭挞小人。

在紧承“无可逾者”之后以“不如”二字相接,不仅表达了作者的不平之气,更为写羸驴,喻小人,奠定了讽刺墓调。

这里完全用对立的方式与上文进行对照描述:羸驴只知习惯于追随那些跑不快的劣马;想方设法趋炎附势,到处投靠,不耕地不驾车,却吃最合口的饲料;可以在平坦的大道恣意践踏,进进出出。非常随便;高兴时就与同类用鼻子互噢,恼怒时则用力蹬蹄;在大路上一声长叫,听到的人只好惊恐地躲避;靠着善于钻营,一辈子都不用担惊受怕。

赋文就是这样借着对羸驴的描述,痛快淋漓地画出那些不劳无功、无益于世,又依傍权贵飞扬跋扈小人们的丑态。

第三部分(牛虽有功……以受多福):抒发感概,渲泄激愤。

作者以牛自喻,其内涵正是表明:自己及其革新派的同道们,就像这里描述的牛一样,孜孜矻矻,为天下做了许多好事,却得不到好报:“命有好丑,非若能力”。统观全文主旨,联系作者遭贬后的处境,实质上这恰恰是一种曲折的发泄。“慎勿怨尤,以受多福”,怨后而说勿怨,乃是更深的怨恨;更何况段首一句反诘,正说明了积怨难平。通篇以朴实无华的笔墨讥切时弊,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内心之激愤“牟然而鸣”,借“若知牛乎”而宣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