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探源之“又”

 泽霖文史 2019-07-19


甲骨文中的“又”与“右”写法是一样的,字形上看起来像是一只“右手”,树枝一样的线条表示手上的几根手指,算是个象形字。

既然是“手”,它的字义就是“抓、持”之义。



在金文中,“又”字的写法比较多,这和当时的字形结构的不稳定性有关。但整体上看,基本都是一个统一的形象,只是在细微处略有差别,可以看出的是“手腕”和“手指”的区分更加明显了。



篆书中,“又”字沿承了金文的写法,并将字形稳定下来,加以圆润笔意的修饰,形体也变得更加修长,贴合篆书的基本风格。



发展到隶书时,这个字从竖长变得矮扁,这和隶书的整体风貌有关。但从字形上看,仍能看出其原初的形态,那一横一撇和一捺的前端共同组成代表原来“手”的手指,捺的后半段,则代表手腕和上臂部分。



发展到楷书是,这个字进一步在隶书的基础上加以变形,字体方正挺拔,将“丿”拉长,而“手臂”部分则相应地缩短,使字形更加具有平衡感。

这个字的本义前面提到了,是“抓、持、持有”之义,并没有现代“又”字的含义。后来,这个字的本义由“有”来代替,而它则引申出名词词性“右边”,当然这个字义后来也被“右”所代替。那么它的另一个引申义便成了现代字义“表示再、更、重复”的意思,而沿用至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