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1008教学手记——写作教学急需从“树上”下来

 晋诺工作室 2020-10-08

浙江高考一篇《生活在树上》的满分作文引起了人们对写作教学的审视反思,中学生写作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中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写作能力。我始终认为《生活在树上》是一篇被应试扭曲变形到极致的结果,曾写推文《还是从树上下来吧》表达这一观点。

昨天,月考,写作题目如下:

这个命题指向非常明确,面向全班同学写一份倡议书,倡议书的立场在材料里已作了定位:拒绝迷醉于小视频类网络媒体。而且具体内容也作了指导:“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可是批改下来发现,学生好像已不会用倡议该有的言说方式表达了,他们只能用那种所谓议论文语言来表达,语言的语体感已极为单一而固定。

倡议书的重点是倡议,也就是号召大家一起来坚信某种思想、理念,从事某种活动,为了达到让大家接受这种倡议的目的,在提出倡议之前要简单陈述提出这种倡议的背景原因;在提出倡议后,要具体阐释这些倡议内容,让受众明白清晰所倡议的具体内容。一个高中生的学养水平应该对倡议书的这些要求有最基本的解读能力,即使不能规范成文,至少大致上能符合倡议的精神。

但阅卷的感受是,大部分同学把倡议书理解成了发言稿、给全班同学的一封信,在写作内容上主要表现为以下缺陷。

1.缺乏倡议的文体语言。倡议书的表达对象是全班同学,具体内容是提醒、劝戒、警示、要求同学们远离这种网络媒体,这就要求语言表达既要富有理性又要具有生活的质感,不需要用那些诗意的抒情性的文学性语言来表达。这一点是全体考生最为薄弱的地方。他们的语言处在“写作文”表达习惯里,一提笔,就表现出了要用“那种方式”来说话的潜意识了,这是多年来作文教学的结果,这种结果的表现就是学生不会正常说话。现在很有必要再来读读毛泽东主席的《反对党八股》,我们要反对的是“学八股”,即不会像正常人那样说话。在提倡任务型写作的当下,在通过写作命题倒逼学生关注生活的背景之下,反对学八股是当下写作教学第一要关注的教学难点,要改变一个人的语言表达习惯确实非常困难。

2.不会使用书面语言。倡议书是实用类文体,是生活化的文字书写,但它需要用简洁清晰的书面用语来表达,不能用聊天式家常用语来代替。实际上,很多同学没有这种规范写作用语的意识,把写作文当作了日常聊天,语言质量较差,这也不符合倡议书的要求。究其原因,这类同学始终没有建立起书面用语的意识,阅读从未进入他的语言系统,没能对他的语言进行规范与优化,他始终处在日常生活的语言表达系统里,语言素养较差。

3.只有原因没有倡议。反复阐释小视频的危害,只是到文章结尾才发出倡议,一言带过,本末侄置。而阐释小视频的危害也是复述材料内容,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整篇文章人云亦云,空洞无物。这类同学属于无见识无思维型,统观全篇,浓缩一下,八百字的文章也不过就是两三句话内容。这类同学,需要尽快加大阅读量,开拓视野,提升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4.倡议内容单一,思维狭窄。针对小视频等网络媒体的种种危害,其倡议应该有多种具体的措施,可是很多同学根本没有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要提升这种能力,需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情境之中,用具体的事件、行为来促动他动脑,活化他的思维,如果把这类同学拴在试卷上,他们会越学越僵化,越学越差。

以上是阅卷的基本感受,总起来看,我们一线老师,在写作教学上,要特别注意学生文体语言的训练,绝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沉浸在原来的作文语言里,乐于搞引用、修辞、炫彩,过分一点地说,以不说人话为美。随着高考命题的改革,写作语言的文体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实用化,因此,我们要把爬到树上去生活的学生赶快扶下来,让他们站到地面上来,这一点刻不容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