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纸与读屏缺一不可

 字奴雲丹 2020-10-08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423日确定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读书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机构、图书馆、社区等各界人士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庆典活动,把“书香日”变成欢乐的喜庆的节日。

在我国,这个世界性的读书节还未被大众广泛知晓,更谈不上是节日。据媒体统计:知道“世界读书日”的人仅占7.8%26.4%的人虽听说过但不知详情,63%的人从未听说过这个日子。

 我们没必要吃惊!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读书的礼仪之邦,我国的读书日比世界读书日的时间更长些,更热闹些。首先是每年5月份的最后一周是中央文化部确定的全国“图书馆服务宣传周”,2008年宣传周的主题是:“倡导读书、传播知识、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

后面还有重头戏!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于2000121日起确定并实施的“全民读书月”,时间就是每年的121日至31日,整整31天的时间。迄今为止在全国已经蓬勃展开8年了,相当于打败了一个小日本的时间。世界读书人一年只过一天节,我们华夏读书人一年要过两次节,5月过了,12月又过,累计38天,说明我们更喜欢读书。

再来看看“知识工程”领导小组的组成成员单位:中宣部、文化部、科技部、教育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九个部门组成。说明相关部门对国民读书重视的程度可圈可点。

这个庞大的“知识工程”的宗旨是:“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因此,我国的读书节比全世界的要闹热的多。可是,咱们自己的读书节是不是就家喻户晓了呢?还是借用媒体的数据:知道我国“全民读书月”的仅仅占5.7%,25.4%的人听说过,67%的人不知道有这回事。

看见啥缺失的时候,就要针对啥组织相关活动,头疼医疼,脚疼医脚,这也是一种办法。的确,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怎样阅读,如何阅读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关于阅读,有一种形象的说法,学生阅读课本;渔民阅读海洋;医生阅读病人;农民阅读大地。这是说明凡是用眼睛去看,用思维去想的方式都叫阅读。目前的阅读呈现出一大趋势:从读纸向读屏快速过渡。

人们一方面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舍弃了传统的纸质媒介,推崇于网络媒介,也就是读屏。这是一种不值得提倡的取舍,甚至有激进的观点认为,文字的报纸将在2043年退出历史舞台,回答肯定是否定的,因为,读纸与读屏缺一不可。

国人读书的现状不容乐观已是不争的事实,社会浮躁,人心浮躁,没有心情读书;图书价格高,没钱买书;生活压力大,没有时间读书;网络的信息内容丰富,不需要读书。凡此种种,都是国人为不读书寻找的理由。

其实,读书和读屏也不是对立的,读屏快捷及时,可是片面浅显。读书是传统的阅读方式,读屏是现代的阅读方式,二者可以互为补充。只是读书已经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读书更有深度更有力度,有更多思考与思索的空间,尤其对促进儿童心智的发育,保护孩子的视力,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以及对文化的传承都具有读屏所不具备的优势。

读书,能够深化我们的生命体验。然而,在现实中读书逐渐被读屏所取代,有的家长说,只要有一台电脑,纸质文本没有用,书法也没有用,电脑里啥新闻都有,啥书体都有,啥小说都有,啥资料都有。

读书是公益事业,短期看不到收效,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事实上,今天读了书,不可能明天就见到黄金屋。可是,只要持之以恒,它的作用就明显了。孩子读书可以提高文学素养,拓展知识面,让自己更加自信与大气。

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法国作家福楼拜说:“阅读,是为了活着。”阅读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能告诉我们怎样活着,活的有价值有意义。

读书,是为了让人活得更有智慧。一本文本的图书,比如,《蒙田文集》;一张文本的报纸,比如《杂文报》。它们令我们突破空间的束缚,与智者同行,与大德对话。无知者,无畏,也注定无为,无为注定无位;有志者,所求的不是身外的闻达,而是心灵的安顿。而这种心的安顿心的宁静是在网络媒介中寻求不到的,只有在纸质媒介的品读思索中能够体味到。

读书,为了让人活得更有尊严。读优秀的作品,比如:《圣经》、《论语》等书,《文汇报》、《南方周末》等报纸,能够塑造健全的人格,能够分辨善恶美丑,活出人性的尊严,活出人生的品位。

书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读书水平,一个没有自己特色文化内涵的民族就像一个原始部落。

我国是一个书法大国,可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更加依托于电脑,握着鼠标忘了笔杆,于是,有的孩子成了“白字先生”,如“别开生面”写做“憋开声面”;“性格开朗”写做“性格开郎”等等。至于“的”、“地”、“得”更是乱搅和。

我们养育孩子的终极目的,就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有思想温度的人。而读书,能够快速地使人成为人。纸质文献是传统读书,如果我们摒弃传统读书,只崇尚网络读屏,会不会等到将来的某一天,就像恢复传统节日那样恢复传统阅读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