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寒露

 香袭书卷 2020-10-08

写在秋季

2020-10-8

那块棉花地里

是我们永远摘不完的乡情

寒露

文/香袭书卷

甘蔗甜时,寒露来了。古老的二十四节气,有着它自己的秘密。在与大自然的风物相对应的时间里,先人们用最美丽的字眼,记录下了秋天的倒数第二个节气,寒露。

秋天在最初的阶段是凉的,而到了最后的时节,薄凉就成了深寒。随着季节的深入,气温越来越低。被子由轻薄换成了厚实的。

换被子的手停在半空中,脑海里浮现出儿时母亲装的棉花被。这时,大地上的棉花炸开了花,正是收棉花的季节。那一朵朵白云缀枝头的美丽,在后来成了街头穿着白T恤的少年,还有母亲手中的棉花被。

儿时,被子是用白色的底线缝制而成的。每到寒气加重的时节。母亲就会拿着针线装被子,拆洗上一个时节用的被子,然后装一床适合此时的被褥。

被面一般都是代表着富贵吉祥的牡丹花,有的是绿底红花,有的是红底红花配绿叶,一床好看的被面,会用许多年。随着我的成长,被面由最初的棉布,到后来的缎面。

母亲是极认真的一个人,做起针线活来更是讲究。装被子,一定要把四个角叠得美观整齐,才开始在上面飞针走线。认识牡丹,就是从母亲手中的棉花被开始的。

棉布的被面,上面花团紧簇,大朵大朵盛开的牡丹花,热烈而奔放。仿佛是要告诉俗世的人们,在寒冷中依然会有热情的事物存在,它们温暖着流年。

在被面与包单之间,躺着松软的被套。那时,地里的棉花炸开得正旺。母亲会选择不同斤两的被子,来适应不同的寒冷程度。三斤,五斤,八斤,十斤,时节的冷暖被母亲用斤两划分得清清楚楚。

晚上躺在透出植物清香的棉被里,暖和着。室外的萧索与寒意,被隔在了一床棉花之外。一到寒露时节,看着地里的棉花,我就会想起母亲认真装被子的样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我们与棉花有关的记忆,都透出暖与爱的本意。那一块棉花地里,是我们心中永远采摘不完的乡情。寒露时,一朵朵棉花,正在田野上,唱出一首童年的歌谣。

有农谚道“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这说明了寒露是采摘棉花的大忙时节。棉花怕霜,白露是最佳采摘的时机。

“今日寒露。”我在寒露节气中,换上了厚一点的被褥,想着母亲手中的那床棉花被。已经很多年没有再盖棉花被了。就在前两年,也是深秋时节,去南漳漫云村采风。

那是一个古村落,保留着最原始的风貌。屋子都是上百年的老屋,窗户是木头的。晚上留宿,房主阿婆,铺好一床棉花被,依旧是旧时的装订。土布在岁月的深处,带着它特有的厚重。

那一夜,窗外的山风,时而作响。身上的棉花被,透露出它亲切的泥土气息,我睡得格外安稳。后来我时常会忆起漫云村的老屋和那床棉花被。

又是一年寒露到,时间有序,我顺着时间的河流,从童年走到中年。那些与寒露有关的事物,是一抹艳丽的红牡丹。

再说寒露时的柿子,红得那么诱人。记得看过一句话说:“柿子是冬天最贫贱的水果。”柿子是很便宜的,公路边上有农户人家把自家树上的柿子摘下来,摆着售卖。我对同伴说:“柿子一块钱一个。”

她不相信,上前询问。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每人带回几个柿子,放在自家的餐桌上,美丽得无以伦比。日子,好像有了另一种色彩。

寒露时,去山里。大山赐予人类许多的福果,都在此时香甜。八月炸,野生猕猴桃,板栗,随处可见。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它真的是很丰富和有内涵。

此时,寒露。是看红叶的时候。从襄阳开通了一趟到北京的高铁,只需四个多小时。哪天有空,想要去看香山红叶,亦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距离已经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颗赏秋的心。

赏秋。秋天是最值得观赏的季节。到了寒露时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霜叶红于二月天,实现了秋天美丽的心愿。

树叶漂亮的时节,银杏飘香,红叶漫山。一切与美好相关联的事物,都在眼前。相爱的人们,共赴人间美景,享受着生活。有的是一家人,有的是三五好友,还有执手相爱的恋人,相约在秋日盛景中。

高粱红了,菊花开了。这时的菊花是醒目的。草木皆因阳气而开花,而唯独菊花是因阴气而开花的。它的与众不同,在于品质高洁,傲霜。

唐朝诗人元稹写下:“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在菊花绽放的日子,诗人绕着自己的房前屋后走一圈,看见篱笆墙边开着的菊花成片,便觉得自己住在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了。

再细品菊花的气质,愈发地爱上了。其实菊花开尽还有梅花,兰花开放,可是在诗人眼中,独爱菊之美德,竟然眼底心中再无其它。就像是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满眼就只有她一人,至于其余的别人,都与自己不相干的。

在寒露里,登高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事情。站在高山之巅,看层林尽染,一群大雁向南方飞去,心头想起思念的人,一首信天游在漫山遍野回响。

这时,寒气加重。叮嘱亲近的人添衣加被。家乡的父母,会把叮嘱绑在大雁的脚上,让它带去遥远的问候。身边的人,会不时地为你掖一下被角。把夏季的衣物全部收起,拿出毛衫棉衣。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至此,秋意已深。离冬天不远了。晨起,露珠挂在路边的草丛上,园子里的冬瓜结出了白色的薄霜。晶莹的露珠,是冰凉的。它有着清冷的诗意。

把一腔心事,写在菊花上,有大雁路过,把它带向南方。那里是红豆生长的地方。中原地区,襄阳古城的寒露,柿子红了,甘蔗甜了。银杏黄了,红叶装扮着山坡,我们相邀着,一起去登高。

路边的白云朵朵,站在棉花枝头,想着母亲手中的棉花被,温暖而厚实。


写在秋季

散文集《生生不息》,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作者:香袭书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