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苏纪事:先后三次,十三万苏州百姓联名上书挽留他在苏州当官

 吴越尽说 2020-10-08

先后三次,十三万苏州百姓联名上书挽留他在苏州当官


作者:则成


    整修一新的“况公祠”正式开馆,这也是江苏首家政德教育基地。




太守祠前面女墙,

城南犹认况家坊。

姑苏逸事乡人道,

两字青天万古香。

    这是清乾隆时期诗人舒梦兰用来称赞明代廉吏况锺的一首赋诗。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三位官员被称作“青天”,明朝的况青天——况锺就是其中之一。另两位分别是宋朝的包青天——包拯和明朝的海青天——海瑞。况锺曾在苏州任职长达十三年,期间曾有三次离任,但三次都被苏州百姓上书挽留,这“三离三留”的故事感人至深,被传为千古佳话。


三离三留传佳话

 第一次离留

    发生在况锺上任后的第二年。当时况锺继母去世,按明朝规定,必须辞官回家“丁忧”,守孝三年。苏城百姓得知后,马上就有三万多人联名上书,并派代表到北京,要求朝廷缩短况锺的“丁忧”时间。当时苏城的民谣唱道:“况太守,民父母,众怀恩,回去后,愿复来,养田叟。”被民意感动的明宣宗接受了民众请求,命令况锺于第二年正月即回苏复职。


 第二次离留

    那时况锺任期已满三年,必须进京述职。苏城百姓怕况锺因为政绩优异,升官离去,于是纷纷走上街头拦住况锺一行,甚至卧倒在路上不让马车通行。史册记载“士耆民庶咸候上道,且控舆卧辙”,百姓都舍不得他走。



    第二年春,况锺返苏复任。苏州百姓听闻后,又高兴得唱道:“太守朝京,我民不宁;太守归来,我民忻哉!”宣德十年(1435),明宣宗驾崩,明英宗即位。苏城百姓得知况锺可能调任,又有八万余人联名上书请求留任。明英宗顺从民意,命况锺翌年正月继续赴任。当时,又有民谣唱道:“况青天,朝命宣;愿早归,在新年。”


 第三次离留

    这时况锺的九年任期已满,当时朝廷委派的苏州新知府已经到任,可苏州的百姓就是不接受。两万多人联名上书挽留,促使朝廷最终撤回新知府的任命,提升况锺为按察使,让他以按察使的官衔和正三品的俸禄待遇,继任苏州知府的职务。况锺返苏时,百姓们出府境数百里之遥迎接,盛况空前。


    那么为什么苏城百姓要三次留住况锺呢?况锺在苏州究竟做了哪些事情,让苏城百姓对他依依不舍,甚至接连三次联名上书朝廷对他进行挽留呢? 

    说起来主要是况锺的四大政绩赢得了民心。

第一大政绩是整肃吏治

第二大政绩是减轻赋税

第三大政绩是改善民风

第四大政绩是惩恶扬善


    正统八年(1443)十二月,况锺积劳成疾,卒于苏州知府任上。在况锺病重期间,苏城百姓为他祈祷,甚至有人祈求神明,愿以身代死。况锺去世之日,“郡民罢市,如哭私亲”。次年春,“归柩之日,倾城出送,白衣冠两岸夹舟,奠别出苏之境,其奔城路祭者,络绎不绝”。


青天虽去魂犹在




《拒礼诗》



【明】况锺

清风两袖去朝天,

不带江南一寸绵。

惭愧士民相饯送,

马前洒泪注如泉。


来源:《方志苏州》微信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