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汉字(484):周而不比——说“周”

 秋琰 2020-10-08

朱英贵

成语“周而不比”中的“周”是亲和的意思,“比”是勾结的意思,意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语见《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应该说这里所用的“周”字的含义是比较切近它的造字本义的,本文就来讨论这个“周”字。

一、“周”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为什么说“周”字的亲和含义是比较切近它的造字本义的?难道它的造字本义不是围绕一周的意思吗?似乎应该不是。“周”字的构字理据究竟是什么?它最初是为什么社会现象造的字?目前学界还是众说纷纭。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周”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相当丰富,可见在商周时代“周”字是一个社会常用字,下面我们一边观察“周”字的古文字形体(参见下图),一边来讨论它的构字理据。

“周”字的甲骨文形体

 “周”字的金文形体

由以上两图可以看出,“周”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有一点明显区别,其他细微特征都大体一致,那就是“周”字的大多数金文字形明显比甲骨文字形多了一个“口”形符号。我们在探讨“周”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的时候,务须注意这一特征,下面我们来看看有哪些不同认识:

其一,稠密说。此种说法以传统的《说文》为代表。

《説文解字》卷二口部:“周,密也。从用、口。”             

许慎解释的大致意思为:“周”,就是密合的意思。它的是一个会意字,其字形采用“用”和“口”会合成意。

许慎由于未见过甲骨文,他是根据小篆字形来解说的,而“周”字的小篆字形是对含有“口”形符号的金文字形的直接继承,从上面的“周”字的金文形体可以看出,含有“口”形符号的“周”字,就像是由“用”和“口”构成的会意字。然而许慎并没有讲出“用”和“口”是如何会合为“密也”的意思的,对此,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对《说文》的“从用口”作了这样的补充解释:“善用其口則密,不密者皆由於口。”

由于段玉裁同样没有见过甲骨文,故段注这样的解释显然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段注还在对“密也”的补充解释中说:“按忠信爲周,謂忠信之人無不周密者。”这样试图为“周”字含有忠信的意思找到根据。

于是,后人依据《说文》及其段注加以发挥,认为“周”应该是“稠”的本字,因为“稠”与“周”古音相同,认为“周”字的造字本义当为稠密,只不过它的上部不是“用”,而是“田”,田中种满了庄稼(甲骨文“田”字中的小点)当然就稠密。只是如果这样解释的话,那么稠密的意思跟“周”字的各种引申义很难找到意义之间的联系,故拙论对此种“稠密说”持怀疑态度。

其二,田界说。此种说法以张日昇之说为代表。

由于“周”字的甲骨文字形以及金文字形的上部更像“田”而不像“用”,于是有人便依据“田”字的意义加以联想,提出了“田界说”。张日昇先生认为:“囗象四周田界,其中阡陌纵横,∷象田中所植。”(《金文诂林》第2册第674页)据此,又有两种说法:

一是国学大师网站http://www./认为:“甲骨文周字字形象农田之形,或者象田中種植農作物之形。”

二是象形字典网站http://www./Public/index/page/index/index.html

认为:“周,甲骨文字形像种满了庄稼的田园,表示筑埂划界,圈地而种。造字本义:名词,封地而建、划界而种的围墙。”

前者认为“象农田之形”则难以划清“周”字与“田”字的界限,认为“象田中种植农作物之形”则又容易归入“稠密说”;而后者认为“表示筑埂划界,圈地而种”则明显有田界之意。至于又说它是表示“封地而建、划界而种的围墙”则有失偏颇,哪怕是实行井田制,也不至于在田野之间修筑围墙的。

其三,治玉说。此种说法以孙常叙之说为代表。

孙常叙先生认为,“周”象治玉琢文之形,应该是雕琢的“琱”(diāo)的本字。他解释道:“中间虚白是雕琢凹陷之处,而毛触实处则是它雕琢后突现之彣。《说文》‘琱,治玉也。’‘琱,琢文也。’这个字正像治玉琢文之形,是古琱字无疑。”(《孙常叙古文字学论集》第299页)持这种看法者认为,“周”字中类似“田”的形体是被雕琢的物件,其中的小点表示雕琢的密纹。并认为“周”的古音就是读作diāo,到现在含有“周”字偏旁的汉字念diāo或者diào的还不少,比如雕、凋、鲷、碉、彫、调等。拙论认为这种观点不排除含有主观臆断的因素,因为说“周”字中类似“田”的形体是被雕琢的物件和其中的小点表示雕琢的密纹都没有令人信服的说服力。

其四,版筑说。此种说法是拙论所持的看法。

什么是版筑?版筑是我国古代修建墙体的一种独特的夯筑或夯土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大约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就已经发现,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较为成熟的夯土技术。现在可见到的临洮秦长城及汉以后的许多段长城,就是夯土版筑而成的。具体来说就是把土夹在两块木板中间,用杵捣坚实并且逐渐加高使之成为墙体。《孟子.告子下》就有“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记载。可以说,在没有掌握烧砖技术之前,上古时代的围墙要么是用石头来磊筑,要么是用泥土来夯筑,而用泥土来夯筑的版筑,取材与施工更为便利。

关于版筑的施工过程,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幸有泉州网上的几张图片可以观其概貌,其网址如下:

http://qz./2014-12/02/content_15320941_3.htm

下面就是泉州网上的几张现代人版筑的图片的截图:

还是回到“周”字的构字理据,让我们再来看“周”字的甲骨文字形:

 “周”字的甲骨文形体

针对甲骨文“周”字的形体特征,似乎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其一,从甲骨文字形来看,上图中的“周”字跟“田”字的最大区别是有半数以上的形体,左右竖线向上下方向探出,那是在有意强调左右两根竖线,而“田”字的四周是封闭的,少有这种情形。因此可以考虑这两根竖线表现的是夯筑时的夹板。

其二,“周”字内部的“十”字形符号也未见得是表示田界的划分,因为上图中有些字形中间的竖线也在向上下方向探出的,可见它很可能是表现夯筑时候的杵的形象。

其三,“周”字内部的小点分布匀称,也未见得就是表现田间的禾苗,而很可能是表现被分层填充进而夯筑的泥土。

让我们再来看“周”字的金文字形:

 “周”字的金文形体

针对金文“周”字的形体特征,似乎有以下两点需要注意:

其一,前期的金文形体(上图前八个字形)跟甲骨文字形一脉相承,但是也有不同之处,那就是其中有三个字形的内部并没有小点,这在甲骨文字形中仅仅最后一例是这样。可见“周”字完全可以舍去所谓田内禾苗的特征,或者说,要表现夯筑意义,分层填充的泥土也并非必备要素,于是在上图中大量的后期金文形体便都舍去了内部的小点。

其二,上图中大量的后期金文形体普遍增加了“口”形符号,这说明,“口”形符号才是更有利于表示夯筑意义的关键要素。为什么呢?想来可能是因为版筑所用的杵很重(只有如此才能够夯实),需要几个人同时用力方能够举起,于是就需要呼喊一致的协调口令,这便是“口”形符号的关键意义所在。

综上所述,拙论认为“周”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当为版筑之意,这不仅是因为它的古文字字形可以作夯筑意义的解读,还因为“周”字的如下诸多方面的引申义都可以跟版筑意义存在着若隐若现的联系:

(1)“周”字含有这样的引申义:严密,紧密,周密,谨严,亲密……

(2)“周”字也含有这样的引申义:反复,循环,环绕,周围,周边……

(3)“周”字还含有这样的引申义:遍,遍及,周济,救济,完成,完毕……

(4)“周”字更含有这样的引申义:巩固,适合,完备,充足,坚定,专一……

上述四个方面的直接引申义或者间接引申义都是无法从“稠密说”、“田界说“、“治玉说”完全引申出来的,或者说,“稠密说”仅能够引申出上述第(1)方面意义,“田界说”仅能够引申出上述第(2)方面意义,“治玉说”很难说能够引申出上述哪方面意义,唯有“版筑说”方能够跟上述各种引申义都有词义引申的可能。拙论所提出的“版筑说”尽管目前还缺少书证材料,但笔者自认为其上述理由较为可信,谨此抛砖引玉,以求学界切磋或指正。

最后来看看“周”字的形体演变(参见下图):

 “周”字的古文字形体演变

“周”字的甲骨文形体有类似于“田”字的(如上图第二个字形),但大多都有强调左右两条竖线的倾向,内部绝大多数都含有四个小点“∷”,也有个别的省去了这四个小点(如上图第四个字形)。“周”字的金文形体以舍去了四个小点和添加了“口”形符号居多,也有个别的既无四个小点亦无“口”形符号的(如上图第六个字形)。“周”字的小篆形体则是在上图第六个字形基础上再添加“口”形符号构成的,小篆字形再经过隶变与锴化之后,那便是现代汉字的“周”字。

二、“周”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综上所述,拙论认为“周”字的构字理据当为“版筑”。上古时代筑墙时,用两版夹土,以杵把土捣实,称为“版筑”。“周”字的古文字形体当为对版筑的象形(甲骨文)或会意(金文及小篆)描绘,尽管还没有找到“周”字表版筑义的书证,但统观“周”字的各种字义,几乎都跟版筑的构字理据有着或明或暗的联系,这些联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的直接引申义与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严密,紧密。例如:“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遍。”(《左传·昭公四年》)杜预注:“周,密也。”再如:“橐之而约则周也。”(《周礼·考工记·函人》)郑玄注:“周,密致也。”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周密,谨严。例如:“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下乱。”(《管子·九守》)尹知章注:“周,谓谨密也。”再如:“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孙子·谋攻》)曹操注:“将周密,谋不泄也。”又如:考虑不周。

二是表示亲密,忠信。例如:“吾闻事君者,比而不党。夫周以举义,比也;举以其私,党也。”(《国语·晋语五》)韦昭注:“忠信曰周。”再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刘宝楠正义:“用之忠信,则能亲爱人,故周又训为亲为密为合。”又如:“是以君子之行,周而不比,和而不同,以救过为正,以匡恶为忠。”(《后汉书·文苑传下·刘梁》)

三是相当于“舟”。例如:“有车周,无所乘之。”(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老子·德经》)再如:“越人与吴人相恶也,当其同周而济也,相救若□。”(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九地》)按,今本《孙子·九地》周作“舟”。又如:“舟、周古通用。”(清·周中孚《郑堂札记》卷三)

其二,表示巩固。例如:“子贡对曰:‘盟,所以周信也。’”(《左传·哀公十二年)杜预注:“周,固。”再如:“岩险周固,衿带易守。”(汉·张衡《西京赋》)又如:“伏闻彼国,据江傍海,山川周固,众妙悉备。”(《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合,适合。例如:“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训。”(《楚辞·离骚》)王逸注:“周,合也。”再如:“讲司马之典,简搜狩之事,掌军功爵赏。小统于五校,大统于太尉。即周时务,礼亦宜之。”(汉·荀悦《申鉴·时事》)又如:“臣望量其功程与其节制,使器周于用,力济于时。”(唐·李峤《论巡察风俗疏》)

二是表示完备,充足。例如:“君子是以知秦穆之为君也,举人之周也,与人主壹也。”(《左传·文公三年》)杜预注:“周,备也。”再如:“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孟子·尽心下》)朱熹集注:“周,足也。言积之厚则用有余。”又如:“至于所以赐某者,亦可谓周矣。”(宋·王安石《上执政书》)

三是表示坚定,专一。例如:“周乎志者,穷踬不能变其操。”(唐·柳宗元《送元秀才下第东归序》)

其三,表示遍、遍及。例如:“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易·系辞上》)再如:“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左传·隐公十一年》)杜预注:“周,遍也。”又如:“其为物轻微易臧,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汉书·食货志上》)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周济,救济。例如:“(季春之月)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开府库,出币帛,周天下。”(《礼记·月令》)再如:“(延)省诸卒,令耕公田,以周穷急。”(《后汉书·循吏传·任延》)又如:“留守数以帛米周其家。”(唐·韩愈《登封县尉卢殷墓志》)

二是表示完成,成就。例如:“鲁人弦歌祭祀,穴中无水,每当祭时,洒扫以告,辄有清泉自石间出,足以周事。”(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再如:“能用度外人,然后能周大事也。”(宋·彭乘《续墨客挥犀·史称诸葛亮用度外人》)又如:“自唐之中叶,天下扰攘,官役不足以周事,遂取之于民以助之。”(清·恽敬《三代因革论》)

三是表示终,完毕。例如:“子行事乎,吾将死之,以周事子,而归死于公孟,其可也。”(《左传·昭公二十年》)杜预注:“周,犹终竟也。”再如:“道中偶得一囊金钱,心大喜跃,即便数之,数未能周,金主忽至。”(《百喻经·地得金钱喻》)又如:“帝日览三卷,一年而读周,赐名曰《太平御览》。”(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

其四,表示反复、循环。例如:“阳气周神而反乎始。”(汉·扬雄《太玄·周》)范望注:“周,复也。”再如:“四气鳞次,寒暑环周。”(《文选·张华〈励志〉》诗)李善注引范子曰:“周回如循环,未始有极。又如:“赞曰: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环绕。例如:“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左传·成公二年》)再如:“军与阵皆毋政前右,右周毋左周。”(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地葆》)注:“周,周匝环绕。”又如:“(婆罗吸摩补罗)绵地四千里,山周其外。”(《新唐书·西域传下·镬沙》)

二是表示周围。例如:“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管子·八观》)再如:“其山特立,周七十里,高三十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又如:“鄠县东三十里秦渡镇,即文王丰邑故地,有灵台址。傍有灵沼,周数十顷。”(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七·黄莲》)

三是用作数学名词“圆周”的省称。例如:“璇玑径二万三千里,周六万九千里。”(《周髀算经》卷下)再如:“椭圆求周,旧无其术。”(清·诸可宝《畴人传·朱鸿》)又如:“律有多寡之数,有实积之数,有短长之数,有周径之数,有清浊之数。”(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二》)

其五,表示满、满一个循环周期。例如:“人间甲子周千岁,灵境杯觞初一巡。”(《全唐诗》卷八六二载《嫁女诗》)再如:“彼以壬子冬出关,至甲寅秋,未周二岁,复入关为左辖。”(明·张瀚《松窗梦语·铨部纪》)又如:“在郡一周,称疾去职。”(《宋书·谢灵运传》)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指一个甲子六十年。甲子六十年一循环,故称。例如:“嘉靖丙辰月日,为君之诞辰,盖甲子一周矣。”(明·归有光《同州通判许半斋寿序》)再如:“而落成之年,先生适花甲一周。”(清·归庄《〈王氏西田诗〉序》)

二是表示周年。指一年、一岁。例如:“今皇上以丙戌十月嗣统,今已两周。”(明·瞿式耜《戊子九月书寄》)再如:“孩子岁两周。”(清·蒲松龄《蓬莱宴》第五回)又如:“年比甘罗少二周,山川毓秀出温州。”(清·褚人获《坚瓠六集·小甘罗》)

三是指一星期。例如:“吾晨朝闻阿母传言,来周过已更三日,当挈令妹及余归箱根。”(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十七章)再如:今天是周三;下周再来;本周没有雨。

其六,表示旁,边。例如:“有杕之杜,生于道周。”(《诗·唐风·有杕之杜》)高亨注:“周,边也。”一说指弯曲处。毛传:“周,曲也。”再如:“缅纪英淑,勒铭道周。”(唐·李白《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又如:“后仆自他方归,遥见女子坐道周。”(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犬灯》)

其七,用作量词:匝,圈,回。例如:“宜因地绕日一周之实,名之曰周。”(康有为《大同书》乙部第四章)再如:“老爷看了一周,只不曾见着他家那位姨奶奶。”(《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又如:“月儿圆了几周,花儿红了几度,还是老等,等不来你的潮头!”(闻一多《贡臣》诗)

其八,用作地名。(1)在陕西岐山南,为周的发祥地。例如:“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诗·大雅·绵》)郑玄笺:“周之原,地在岐山之南。”(2)指周初都城镐京,在今陕西西安市南。例如:“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书·召诰》)孙星衍注引马融曰:“周,镐京也。”

其九,用作朝代名

(1)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灭商建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公元前256年为秦所灭。共历三十四王,八百多年。

(2)南北朝时,宇文觉受西魏禅,改号曰周(公元557--581年。)史称北周。

(3)唐武后称帝,国号周,(公元690--705年)。

(4)五代时,郭威继后汉称帝,国号周,史称后周(公元951--960年)。

根据上面对“周”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周”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周”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周”字的相关成语不是很多,其中“周”字的含义大致有如下一些情形:

其一,“周”字含有周密、谨严的意思。例如:

深文周纳——周纳:罗织罪名。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也指不根据事实,牵强附会地给人硬加罪名。源自《史记·酷吏列传》:“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汉书·路温舒传》:“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纳之。”

其二,“周”字含有亲密、忠信的意思。例如:

阿党比周——指相互勾结,相互偏袒,结党营私。语见三国·魏·曹操《整齐风俗令》:“阿党比周,先圣所疾也。”《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何晏集解引三国魏王肃曰或众阿党比周,或其人特立不群,故好恶不可不察也。”

周而不比——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语见《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其三,“周”字含有周围、周长的意思。例如:

径一周三——径:圆的半径;周:圆的周长。即圆的半径与圆的周长比为13,比喻两者相差很远。源自《周髀算经》上卷:“勾股圆方图。”汉·赵爽注:“圆径一而周三。”

周规折矩——本指行礼时步趋合乎规矩,引申为拘泥于成法、准则。源自《礼记·玉藻》:“周还中规,折还中矩。”

其四,“周”字含有遍、遍及的意思。例如:

智周万物——天下万物无所不知。形容知识渊博。源自《周易·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众所周知——大家普遍知道的。语见《玉娇梨》第二十回:“城中宣杂难住,莫苦就在众所周知石村卜一居,与白公为邻。”

周游列国——周游:全都走到,游遍。原指孔丘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当时的许多国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指走遍各地。

其五,“周”字含有循环、环绕的意思。例如:

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圈;复:又,再。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语见《汉书·礼乐志》:“精健日月,星辰度理,阴阳五行,周而复始。”

其六,“周”字用作朝代名。例如:

不食周粟——本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方工作。语见《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商彝周鼎——彝、鼎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礼器。商周的青铜礼器。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语见明·沈榜《宛署杂记·古墨斋》:“得其片言只字,自令旷心怡神,非必商彝周鼎之为宝也。”

周公吐哺——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源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