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彰武地名」大德乡村屯名字及由来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10-09
大德乡

1985年资料



自然概况

位于彰武县北部。东邻后新秋镇,西接冯家镇,南接兴隆堡乡,北与四合城乡和章古台镇相毗邻。土地面积为120平方公里。有2,260户,10,448ロ人。辖9村民委员会、44自然村。乡人民政府驻地大德阁,位于县人民政府驻地彰武镇东北,相距21公里。乡因驻地得名。

大德乡地图

该乡境内北部多沙丘,南部低,亦属本县易涝地区。三道河子发源于境内黄花甸子村,流长达15.7公里。有耕地面积45,812亩,以农业为主。主要作物为玉米、高粱、谷子、大豆、向日葵等,近年亦有部分水稻。境内草炭储量丰富,含有氮、磷、钾等成分,可用于改良土壤和水稻及樟子松育苗。
交通较便利。彰开公路由韩家村经过。近年又新修韩家至大德阁,由大德阁至黄花甸子间的乡级公路。
乡办工业基础较薄弱,有农机厂,年产值10万元。全乡已有中学2所、小学9所和1所医院。乡人民政府驻地有供销社、银行营业所、邮电支局和中小学、医院等单位。

政区沿革

该地于民国时属本县第三区大德阁村。伪满时为大德村。国民党统治时期为大德乡。
1947年冬,彰武解放后为第三区所辖。1956年划乡时为冯家区大德阁乡。1958年10月为冯家人民公社。1961年5月人民公社体制调整时建立大徳人民公社。1984年改划为大德乡。
建国初,在农业合作化时期,大德地区曾是全国的先驱者。对当时的互助合作运动起过定的推动作用。福聚昌等村建立的会计网经验,曾受到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赞誉。该经验及作做法曾刊登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毛主席批示:“这一篇很好,各地均可仿照办理。没有会计,是反对合作化迅速发展的人们的借口之ー。全国合作化,需要几万人当会计,到哪里去找呢?彰武县第三区的会计网,不但帮助会计员提高了他们的文化、技术水平,而且做了许多经济工作和政治工作。县和区的党组织,都要注意去领导这项工作”。



村屯名字及由来


大德  村民委员会

驻地大德阁。位于大德乡中南部。地势属平原,北高南低,有部分沙丘。耕地5,555亩,以农业为主,近年居民又多搞栽培果树及栽植芦苇等副业。全村307户,1,351口人。辖4自然村。以驻地得村名。

大德阁  自然村

系大德乡人民政府和大德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县城东北,相距21公里。有耕地3,500亩。172户,772ロ人。“大德阁”一名的含义:①宣統《武县志》:记载“德阁山,城北五十五里,两山对時,峨状如楼阁故有大小德阁之名②为蒙语地名,蒙古语“德阁”,含钩状意,因附近有山形如钩,因名德阁。后聚落增多,又分为大、小德阁;③据传说早年此地住有蒙古人名德力格尔的兄弟俩,析居两处,遂以其名称“大德力格尔”和“小德力格尔”,后谐其音又称大德阁和小德阁。

七邻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西,相距1公里。耕地832亩。79户,317ロ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居住户相继增多,已形成前后街,土改时成立农民会,此地序列七邻(当时农民会下组织)而得“七邻”。

南新立街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东南,相距1.6公里。耕地588亩。31户,137ロ人。土改后建村新立街道,名新立街。当时为区别北部的新立街而取名“南新立街”。

周家窝堡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东偏北,相距2公里,小德阁水库南沿。耕地555亩。25户,125口人。民国二十年(1931年)建村,因多周姓故名。

来虎  村民委员会

驻地小关家窝堡。位于大德乡西南部。东地河东侧。乡级公路横穿境内。耕地6,932亩,以农业为主。全村373户,1,965口人。辖6自然村。以来虎窝堡得村名。

小关家窝堡  自然村

系来虎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大德阁西,相距3.2公里,县城北20.1公里。98户,456口人。大德阁至冯家公路由村南通过,设站点。来虎村小学设该村内。清咸丰年间有关姓住户来此定居,又因建村在大关家窝堡之后而得名小关家窝堡。

刘家窝堡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西偏南,相距2.9公里。耕地927亩。45户,202口人。村建于民国十年(1931年)以居民刘永和的名字而得名刘和窝堡。土改更名刘家窝堡。

后来虎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西偏南,相距5.6公里。耕地1,560亩。94户,392口人。相传早年此地有一住户名“来福”的,称“来福窝堡”。后演变为来虎窝堡,又逐渐因住户增多,屯落形成前后,名前来虎窝堡和后来虎窝堡。解放后又简称为“前来虎”和“后来虎”。

前来虎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西偏南,相距4.7公里。耕地1,345亩。64户,296口人。地名含义见后来虎。

大柳树  自然村

位于大徳阁西偏北,相距4.3公里。东地河支流东岸。耕地658亩。33户,155口人。清光绪七年(1881年)已有住户,形成屯落后宅边多植柳,因称大柳树,至今。

八邻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西,相距2.7公里。耕地852亩。39户,194口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始有住户逐渐组成屯落。土改时,此地属大德农会第八邻,而得名“八邻”。

大关家  村民委员会

驻地大关家窝堡。位于大德乡南部。平原地形。耕地6,593亩。以农业为主,主要作物:高粱、玉米、谷子、水稻。有苇田200亩,果园一个。全村232户,1,086口人。辖6自然村。1958年成立大队,以驻地村取名关家大队。因地区重名,1980年更名“大关家大队”。今为大关家村。

大关家窝堡  自然村

系大关家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大德阁南,相距2公里,县城北偏东19.3公里。耕地1,556亩。58户,314ロ人。村内设有大关家村小学。早年有关姓迁此地落户称关家窝堡。后因形成两个村落,以此村建立早称大关家窝堡。

姜家窝堡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东南,相距2公里。耕地100亩。4户,16口人。因姜姓于此地落户较早而得名。

张家窝堡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南偏西,相距2.4公里。耕地2,280亩。78户,356口人。村约建于清道光年间,因张姓得名。

齐家窝堡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南偏东,相距2.8公里,三道河东侧。耕地1,342亩。40户,190口人。清光绪年间建村,因齐姓而得名。

胡家坨子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南偏东,相距4.2公里。耕地615亩。25户,96口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有胡姓落户在此地坨子南而得名。

蒋家街  自然村

位于大徳阁南偏东,相距3.8公里。耕地800亩。27户,124口人。村建于清光绪年间因蒋姓而得名。

韩家  村民委员会

驻地哈拉嘎土。位于大德乡东南部。彰开公路由东南通过。北、西两面是丘陵,东、南两面是平地。耕地7,000亩。以农业为主。全村309户,1,507ロ人。辖6自然村。村以韩家坨子而得名。

哈拉嘎士  自然村

系韩家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大德阁东偏南,相距5.4公里,县城东北22.7公里。耕地2,510亩。107户,522ロ人。蒙古语地名,哈拉嘎土,意即早年该地有个很大的门。另据传说早年该地居民中有名王天良的,系蒙古族,其蒙古名,“哈拉嘎土”(意为结实),因而称该地为哈拉嘎土。

三合成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东南,相距4.3公里。彰开公路由村东通过。耕地1,159亩。47户,241ロ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形成村落,居民有宁、王、季三姓,取吉祥意,名“三合成”。

韩家坨子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东南,相距4.9公里。彰开公路由东侧通过。韩家至大冷公路起点,设有站点。村内有供销社商店和小学。耕地899亩。95户,431口人。清光绪年间有韩姓在东坨坡定居,而得名“韩家坨子”。

马委员窝堡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东偏南,相距3.5公里。彰开公路由东南通过。耕地788亩。35户,162口人。据传在民国初年马委员曾在此地丈量土地,后来称此地为“马委员堡。

洞子地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东,相距4,2公里。耕地650亩。15户,131ロ人。清光绪七年(1881年)始有住户,因地处低洼,雨大易涝,有谚云:打粮靠搬洞,无洞不打粮。(搬洞,今称之台田)该地居民为防多“打洞”(即修台田),遂得名洞子地。

前洞子地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东,相距4.6公里。耕地200亩。10户,51ロ人。以位于洞子地南取名“前洞子地”。地名含义见洞子地。

王成  村民委员会

驻地东王成。位于大德乡中部。四周环沙丘,多林地。耕地3,437亩,以农业为主。全村176户,788口人。5自然村。以王成窝堡得村名。

东王成  自然村

系王成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大德阁北偏西,相距3.5公里,县城北偏东24.2公里。1971年以后形成的屯落。35户,160口人。以地处王成窝堡东得名。

王成窝堡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西北,相距3.8公里。耕地1,000亩。22户,81口人。村内设有小学。相传于清道光年间有名王连成的迁此落户,得名王连成窝堡。后演变为王成窝堡。

小韩家坨子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西北,相距3.5公里。耕地726亩。19户,94口人。清宣统年间建村。以韩姓住在坨子上得名。

小徳阁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北,相距2.7公里。耕地955亩。68户,316口人。原名夏家街,仅十多户,后因修建小德阁水库,将小德阁住户合并到此地,更名为“小德阁”,别名西小德阁。村西南0.5公里处和村东南1公里处各有辽代遗址1处。

西八天地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北,相距4公里。耕地606亩。32户,137ロ人。清末丈量土地时得名。

八天地  村民委员会

驻地前大官营子。位于大德乡东北部,三道河东岸,大黑山北麓。地势为东高西低,东南面依山,西北面开敞。耕地3,332亩,以农业为主。全村205户,923口人。辖4自然村。以东八天地得村名。

前大官营子  自然村

系八天地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大德阁北偏东,相距5.2公里,县城东北26.3公里。耕地770亩。51户,236ロ人。相传早年有包姓为官的住此地,名大官营子。解放前有地主王才住此地改名“王才街”。解放后又恢复大官营子名。因屯落增多,分为前、后大官营子。

东八天地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北,相距5.3公里。耕地820亩,多河淤土,土质肥沃。57户,251ロ人。因村西南有八天好地(一天地折十市亩),又在三道河东岸,遂得名东八天地。

后大官营子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北偏东,相距6公里。耕地892亩。47户,217ロ人。地名含义见前大官营子。

张家街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北偏东,相距72公里。那古山西麓。耕地850亩。50户,219ロ人。清末张姓迁至此地落户,后得名张家街。村东北1公里处有辽代遗址

黄花甸子  村民委员会

驻地黄花甸子。位于大德乡北部。地势北高南低,东、南、北三面是沙丘,西面和中间是平地。耕地3,966亩,以农业为主。全村227户,1,072ロ人。辖3自然村。以驻地得村名。

黄花甸子  自然村

系黄花甸子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大德阁北,相距8.6公里,县城北偏东29.4公里。耕地921亩。52户,280口人。相传在清咸丰年间此地是大草甸子,长满黄花,遂得名黄花甸子。伪满时期该地曾设警察二分局又习惯称该地为“二分局”。1964年改称原名黄花甸子。村内设有黄花甸子小学。

陈家梁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北,相距9.8公里。耕地2,009亩。128户。579口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陈姓在岗坡盖房落户,遂得名陈家梁。

薛家街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北,相距7.9公里。耕地1,036亩。47户,213ロ人。村建于清光绪年间因薛姓得名。村北有一明代遗址。

新立街  村民委员会

驻地新立街。位于大德乡北部。北部多沙丘,中间和南面是平地。耕地3,779亩。全村178户,807ロ人。辖4自然村。沿河一带,地下有草炭,埋藏量很大。以驻地得村名。

新立街  自然村

系新立街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大德阁北偏西,相距9公里,县城北29公里。村内有小学。耕地1,010亩。55户,232口人。1944年(伪康德十ー年)始成屯落,因建村晚而得名。

上马家窝堡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北偏西,相距8.9公里。耕地1,761亩。59户,281口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马姓迁来此地落户,故名马家窝堡。后村落增多,分为上马家窝堡和下马家窝堡。

下马家窝堡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北偏西,相距8.2公里。耕地429亩。30户,140ロ人。地名含义见上马家窝堡。

于家粉坊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北,相距8.4公里。耕地579亩。34户,154ロ人。民国十五年(1926年)因于姓在此地开粉坊而得名。

福聚昌  村民委员会

驻地福聚昌。位于大德乡北部。耕地5,212亩。以农业为主。全村253户,1,219口人。辖6自然村。三道河从境内流过,河旁有草炭,藏量丰富,近年已多开发和利用。以驻地得村名。

福聚昌  自然村

系福聚昌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大德阁北,相距6.4公里,县城北偏东27.1公里。耕地1,430亩。72户,325口人。相传于清末时该地有一小铺,字号“福聚昌”因而得名。村内设有福聚昌小学。

屈家街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北,相距7.1公里。耕地530亩。25户,123口人。此地草炭埋藏丰富。民国十五年(1926年)因屈姓在此地落户而得名。村西南400米处有辽代遗址。

东来富窝堡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北偏西相距6.7公里。三道河西岸。耕地1,322亩。59户,328口人。草炭资源丰富。民国十年(1921年)始有住户,原名“穷棒子”街。解放后改名为来富窝堡。后村落增多,分为东来富窝堡和西来富窝堡。

西来富窝堡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北偏西,相距7.3公里。三道河南岸。耕地930亩。40户,205口人。名称来历见东来富窝堡。村南1.5公里处,村西北200米处各有1明代遗址。

东福聚昌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北,相距6.5公里。乡级公路东侧,三道河中段西岸。耕地700亩。42户,178ロ人。草炭资源丰富。名称来历见福聚昌。

后屈家街  自然村

位于大德阁北偏西,相距7.6公里。耕地300亩。15户,60口人。1976年建村。因在屈家街北得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