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一无所知的新手到数十家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他究竟走过了哪些道路?

 新用户86133137 2020-10-09

出品〡助手文学编辑部

〡宋振锐

01

因缘际会,闯入文坛

那一天,同事给我一张《淄博声屏报》,说是他的文章发表了,钢笔字变成了铅字,名字上了报纸,看看就让人羡慕,再看看那文章,觉得自己好像也能写。在那张报纸上,正好有一则征文的启事,便静静地写了,悄悄地寄了出去,谁能想到我第一次投稿就被选用了,竟还侥幸获得了二等奖,这就有些喜从天降了。

颁奖时,不仅得了稿费、奖品、证书,还见到了市委宣传部长、文联主席,那时候经常在报纸上有他们的散文发表,这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便有点受宠若惊了。

在此之前作为学校的兼职宣传员,虽然在校报发表过一些消息、人物通讯类的稿件,但从来没有向校外的报刊投过稿。一投就中、就获奖给了我极大的写作信心。别人能行,我为什么不行。这是好多年前的事了。

02

扩大战果,发表渐增

走出第一步后,脚下的路突然就觉得宽阔了许多。

这以后便开始向行业报纸和本省的报刊上投稿,在《宣传月报》《职工天地》《联合日报》《济南时报》《中国机电报》和市内的报纸上陆陆续续也发表了一些文字。稿费呢有多有少,也没不太计较,想着人家能用咱的稿子,让咱的名字见诸报端,就是人家看得起咱了。

关键是随着发表文字的增多,写作的信心不断增强,有贼心贼胆开始向更有影响力的报纸投稿了。《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先后发表了我的评论。我订阅《杂文选刊》多年,多么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选上,2017年我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上大学不读书,到底干什么呢》被众多的媒体进行了转载,也有幸被《杂文选刊》选中,当时喜悦之情真是溢于言表。

作者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作品被转载

《感佩陈寅恪》一文更是被广东省重点中学选为高考阅读理解的模拟题。《谁之过》还获得了山东省高校校报言论类一等奖。

03

研究投稿,分享经验

我主要以评论写作为主。想把评论写好,达到发表的水平,还希望得到人们的认可,我以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写自己熟悉、人们想知道或关注的事情

我生活在高校,大学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我提供了不尽的素材,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恋爱、实践、就业等等都是可以入题的。抓住鲜活的事例,以点带面,生发开来,很容易写成一篇千字文。

《中国青年报》上的《上大学不读书,到底干什么呢》就是根据老师写给学生的一封信写成的,面对一门课2/3的学生不及格的现象,结合其它高校也存在的类似情况进行评论,对不熟悉大学生活的人们、对大学生家长来说他们想知道,引起他们的关注可想而知,报纸录用后被其它媒体转载自然顺理成章。

我发表的多数作品基本上就是围绕着大学教育,人们又普遍关心的话题进行的,这也是我擅长的领域。

  • 不盲目跟风,不人云亦云。

大凡一件事情发生引起人们的关注,很多人都有表达的冲动,写作人更不例外。一位著名评论员曾说过: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断是非,再说利害。有些人大概太浮躁太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往往是连事情的真假都没有搞清就跟风而行,结果自然是劳而无功。

况且,大报大刊大媒体大都有自己的专职评论员队伍或具有专业特点的特约评论员,他们见多识广,大的题材、论题一般业余作者是难望其项背的,跟风的东西编辑一般是不会用的。每天都被热点牵着鼻子走人云亦云心浮气躁也是难以写出好作品的。

  • 符合逻辑,避免逻辑谬误。

写评论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学点逻辑学的知识,起码应学会几种基本的推理,像归纳、演绎和类比推理。避免以偏概全、假性因果、偷换概念、推不出等等逻辑谬误。如果连基本的逻辑都不清楚,想写好评论也难。

  • 多读书,多练习。

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读书能储备知识,能提高问题意识,能培养对问题的敏感,能培养对文字的灵敏,能知道人家文章的妙处;练习多了,自然熟能生巧,得心应手。同时,要学会建立自己的资料库、信息库,养成资料收集的习惯,对重要的书能做到不动笔记不读书,写作时才有材料可用。多向优秀的作家学习,多借鉴高水平文章写作的特色;还要仔细看看自己发表的作品编辑是如何进行的修改,这些定能使你大受裨益。

  • 熟悉媒体的用稿特点。

每种报刊都有自己的定位,每个栏目都有自己的选稿标准,因此,有必要把它们的特点进行分析,自己的稿件适合什么样的栏目、版面,知己知彼,有的放矢,方能提高稿子的命中率,否则,很可能不错的稿件因不合报刊的选稿要求而石沉大海,不见天日。细心的还可以揣摩编辑老师的用稿喜好来写稿。

当然了,发表作品还得靠稿子的质量高、品质好才行,如果稿子稀松平常,是很难逃过编辑老师法眼的。何况即使侥幸发表,不还有千千万万的读者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在看着吗,徒惹人笑话罢了。

  • 让自己的稿子飞一会儿。

写完后不要急于投稿,把稿子放一放,让高人点拨一二最好,力争多修改几遍,避免出现错字病句。试想有哪一个编辑会愿意看错字病句连篇的稿子呢,除非文章的内容能出奇制胜,否则想也别想。

我发稿不多,但也很少退稿,原因就在于在我的能力范围内精益求精。要耐住寂寞,勤于练笔,厚积薄发,坚定对写作的信心,不怕挫折、失败。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沿着既定的目标,认准前进的道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勤于思考,写作不止,终有一天你的大作定会让慧眼识珠的编辑---青眼有加。

作者简介


宋振锐,就职于高校,业余时间主要从事评论、杂文、随笔的写作,作品不多,散见于《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杂文选刊》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