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则孝、入则悌”之新解 | 《竞石说》

 竞石频道 2020-10-09


换个角度学《论语》之二

“出则孝、入则悌”之新解

 
 
(一)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文。”
 
大部分人把这段话译为: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我觉得奇怪的是,明明孔子说的是,“入则孝、出则悌”,哪里有什么顺从师长?而且,老师对弟子讲课时,孔子会说,“你要顺从我这个老师吗?”

 
 
(二)
 
个人以为,“入则孝,出则悌”的场景应该是这样的:“弟子们呀,如果你们在父母跟前呢,就好好好用心的孝顺父母;一旦出门在外呢,就要友爱兄弟。”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兄弟(朋友)”这句俗语的直白表达,可比一些假道学的所谓大儒强太多了。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农耕文明,古时候,大部分人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在田地里耕种。如果外出谋发展,对于首次出门在外的人来说,真正能够用心帮忙,能够真正依靠的,只有先期出门的亲朋兄弟,通过他们,才有第一个安身落脚之所。

 
如果有人说,我是家族一脉单传,没有直系血缘兄弟,那怎么办?那就要打破血缘兄弟的概念,与我们有幸相识相交的人都是我们的兄弟、朋友呀!
 
“四海之内皆兄弟!”
 
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这句话背后是有一段故事的: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司马牛问孔子怎样做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害怕,经常反省自己。
司马牛见到师兄子夏后忧愁地说,众人都有兄弟,就我是没有的。
子夏安慰他说,如果做到君子和人交往态度恭谨而合乎礼节,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兄弟。

 
 
(三)
“谨而信”
 
解释成“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寡言少语”,到位吗?
 
好像也不怎么到位吧?!
 
言行要谨慎,这是对的。“言多必失”,说的就是说多了不谨慎的话,才造成的。出门在外,是多说话的人更快得到别人的赏识,还是沉默寡言的人?
 
做人做事要讲诚信,也是对的,“人性中总有一个内在的声音让我们说假话、走捷径,但一定不能这样”,要知道“举头三尺有神明”、“君子不欺暗室”,“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一句假话,要用后面的一百句假话来圆谎”……
 
“试想一下,谁不希望自己的朋友是‘谨而信’的人?”
“一旦你发现你朋友说假话骗你了,你会怎么想?怎么办?”

 
 
(四)
“泛爱众而亲仁”
 
这句话有这样的解释,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朱熹集注也是这么说的:“亲,近也;仁,谓仁者。”
 
“泛爱众”是儒家核心思想之一,我们为什么要修身、修心?因为我们的本心、本性总有一种惯性让我们去走捷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人的天性,本能总是习惯性的让我们亲近个性、志趣相投的人,但实际上,我们出门在外,要获得更好的发展,一定是完善自己的不足,不断地超越自我个性上的局限。
 
所以,才要“泛爱众”,不要总是结交和自己志趣相投的小圈子,更不要“朋党”。试想一下,在一个单位中,不管你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你喜欢那种喜欢“玩小圈子”不“泛爱众”的人吗?

 
“亲近仁德的人”,仅仅这样就够了吗?如果仅仅是这样,自己做不到仁德,那你就是在占仁德者的便宜。就像有些人总喜欢跟一些抢着买单的人做朋友,自己却从不买单,但这样的人终究会被众人所唾弃。
 
所以说,如果你是君子,仅仅是“亲近仁德的人”显然是不够的,自己的行为更要努力做到“近乎仁德”,越做到接近仁德极致的人,越可能获得非凡的发展。
 
所以,朱熹这个理学家,做封建王朝利益的代言人还有些成就,但内在的见识和圣人孔孟相比,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

 
 
(五)
“行有余力,则学文。”
 
这句话有这样的解释,“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还有这样的解释,“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能轻轻松松做到上面的这些,还有余力的话”,这个解释,当然没有问题,后面一句“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和“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却像直译的牵强附会。
 
中国古代的教育分两类人,一类是识字的贵族,一类是只懂得做人做事道理,口口相传,并不学习文字的普通人。

 
个人以为,在古时候,应该这么理解“只有能轻松做到以上要求,并且还有很大余力的人,有这样基础和天赋的人,才有必要去学习贵族体系的文字教育。”
 
放到今天来理解,就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成为普通人?还是成为贵族?”、“如果你想成为贵族,如果你立大志成为贵族,那就应该去学习贵族的思维模式,接受贵族体系教。”
 
在古时候,普通人不学识字。学文,就是贵族教育。
到了今天,只是学习文字和学习知识,当然不算是贵族教育。
 

 
(六)
 
出门在外,方知待客之道的重要性。
 
自从远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养后,中国体制教育下的学生越来越重视智商,也就是知识的学习,但是对于情商的培养和管理却非常不擅长。
其实,在中国儒家的《论语》、《大学》等诸多典籍中,均有大量的修身、修心和情绪管理的内容,比如《大学》中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就是非常重要的修身、修心和修炼情绪管理的内容。

 
我在其他的文章谈过,西方社会是教堂+学校,教堂负责无形的精神、灵魂层面的教育,学校是知识的传播教育。
 
可惜的是,我们中国人近百年来,只拷贝了西方学校的知识教育体系,大部分人都没有宗教信仰,却又远离了中华民族的祠堂教育,也远离了儒释道的修身、修心教育。

(黄竞石.2020.10.9)


本文为《竞石说》卷五“现代创新观”之第二篇
《竞石说》——从“文以化企”到“文以化人”的思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