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榆次之最2——隋唐至宋金时期

 如蚁人生234 2020-10-09

   本文作者郭恒耀,1956年生,榆次修文镇郭村人,中共党员。1973年参加工作,曾任中学数学、政治、历史教师,源涡学校校长。现为榆次区作家协会会员,曾主编《榆次乡村简志》和榆次《郭村村志》,现已基本完成《榆次地名》、《榆次古今之最》、《榆次方言》的编撰。 

   上接榆次之最1——先秦至南北朝时期文章链接:

   榆次之最1——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榆次之最1”重要更正: 

2、榆次最早的首领疑是炎帝神农氏部落第八代首领姜榆罔。姜榆罔就是炎帝八世,与黄帝轩辕氏是同一时代的人。传说“上古帝榆罔凭太行以居冀州。榆罔之后,国为榆州”。先秦时期应当确有一个榆州国,它在春秋初年亡于晋国的别宗曲沃,所以他的位置应该距离曲沃不远。宋朝人认为曲沃的位置在榆社或者魏榆。

4.榆次最著名的夏代之前遗迹疑是今已不存的修文镇郭村“凿台”。凿台是传说中的大禹治好涂水祸患后在涂水(今潇河)岸边建筑高台作为纪念的标志,故有此名。

7.榆次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首领是春秋时期涂水大夫知(智)徐吾。智姓是榆次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21.22.最早以诗文名世的疑是晋代邑人孙楚、孙绰、孙统。古代最著名的励志(家虽贫,学不辍)人物疑是晋代“映雪夜读”之孙康。(此条争议太大,去掉,等于没发)

25.榆次现存最大的“王墓群”(民间对封土堆较大墓葬的俗称)是什贴村西的北齐韩氏古墓。2008年6月16日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韩氏古墓曾有六个封土堆,其中有韩轨墓。( “是韩信后人” 不实,应去掉)。

榆次之最2—隋唐至宋金时期

26、最神奇的古柏是长凝镇马头村古柏,村民曾目睹白天“冒烟”,晚上“放光”的现象。这棵侧柏被列为晋中市稀有古树名录。

此树位于村庄南面山坳半坡石岩的缝隙中,盘曲错结的树根暴露于外,似智者白发,虬劲有力,凝满岁月的沧桑。主干周长近四米,似九天仙女,衣袂飘飘,临风欲飞。主干上分支为六叉,再上面又分支为若干叉,总高约十几米,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树根的上面原有一座水母庙,人称“树上庙”。树根的下面有一小泉,人称“树下泉”。神树给了村民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庇佑。

 据村里的中老年人讲,该树每隔一定的时间(无规律)就要白天“冒烟”,晚上“放光”。目击者称,随着树顶各个树枝的依次抖动,便喷出烟雾(所谓烟,实际上是气)。由于神树位于村落的下面,人们还能在晚上看到神树对面的山梁处如同闪电一般的亮光,可能是气雾在山梁处的反光所形成。

1939年,日本侵略军欲锯掉此神树,搭屋劈柴,用来祸害百姓。结果,实施起来异常艰难,一天也锯不了多深,等到第二天再锯时,锯缝竟然被长住了。如此折腾了几天也没有锯倒神树,后来,居然锯出了“血水”,日本人颇为震惊,他们害怕惹恼“神灵”,惶惶离去。这神树就像“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将军,英勇无畏地镇守一方,护佑百姓,成了一种民族气节的化身。锯缝现在还清晰可见。 

27、现存封土堆最大的“王墓”(民间对封土堆较大墓葬的俗称)是庄子乡西墕村西唐代明经宿卫昭武校尉上柱国郝忠墓。墓高8.3米,周长90米。

旧版《榆次县志》称郝忠:“文可以经国,武可以济时,圭璋之器无玷、无瑕,忾敌之心有谋有勇,官至明经宿卫昭武校尉(正六品)上柱国(是对作战有功人员的特别表彰,唐代勋级分十二等,最高等级是“上柱国”,可享受正二品官的待遇,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特级战斗英雄”),寿七十有一,开元十九年卒。”然,正史《旧唐书》与《新唐书》无载,人们对其勋位存疑。

28、最早有文献记载的现存山寨是位于长凝镇西长凝村北梁上的长宁寨与北田镇的福堂寨。

长宁寨有两道门,寨内有水井、窑洞、暗道等设施。周围筑有寨墙,三面环沟,地势险要,在冷兵器时代易守难攻。现在寨上的遗存似乎是后人在其遗址上重建的。

明洪武《太原志》记载:长宁壁,周三百五十七步,在榆次县东南二十五里。旧经云:“后魏人李长宁居此,因名之。”区堂壁,周三百五十步,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旧经云:“后魏人傅区堂居此,因名之。”今福堂村东福堂寨是也。

29、最大最早的遗存石佛是庆城林场内青杨岭大佛寺之大佛。

青杨岭西偏北凹处的山上有“大佛寺”遗址,1988年,榆次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战乱,特别是“文革”时期的破坏,地面建筑已全部坍塌,仅存东西配殿基址和离高崖石壁仅几米的山门基址。正殿位置安放面目全非大佛1尊,坐北朝南,背靠深沟,面对崖壁(不同于常规)结跏趺坐,坐高3.8米,背宽4米,身厚2.3米,为唐代造像风格。 

30、现存最古老的我国特有的珍稀木本油料树种文冠果(俗称木瓜树)在长凝镇庆城村大塔(东庄)自然村。

此树树龄约1200年,树围2米,树高近10米,冠幅4.5米。文冠果树为大灌木或小乔木,主枝不发达,侧枝多,是很难长成大乔木的。此树是经过前人的修剪而长成大乔木的,树干苍劲,叶形优美,花开繁盛,种子味美,树冠被周围树木烘托的像人张开双臂一样,迎接着远方宾客的到来。

31、汉人成佛(空王佛)最著名是郭家堡乡源涡村人田志超。

田志超(571——641)为佛界做出重大贡献,被唐太宗赐号空王(望)佛。他出生农家,系独生子,从小聪慧过人,精励不群,雅量标远,有志于佛。十七岁时,父母为续香火强为他聘妻室,举行婚礼。就在这天夜里,志超向妻子表明志向,前往五台山(另一说为郭村凿台寺)削发为僧。后来,返回故乡住施霖洞修道,多做善事,当地人称“田善友”。二十七岁时,到太原开化寺拜慈瓒禅师学习。由于他勤奋刻苦,学业超群,颇受禅师赏识。于是,令他到定州寻采律藏,括其精要,删其繁杂。出色地完成任务后返回故里,依岩练习并创立禅林。隋大业初,志超为佛门之事慷慨上谏,受阻后愤而返还故里。义宁二年(618),志超及弟子二十余人赴京受到唐王的特殊礼遇。武德五年(622),志超入汾州介山抱腹岩禅定,聚禅侣,终日精研佛经,诲人不倦。介休县为之建光严寺,规模宏大,极其壮观。贞观十五年(641)坐化,宾主齐恸,绵山抱腹寺内的佛像就是田志超的包骨真身。后僧界有“奉敬戒法,罕见其俦;护慎威仪,终始无替”之评。唐代道宣撰《续高僧传》卷二十“释志超”中有“自隋唐两代,亲度出家者近一千人范师,遗训在所闻见传者”语。 

32、最早的有记载的名特产是唐代王湖、聂村一带产的剪刀。

唐代,榆次聂村、王胡生产的剪刀号称“并州剪刀”,载誉内外,远销东南亚。也就是说,在1300多年前的王胡、聂村就以产“并州快剪刀”著称。杜甫有:“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的诗句 

33、现存摩崖造像尊数最多的寺庙是永红沟(原名:千佛寺沟)内的原有千佛寺。

寺庙、乐亭(古戏台)等建筑,均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侵略军所毁。剩下近千尊唐代摩崖造像剥蚀严重。据民间传说,曾经有人想数清崖上佛像到底有多少尊,结果不能如愿。1988年,榆次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4、现存最古、最直的柏树为乌金山镇高壁村资圣寺的唐代古柏,此树已列入山西省古稀珍贵树木名录。著名的古柏还有:南窊古柏、马头古柏、莲子山古柏、大伽南古柏等。 

35、最早引河水灌田始于唐代。清乾隆《榆次县志》载:“唐贞观,孙湛为令,渠洞渦,教民灌田“尝令民引渠以溉田。”明成化《山西通志》卷二载:“贞观二十二年(648),榆次令孙湛令民引渠,流二十里复入洞渦。”

36、最著名的古碑为榆次使赵村西北的“三李碑”。它指的是:唐代名臣御史中丞赠太保李良臣,刑部尚书左仆射安定郡王李光进,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国公李光颜父子三人的三通碑。

其三碑为唐宝应、贞元年间立,碑青石质,螭首龟趺座,碑首二龙戏珠,碑身高大(三米半以上不等,宽一米二以上),令人叹为观止,足见盛唐之气魄。李良臣碑毁于20世纪70年代打井。此三通碑是书法名家书丹,碑文行书颇见功力,为山西十四通书法名碑其中之三,编号分别为12、13、14,为历代名家推崇,书史价值颇高。 

37、现存最古老的槐树疑为长凝镇西见子村古槐。著名的古槐还有:大发古槐、东长凝古槐、修文镇郭村古槐、南流古槐、南杜家山古槐、田乔古槐、北田古槐、杨梁古槐、尚村古槐、东赵西赵古槐等等,树龄大约都在1000年以上,是一种特殊珍贵的“绿色文物“。

西见子古槐位于宣承寺前,唐朝咸亨二年建寺时所栽,至今1340年。疑是榆次稀有的、最古老的槐树之一,也是列入第一批山西省级古稀珍贵树木名录(536号)的古树。

民国21年(1932)五月初,这株唐槐被雷电击去一半,树冠出现很多壁虎,有些壁虎有成人的鞋那么大。

38、身份地位最高的“人物”出自乌金山镇左付村的后汉皇帝刘知远与北汉皇帝刘崇。二人系同胞兄弟。

刘知远(895——948),其祖先为沙陀部人,唐中和初(中和元年为881年),父琠迁居左付村,母安氏在左付生知远、崇、信及异父弟慕容彦昭。知远严重寡言,面紫色,目多白睛,有气度。弱冠投军,牧马晋阳郊,遇鸣李村农家女李三娘,遂夜入李家强娶为妻。后来还成为鸣李村李氏的上门女婿。知远参军后与石敬瑭(后晋高祖皇帝)一起为后唐明宗手下将领,他曾两次救过石敬瑭的命,后帮助石敬瑭在契丹扶持下建立后晋,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北京(晋阳)留守等职。

知远还在鸣李村当上门女婿时,因牧马常遭害僧田,被僧人捉住后遭到皮鞭的抽打。知远成为河东节度使后,召唤那些僧人到他的府上。那些僧人胆颤心惊,都以为要得到狠狠的报复,没想到知远以礼相待,请他们入座,主动讲清了以前自己的过错,安抚、款待了这些僧人。这些人回去后,逢人便说知远的人格品行,使知远深得民心。

石重贵(石敬瑭之子)继位后与契丹绝盟,拜知远中书令,封太原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北面行营都统。因他的官职高、功劳大、势力强,为石重贵所猜忌。晋辽交战期间,他守境不出,招募军士,壮大力量。辽军进入汴京时,他派部下以祝贺胜利为名,去汴京察看形势,得知辽军不得人心。不久,他打出复兴后晋迎石重贵来晋阳的旗帜,受到将士拥戴。公元947年3月10日,他在郭威等人的劝说下,在晋阳称帝。为收拾军民之心,宣布用石敬瑭原来的年号。到6月进入洛阳他才正式改国号为汉,因为他觉得自己姓刘,是汉朝王族的后代,历史上称为后汉,是为汉高祖。先称帝,后改国号和年号,在历史上极为罕见。第二年病死,子承佑嗣位,改元乾佑。三年(950),后汉亡。

 刘 崇(896——955),后汉高祖刘知远胞弟,生于左付。少无赖嗜酒好赌。刘知远任河东节度使时,以刘崇为都指挥使。刘知远称帝迁汴。刘崇为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隐帝时,累加中书令。乾佑三年(850),后汉亡。郭威称帝,国号周(后周)。光顺元年(951)刘崇在晋阳称帝改名旻。国号汉(史称北汉),他向契丹称侄,凡事必禀契丹。周显德元年(954),刘旻向契丹乞援,大举伐周,与周士宗战于高平,大败,次年卒。子承钧继位,共传四世,于太平兴国四年(979)被宋太宗所灭。 

39、最早出现服装手艺人是在唐宋时期。

据《榆次市志》记载:“榆次服装工业历史悠久,相传唐宋时期即有服装手艺人走街串巷上门缝纫。”

40、地位最高的女性是晋中开发区鸣李村的后汉皇后李三娘。

李三娘(约906——954),出生农家,勤于劳作。助父务农,家事颇力,常汲水于井,灌麻于田。有弟六人,家境寒苦。时刘知远为军卒,牧马晋阳郊外,遇三娘汲水沤麻秸,遂夜入李家劫娶为妻,生隐帝刘承佑。

开运四年(947)知远起兵晋阳,打算向人民搜刮钱财,奖赏军士。三娘规劝说:“您今起兵,号称义军,人们还未受惠,就先向他们勒索,‘义’在哪里!请你拿你的私蓄犒劳军士,即使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但他们也不致埋怨。”知远觉得此话有理,就照办了,赢得军民的拥戴,远近争相附之。这一年,知远称(后)汉帝(史称后汉高祖),三娘立为皇后。乾佑二年(949),知远死去,儿子承佑继位,称隐帝,册尊母为皇太后。隐帝年少,常与郭元明、李业等在宫中游戏,太后屡次责备他们不谋正业。乾佑三年(950),隐帝听信郭元明、李业等谗言,杀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杨邠、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史弘肇、三司使王章极其家族,并株连了枢密使郭威的家属。同年,郭威从邺州起兵反,汉将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被郭威挫败于刘子陂,隐帝要亲自出征,太后阻止说“郭威是我们的下属,如果没有原因,不会起兵进犯。我们最好按兵不动,先下诏书安慰他,他必然说明原因,便可消除隔阂,求得两全。”隐帝不听,终至兵败被杀。

郭威入京后,请太后临朝,事太后如母。当时,郭威与太后商议立高祖侄贇为帝,太后不同意。接着,郭威北伐契丹于澶州,凯旋归来,对待太后仍如母亲。乾佑四年(951),太后下诰,推举郭威称帝,改国号周(史称后周)。周太祖郭威尊太后为昭圣皇太后。

李三娘作为一名农家女子,能有很多远见卓识,着实难能可贵,因此被后人称为“一代贤后”。

41、最难得的、唯一有完好无损明代原塑像的寺庙是什贴镇北要店村的资圣教寺。此寺传说始建于宋代,是晋中市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文革”期间,第一生产队社员在有塑像的庙内常年堆放着喂牲口的谷草,这才使珍贵的明代塑像免遭厄运。最初,正殿三间居中,左三间为二郎神堂,右三间为龙王神堂,护法神堂东西各一间。2002年重修。

42、传说中地位最高的武官是长凝镇见子村人宋代开国大将郑恩,郑子明,东见子村有其遗迹。

郑恩,字子明,宋朝开国大将,宋史无载,系传说中的人物。郑恩青年时与柴荣赵匡胤结为兄弟 郑恩排老三。三兄弟中柴荣、赵匡胤先后当皇帝。周世宗柴荣是后周太祖郭威养子,柴皇后侄子,是五代时期最具雄才大略的皇帝。只可惜他38岁英年早逝。“陈桥兵变”,赵匡胤被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取代周朝(周恭帝柴宗训逊位)而建立宋朝。五代周朝时,赵匡胤和郑恩都是周世宗柴荣手下的大将,为周朝立下汗马功劳。赵匡胤建宋朝后,郑恩继续追随赵匡胤,为宋朝鞠躬尽瘁,屡立战功。但是郑恩为人鲁莽,做事不计后果。赵匡胤当了皇帝后,他见了赵匡胤依旧和以前一样叫二哥,经常冲撞了赵匡胤,让赵匡胤这个皇帝很下不来台。后来,赵匡胤佯装醉酒忍痛斩了郑恩。

43、现存最古老的枣树为东赵乡苏家庄村的古枣树。

1985年发现的这株宋代古枣树,已列入山西省级古稀珍贵树木名录(916号)。此树枝繁叶茂,年产鲜枣50多公斤。主干、主枝木质老化,表面瘤状斑痕遍体,形如浮云,坚如顽石,局部碳化。经专家鉴定,这些特征系千百年复壮而成。2002年,移植至常家庄园观稼阁东侧。 

44、境内遗存最大的赑屃是郭家堡乡聂村村东赑屃。

此赑屃为一整块巨大青石雕刻,除鼻部风蚀严重外,整个形体基本完好,造型比例适度,口、眼、颈部和背上的纹理清晰可见,雕刻手法豪放而细腻,是一件艺术水平较高的传神之作,展示给今人一种穿越时光的古代之美。传说赑屃为龙九子之长,貌似龟,有齿,力大,好负重,因此其形象经常出现在石碑之下,属灵禽祥兽。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石碑的基座都由赑屃驮著。赑屃和龟较为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赑屃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二者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传说上古时代常驮著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赑屃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赑屃治水的功迹,叫赑屃驮著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中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赑屃驮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才可以看到。 

45、汉晋之间的榆次辖区面积最大,不仅包括先秦时期的涂水、梗阳两县,还包括寿阳的前身马首等。后有所变化,到北宋初年榆次设置并州,因而至金代辖地面积也很大。它包括现在的清徐、太原、阳曲、寿阳、太谷的好多村庄,“广其封圻至四百里”。

金大定初割地后榆次还有32600余户,若按每户5人推算,榆次人口为16.3万人。割地前人口肯定会更多。孟子母亲的故里仉村原本属榆次,旧版《榆次县志》有载,榆次城文庙和南关还曾有孟母庙。后因金大定二十九年划入太谷,故而孟母成了太谷人。 

46、《榆次县志》记载最早的医学家是北宋时的高若讷。他强学善记,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史馆修撰,以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后任枢密副使,谥文庄。此人明历法、通医术,有“虽国医皆屈服”之誉。

47、《榆次县志》记载最早的名画家有宋金时代的张远、郭铁子、张公佐等。

张远,字行之,榆次人,精于画。宋政和年间,有河东漕运使宋姓邀远至公署,令画绢八幅,画主馈赠甚厚。

郭铁子,画山水学李成,亦善锻铁,故榆次人称郭铁子,名不详。

张公佐,金明昌、太和年间榆次人,善画山水,有入神之妙。诗人元好问有题公佐画《湘江春晓图》的诗。 

48、生命力最顽强的古柏之一是长凝镇白家庄古柏。

白家庄古柏植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她生长在高高的浅褐色石山顶上。树主根外露枯死,树身倾斜,树干生根,树冠苍翠。她彰显出适者生存的天地大道,令人肃然起敬,她以独特的姿态成为榆次稀有的古树之一。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